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压力对人身心的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0 08:41:10   浏览次数:

zoޛ)j首工作和生活的动力,也可以是意外事故的重要致因,还可能是众多身体疾病的催化剂,更是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心理压力的有关规律,对维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十分重要。

压力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可将压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内源性压力与外源性压力

引起压力反应的紧张性刺激或事件多种多样,既有外部环境的,也有来自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前者可称为外源性压力,后者可称为内源性压力。

急性压力与慢性压力

临时性、一过性的压力(应激)事件可称之为急性压力;压力源持续存在,须长时间应对的压力可称之为慢性压力。前者如一时面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次临时性的考试;后者如单位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家庭中的夫妻不和等。

一般性压力与破坏性压力

一般性压力就是应对难度不大的压力。如果在某一时间内,经历着某一种需要努力适应的事件但未超过我们的应对能力,这时体验到的压力为一般性压力。一般性压力的后效往往是正面的,大多有利于人们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以及被攻击、绑架、强暴等。破坏性压力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压力失调或应激障碍(PTSD)、灾难症候群、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等。

单一性压力和叠加性压力

单一性压力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仅面临某一种压力事件且需要努力适应的压力。而叠加性压力是指在同一时间段面临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较大压力事件,这些压力有时候是多个压力同时出现,有时可能是相继出现,这种情况称之为叠加性压力。我们可以把叠加性压力进一步分为两类:即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压力。前者如同我们俗话中的“四面楚歌”或“大事难事扎堆”,后者可称之“祸不单行”。叠加性压力,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它给人造成的危害很大。有的人可在“四面楚歌”中倒下,有的人则被纷至沓来的重压压垮。叠加性压力也是对安全生产和职工身心健康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种压力类型,特别值得个人与组织倍加重视。例如,某单位职工,家中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亲,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而妻子又下岗失业,家中的生活来源就靠他每月1 00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为了照顾好家庭,该职工每天完成繁重的工作后,还要赶几十公里的路骑着摩托车回家。一天在骑车下班回家途中,因其精神恍惚,疲劳驾驶,与迎面急驶而来的货车相撞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压力源及其分类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首先,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分类。可将压力源分为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3种。

生物性压力源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睡眠剥夺、噪声,高温或低温,过度拥挤及失业,近亲伤病亡等。

精神性压力源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事件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识结构,个体挫折性经历,心理冲突及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等。另外,想象或预期一种威胁情景以及对压力情景的夸大评估也会成为精神性压力源。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社会支持不足及战争、被监禁等。

对个体造成严重影响的压力源绝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因此必须把3种压力源作为有机整体来加以考虑。往往在生物性或社会性压力源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的精神性压力源。

其次,从不同的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进行分类是:

职业(工作)压力源 职业压力源或称工作压力源,是人们主要的压力来源,也是改变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构成工作压力源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对个体,对组织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工作压力源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常见的职业压力源包括:职业不满意,待业、失业、半失业; 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及经常加班;劳动环境恶劣,职业危害因素多,安全风险系数高;单调重复、缺乏支持、工作任务时限;非人性化管理、员工缺乏控制感;分配不公、劳动报酬低;角色冲突或角色模糊;同事或上下级关系紧张,或受到冤枉、委屈、处罚;职业发展受阻、组织结构不良、家庭与工作失衡、技术应激等。

家庭与婚姻压力源 来自于婚姻与家庭的压力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压力源。常见的家庭与婚姻压力源包括:恋爱与失恋,单恋、早恋、未婚先孕;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子女管教困难;婚姻与家庭纠纷、婚外情、分居或离婚等;家庭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大,居住空间小,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务负担大,如子女教养、老人照料方面的家务过重。

社会压力源 其压力源有:社会文化体制变化、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社会文化压力;社会经济体制变化如经改、医改、房改、教改等对某些群体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产生的社会地位失衡压力;社会群体中强势与弱势、劳工与资本的对立与冲突所演化成的社会压力;社会生活中与朋友、邻居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不协调形成矛盾冲突及各种纠纷形成的压力。

积极意义

压力并非仅仅具有消极、破坏性作用。适当强度的压力反应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会使人精神振奋,并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压力反应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避险;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增强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可提高人的警觉性,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增进工作和学习效率,并将其提高到超乎平常的水平。此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压力也可成为巨大的动力。据报道,一次空难中,在那惊心动魄的时刻,一位母亲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她用柔弱的身体紧紧搂护自己仅九个半月的女儿,独自忍受着无情的撞击。母亲受到重撞,昏迷不醒,孩子仅受轻伤。当孩子康复出院时,母亲却撒手人寰。这就是意外应激情况下激发出的母爱力量。

经历一般性生活压力,对于承受人来说,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在适应这类压力的过程中,虽然付出了许多生理和心理的资源,但是只要在衰竭阶段没有崩溃,并且没有再发生任何应激事件,那么,承受人在经历过一次压力之后,会提高和改善自身适应能力。以往有许多研究证实,经历过各种压力而未被击垮的人,可以积累许多适应压力的经验,从而使他有利于应对未来的压力。

人体每日接受的刺激量过小或者与外界信息交流不足也有损于大脑功能。有人曾经调查研究南极环境对人大脑功能的影响,发现南极工作者都有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和记忆力减退的趋势,分析原因是由于极地生活与世隔绝,长时间接受单调重复的刺激,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与孤独感所致。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见图1)。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者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还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某种程度上说明,人在消除外界环境的应激源,处于完全“无所事事”状态,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构成了新的压力。

