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查报告

以牛为“师”,不懈追求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2 09:58:52   浏览次数:

zoޛ)j馝}駍学习李可染一生对“牛的精神”的不懈追求,展现他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牧牛图”,笔者精选其“牧牛图”作品若干介绍,以飨读者。

《榕树水牛》(图1)

尺寸:69.2×46厘米。中国美术馆藏。

牧牛是李可染钟情的题材。画家对牧牛和牧童的刻画,一般不会用太多的笔墨,但由于准确地抓住了对象特征,提纲挈领,以少胜多,在表现形象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笔墨韵味。“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虽然画面并不复杂,但画家的手段还是得到了精彩的展现,举重若轻的背后,是画家千锤百炼的真功夫。

此作以墨为主调,与留白形成反差。尽管笔墨不多、构图简洁,画面却有“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效果。遮天蔽日、密实透活的巨大墨榕树,虽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半部,但与画中黑密的山水交相辉映,颇有同趣。以留白代水的底部上,骑在水牛背上的两个顽皮牧童,正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之中对语,妙趣横生。作品如一首田园诗画,充满乡情,恬淡安逸。同时又显见画家的一番童心,清新自然,童趣十足。

1947年作《牧牛图》(图2)

尺寸:67×34厘米。北京画院藏。

经徐悲鸿引荐,1947年李可染终有幸拜齐白石为师。其在齐师身边10年,终日为老人磨墨理纸,认真学习齐师的用笔运墨之法和奇伟构思,及大胆独创的艺术精神。齐师曾高度赞誉李可染“精于勤且深于思”,并于当年为可染《牧牛图》三帧落墨题跋。

此即李可染拜在白石老人门下后的传世之作。画面右上角有“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可染弟作,白石多事加墨”的题识。白石老人这一加,加出两句咏秋诗,有声有色,从此成为可染《牧牛图》杰作的经典佳句。而此作画面中左下角两个牧童,正在“忘我”地斗蟋蟀,童趣横生;中间画面的水牛怡然自得,似乎“非常理解”小主人的此举。作品引人入胜,令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柳阴水田和坡岸林间。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作《浴牛图》(图3)

尺寸:108×42厘米。著录于2002年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出版的《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十七家作品集》。

此为画家最擅之“浴牛”题材。写来简洁清朗,疏枝垂柳,牧童竹笠澊衣,跨犊徐徐渡河,凉意自生。画中布局配合窄长尺幅,皆自上而下走向,经营不着痕迹,极能捕捉乡野童真之趣。作品无年款,按画风、题款字体及钤印,应该属于李可染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之作。作品曾经于2002年6月至12月,巡回于上海、香港及台北地区的《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展览》。

作品画面淡烟清新,描绘两个牧童带水牛在河水中嬉戏的情景。其中后画面的小男孩正骑牛背上“浴牛”,动态十足;而前方的小男孩头扭向后面,仿佛在关注着后面的小伙伴是否能够跟上自己,非常具有意趣,可以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两个牧童“竞渡”的乐趣。牛的身体以淡墨留白的方式显现出,非常有质感。画中儿童以几笔画出,然后施色晕染,幼稚而简单。让人联想起那无拘无束的童年,单纯、简单又快乐。

1964年作《看山图》(图4)

尺寸:70×59厘米。著录于200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叶浅予藏书画集》。

此作完成于李可染艺术的转型期。而从表现题材上来讲,则是李可染典型风格时期人物、牛和山水结合的作品。近处牧牛用笔用墨大胆、凝重、泼辣,墨韵十足,牛儿神态悠然自得,一派田园牧歌的温馨情趣。牛背上的牧童下笔疾速,线条劲道而富有弹性,动态微妙,考虑其姿势既有变化又稳定性十足,质朴而富有生活情趣。而远处大面积的山峦远岫,层峦叠嶂,一下子便把画境推向了深远之处,引发了观者对山川风物的热爱,对质朴平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作品中山水当然借助于写生所得,塑造出了新的山水意象,虽然这种“新”还不是那种以团块性笔墨所形成的“浓重浑厚,深邃茂密”的风格,但山石的表现上则以浓淡结合而创造出一种“高、雄、秀”。牧童骑牛,则表现出一种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特别在牧童的表现上,下笔果断,动态微妙,形象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此作题赠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亦见证了两位现代画坛巨匠的深厚友谊。

1965年作《暮韵图》(图5)

