第一文秘网    > 工作汇报

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0:09   浏览次数:

终日与书为伴,习惯了晚上与书共眠。

一、童年

对于出生在七十年代偏远农村的孩子来说,童年最大的快乐也许就是听大人讲故事或收听评书吧?母亲人缘极好,又心灵手巧,因此左邻右舍的姑姑、婶婶们每晚都聚在我家的煤油灯下纳鞋底、绣鞋垫。他们有时讨论鞋垫的绣法,有时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我便是这些故事的最大受益者。每每这时,我便趴在炕上聚精会神地听,生怕漏掉半个字。

其实,真正把我引上读书之路的,应该算是我的父亲。父亲性格极好,心里装着无穷的故事。记忆里最深的是,父亲一边给我和弟弟修指甲,一边给我们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有时父亲也拿着《三字经》或《百家姓》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不长时间,我便能指着这些书一字不差地读出来。

上了小学之后,超级迷恋评书。每天放学之后便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奔回家,这时收音机里已传出单田芳充满磁性的声音了。就这样,我认识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武艺高强的东方旭……善良、正义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也许正是这些故事的熏陶,使我养成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二、少年

上了初中后,最先接触的是《少年文艺》。那时表哥是《少年文艺》的忠实读者,他有好几年全套的杂志。我多么渴望据为己有啊!可表哥只允许我看,不允许我拿,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往舅舅家跑。后来家里给我订了《校园文艺》和《齐鲁少年报》,这些刊物陪我度过了愉快的中学时光。

那时最幸福的事除了看课外书,就是上作文课了。每当我的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读的时候,我的小小的虚荣心便得到极大的满足。有时同学传阅什么小说或杂志,那我肯定是要第一时间弄到手的。课堂上老师盯得严,中午放学后或晚自习后留在教室里急匆匆一目十行。金庸和古龙系列就是在那时走马观花看完的。现在想来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连里面的主人公都记不住,但他们当时确实充盈了我的精神世界。

三、外出求学

93年进入东营师范。相对于紧张的初中生活,中专要求是非常宽松的。特别是学校的图书馆,那个大呀,真有些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课余时间一头扎进图书馆,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唐诗的大气,宋词的婉约使我很快发现了新的天地。我着魔似地做笔记、背诵。

大约是进入师范的第二年,大家把目光转向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安妮卡列尼娜》《复活》等便是在那个时期读完的。学校宿舍晚上十点熄灯,我们便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读。记忆最深的是《飘》。临近寒假,第二天有《心理学》考试,可《飘》看到了最精彩处,大脑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兴奋起来,根本无法入睡,干脆看个通宵。第二天两眼模糊、脑袋昏昏沉沉地进了考场。望着考卷上异常熟悉的题目,很多答案却想不起来。幸亏教心理的老师倒也通情达理,望着我的两只兔子似的眼睛,考试勉强通过。

作为农村的孩子,暑假回家是要帮父母干农活的。干活无所谓,关键是没书看。几费周折,终于从同学那里借到了著名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让我的精神找到了寄托。白天和父母在农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修棉花、拔草、捉虫,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最大的享受是晚饭洗漱后躺在床上看《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条件比自己差多了,但他又比我强多少啊,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孙少平的不屈、田晓霞的善良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的精神让我有了无穷的力量。

四、工作以后

刚参加工作时,我和另一个女孩分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下午放学后,安静的校园里只有一台小电视与我们为伍。不过,偏远的小村子为我们提供了安静的读书环境。我们报考了专科的自学考试,一年考两次,每次都能轻松地通过二至三门。那些枯燥的知识因枯燥的环境而变得生动起来。闲暇之余,我买了很多书籍。那时不知道买专业书籍,基本上是小说居多。海岩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等,几乎一本不少。同时也是三毛的忠实粉丝,她的《撒哈拉沙漠》百读不厌。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买来了四大名著,开始重新研读。特别是《红楼梦》,前后看了大约五遍,上面注满了拼音和批示。在笔记本上像复习功课一样罗列出人物的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还找来研究红学的书籍对照。这本书也在我的一遍遍的“蹂躏”下,变得惨不忍睹。

一直敬佩于永正、窦桂梅等名师的渊博,羡慕他们的风采。除了观看他们的公开课外,我也经常到他们的作品中去追寻他们的脚步,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教海漫記》让我认识了课堂之外的于永正。《为生命奠基》中窦桂梅老师的语言深深打动着我,窦老师的思想牵引着我,窦老师追求完美的境界感染着我。

有书读,读好书,真的很好。

推荐访问:书香 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