影响

适当的应激刺激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如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动作加快,情绪适度唤起,不易受周围干扰因素影响,从而有利于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应对和调整能力的提高,对提高生产与安全绩效有积极意义。而在压力较大的情景下,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则是负面的。

具体而言,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应激与工作绩效的“倒U形”关系,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即在唤醒水平较低(低应激)时,随着唤醒和动机水平的上升,压力水平提高,作业绩效也相应改善;但在唤醒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应激开始损害注意和记忆,导致绩效下降,当压力水平继续加大,最后便造成耗竭和崩溃。

除“倒U形”关系外,该定律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简单任务(或熟练的操作者)而言,曲线“顶端”或最佳唤醒水平较高,而对复杂任务(或不熟练的操作者)而言,最佳唤醒水平较低(见图2)。当工作任务比较简单时,唤醒水平的最优点要高一些;当工作任务复杂时,唤醒水平的最优点要低一些,因为复杂任务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压力。这说明压力强度的最优点,即最佳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一预测与如下假设一致:任务越复杂,所需的选择注意要求越高(信息取样越多),工作记忆负荷也越大,因此在较高的唤醒水平下,这些过程越容易受到损害。

总体而言,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即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有助于刺激肌体,增强肌体的反应能力,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但对个体施加过大压力,提出过多要求和限制时,会使个体绩效降低。这种倒U型结构表明,持续性的压力强度会拖垮个人并将其能量资源消耗殆尽,给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心身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行为反应

1.压力引起的生理反应。

人体的压力反应机制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是面对外部危险时的一整套有效的内在生理活动调节过程,当压力对个体构成威胁时,个体就会通过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紧急性压力反应机制做出相应的生理性调节,以应对压力威胁的挑战。这种生理性反应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与人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来进行机体的管理与协调。当人体内的压力管理系统由于长期的压力而被透支的时候,就会出现身心疲惫的症状。如果这种超负荷压力长时间持续下去,就会造成永久性的机体伤害。

压力生理反应主要从3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将压力信号从大脑传输到心、肺等重要器官,提高心跳、血压、呼吸等方面的机能水平,促进血液的循环与供给,并使支气管急速扩张,以补充身体激烈运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与氧气。同时,那些暂时不需要的生理机能会受到抑制。例如,外围血管出现收缩,以保证血液能集中流入肌肉、心脏和大脑,于是导致手脚发凉。另外,需要消耗能量的肠胃运动减缓,唾液分泌减少,以集中能量使机体获得更好的运动效能。这也是压力出现时会出现口干舌燥、食欲减退、肠道功能紊乱等躯体反应的原因。

其次,将压力信号从大脑传送到肌肉和骨骼,此时,肌肉血管会迅速扩张,以使肌肉运动有充分的血液供应,并为突然的运动爆发(“战斗或是逃跑”)做好准备。这时会出现如手心、脚底出汗。

最后,将压力信号从大脑传输到下丘脑、肾上腺、甲状腺等器官,使之分泌激素以强化机体的运动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使心率加快,血糖增高,腹腔内血管收缩,心、脑、骨骼肌的血管舒张,同样为了增加运动器官的供能。

2.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

压力的心理反应类型与强度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和环境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物,同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物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刺激物都可以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影响的程度视个体知觉到的压力水平高低而定。压力所致的心理反应常见有:

情绪反应 如焦虑、抑郁、烦躁不安、恐惧和愤怒等。人在恐惧和愤怒时可使意识变得十分狭窄,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出现理智和自制力丧失,造成正常行为的瓦解,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自杀行为。

习得性无助 一种在不自觉中学习到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表现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和听之任之;自卑或丧失自信;出现悲观失望和无助的心理。

认知功能障碍 目前,国内外均已把应激对脑功能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表明,持久或过度应激会通过对脑结构和激素的变化引起脑认知功能的改变。压力对认知功能的损伤一方面是应激造成机体内稳态的紊乱而损害人的认知功能,另一方面是应激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降低了人的认知能力。在应激状态下,由于认知功能障碍,会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短期和长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围缩小;忽视、误解一些明显信息;反应速度减慢;做出错误的判断,出现不适当的冲动行为;心烦意乱导致思维混乱,尤其是复杂思维任务的成绩会大大下降。

自我评估能力降低 重大压力源促使人的自主感和自信心受到破坏,如那些对人生具有较大威胁的事物,如失业、升学或晋升失败,亲人伤亡,个人重大疾病等,可能会使人感到悲观、沮丧和抑郁而导致自我价值感下降。

压力所致的心理反应是压力反应的常见环节,也是生理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这些心理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则会成为心理疾病的直接促发因素。

3.压力的行为症状。

压力下的一般行为反应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逃避性行为反应 指通过消极改变来应对压力,包括以退缩或逃避行为来远离应激源,如一个由于学习不好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经常性批评或漠视的学生,可能逃学或离家出走;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酗酒、嗜烟、吸毒或滥用药物来暂时缓解心理反应;或自我克制、否认;或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等。还有可能表现为拖延和避免某种工作、故意缺勤等。

攻击性行为反应 指针对压力源的攻击性行为反应,如寻衅、挑剔,攻击、侵犯他人,破坏财产,冒险蛮干及不讲后果的冲动行为等。

主动积极应对性行为反应 指通过积极行为来应对压力,如改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环境;主动寻求帮助与支持、主动宣泄、疏解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培养业余爱好等。

编辑 刘莉莉

推荐访问:对人 身心 压力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