尺寸:70×46厘米。北京画院藏。

李可染笔下的牧牛图被赋予了人格化,是勤劳忠厚的化身,而天真烂漫的农家儿童更是性格温良、倔强牛的良伴,其实也是他精神追求的写照。

此画家笔下的牧牛图,栩栩如生,格调清新纯朴,笔墨浑厚有力,源于传统而自出新意。牧童和牛的轮廓用焦墨战笔作粗线条白描,淡墨挥写牛身,人物肌肤施加赭石色调。笔精墨妙在单纯的画面上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牧童的天趣,大自然的美丽无不引人入胜。此作表现牧童放牧途中,偷得片刻闲的情景:茂密的浓阴下,一位牧童怡然自得,惬意地靠在树杈间吹着笛子。右下角,一头健壮的水牛卧地酣睡,神态可掬。整幅画面清新绝俗,一派“牧童闲坐清凉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的田园风光。

1979年作《迎春图》(图6)

尺寸:68×45厘米。著录于1990年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名家翰墨·李可染专号》。

此幅《迎春图》,是李可染为好友马国权之子马达为所作。马达为曾住李可染家半月有余,得其亲授画艺、画牛技法。正符“师牛堂”之“孺子牛”的精神。图中牧童肩挂斗笠,双腿跨于牛背之上,双手执绳驱牛前行,仰头眺望梅花繁茂处,若有所思。

当时七十二岁的可染先生,虽然经历了牢押、劳改、失语、截趾等痛苦折磨,身体状况也时好时坏,但仍然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所作此幅《迎春图》,笔墨已经趋于遒劲老辣,用淡墨刻画牛身,笔笔透晰,牛身留白处尽显苍劲,牛的腹部和背部以淡墨勾画,牧童以焦墨勾勒而出,梅枝则运浓墨兼擦笔出之,又参“金石”之法,生拙苍朴。

1979年作《牧牛看山图》(图7)

尺寸:83.5×51厘米。著录于2010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出版的《自得园书画珍藏精品集》。

李可染笔下屡见“牧童息足看山图”,构图大同小异,变化只在背景山水的表现手法。有以墨晕渲染者,突出含雨浓重,湿气弥漫,画面一片欲雨之色;有以浅绛法写山,画面光亮清朗者。此作属于后者。画中天色清朗,连绵山顶起伏跌宕处,尚见受光影响呈或明或暗,缝隙连接间,以浅墨略带花青调合,薄染出稍见朦胧的烟霞,配以留白处理,只见岚气随风掠动,有生机流转不息之感。牧童抬头看山,水牛伫立息足,在造化安排的景致下,无人牛之别,两者似乎皆沉醉于大自然的变化中,这也是画家所表达的宁静和谐的境界。

此画牧童骑牛作前景,后为远山奔瀑,牧牛童子与远山之间有大片留白,留下无限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牧童虽为背影,但转头探望之姿势如同在“看山”,聆听松风瀑布的天籁之音;牛闭着眼前行,昂首垂角,憨态可掬,与整幅画的情境一致;远山重重叠叠,高接天际,瀑布从云中出来,又坠入云端。画面如同一个电影剪辑的镜头,定格到一个温馨的瞬间,又像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流露着青草的芳香,山谷的幽静。画家以浓淡不一的墨渍染出老牛的身体,用线条勾勒表现牛角和牧童的衣纹,这种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再辅以远处的山川,使整幅画面不仅有强烈的对比,更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1984年作《秋林放牧之图》(图8)

尺寸:69.4×46.1厘米。李可染艺术馆藏。

此作为李可染成熟期作品。李可染曾作有多幅同题材绘画,其画面构图大致相似。此《牧牛图》表现牧童放牧途中,在浓郁的树阴下偷得片刻闲的情景。右下角两头健壮的水牛卧地酣睡,神态可掬。整幅画面清新绝俗,一派“牧童闲坐清凉下,一曲升平乐有余”的田园风光。

位于画中主体位置的是树下逗弄蟋蟀的两个孩童,两只牧牛背向而卧于画面前景中,造型栩栩如生,格调清新淳朴,笔墨浑厚有力,尤其是淡墨皴染出的身体和重墨勾勒的牛角都赋予画面一种浓郁的深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的秋意。牧童的轮廓纯以焦墨战笔作粗线条白描,淡墨挥写牛身,人物肌肤施加赭石色调,笔精墨妙。在单纯的画面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牧童的天趣和大自然的美丽无不引人入胜,寥寥数笔即营造出画面满色铺陈的整体效果。

1984年作《梅花万点》(图9)

尺寸:69×46厘米。李可染艺术馆藏。

作品左、右上角皆有题识“余昔年游无锡梅园,见梅花万点,灿如朝霞,万年蜇居时忆江南胜景。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秋七月可染作(于)师牛堂。”

李可染笔下的牧牛、牧童不可胜数,他喜欢牛的强劲儿,但他笔下的牧牛多半慢条斯理,温顺可爱;牧童则或悠闲地趴在牛背之上,或在牛身边玩耍、吹笛,画面常营造出清新恬静的气氛,一如质朴自然的乡村生活,让人神往。而此作《梅花万点》虽然描绘的是春天牧童放牧的情景,构图时画家却一反常态;画面中的向右扭头的牛儿,抬头看树上梅花的牧童,好像会冲出画面向我们迎面走来,足见画家成熟、深厚、高超的艺术水平。

1984年作《柳塘渡牛图》(图10)

尺寸:69×46厘米。著录于199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李可染书画全集·人物·牛卷》,2003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李可染画集》等。

此作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种承接关系应该直接来自于李迪的《风雨牧归图》。此画为何为渡牛,很明显的是在于狂风骤雨急速来临,牧童急切地要把水牛牵过柳塘。柳树枝叶整体向右倾斜,形象地点出大风是从左边吹来。而图中左下柳条飞扬卷曲,和右上几条向上的昂扬之态的枝条造成了矛盾的统一对立,正与从左向右猛刮的狂风形成对峙。画家用摇曳生姿的战笔,写出激奋跃动的线条和生成浓淡相济的墨色,使这种气势跃然纸上。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牧童的神态。顺着牧童的眼神,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丝慌忙,一份忧愁,这种遥想直指天外翻滚的乌云,好似墨云翻滚而来,牛儿依然在不慌不忙地逶迤而行,牧童已经紧张到双腿夹紧,拳头紧攥的程度,这种戏剧性促成了观者的紧张和无尽的乐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当然,它带来的还有一丝丝雨意的清润。李可染将这一切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态,像一首感情热烈的抒情小诗,令人百看不厌,由此也可窥见老画家纯朴无邪的童心。

1988年作《草坪放牧图》(图11)

尺寸:72×72厘米。著录于201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宏约深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百年纪念展美术作品集》,201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沈斋藏画》。

此作上有题款“草坪放牧图。牛,春夏秋冬汗水流,泥湿透,田野绿油油。牛,日出耕耘日落休,身何索,五谷给人留。牛,彻夜反刍为金秋,心何盼,万顷报丰收。岁次戊辰,可染画。”

李可染爱牛,亦爱画牛,晚年尤多。他赞颂牛力大无穷、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以“师牛堂”名室,笔下的牛有驮着牧童前行者,也有趴卧休息者,有二牛、四牛、五牛乃至九牛者,不一而足。五牛的形式或许受韩滉《五牛图》的影响,多作横幅。此幅绘于1986年,采用较少见的方形构图,左下角两头牛互相依偎,成为布局的基点,其他三头呈辐射状分布于右上,与左侧长题互相平衡。五牛纯以墨笔浓淡表现结构体量,或卧,或立,或低首,或回眸,姿态各异,又互有呼应。全画虽无背景,却似在田野中,空旷无尽。

1989年作《冬牧图》(图12)

尺寸:69×49厘米。著录于2000年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李可染的世界》。

此作上有题款“余画冬牧常以苍松作配景,纵观祖国名松可入画者,当以黄山为最。此其生长高岩之上,饱经酷暑严寒,而愈老愈劲,愈奇愈美,非仅其寿长也。一九八九年岁次己巳秋九。可染并题。”

牧牛童子是可染先生爱画题材,以图中童子之穿着与配景示节令之不同,其中以“冬牧”入图较少。此作见童子青衣布鞋,可知气候转寒,背景乃傲雪苍松,正是“冬牧”写照。高松造型奇突,状如游龙盘旋,粗干一屈曲垂下,一横伸上展似伞张盖顶,恰如题跋所云“愈老愈劲,愈奇愈美”之态。署年“己巳秋九”,距画家离世前不久,属最晚期的创作之一,然笔墨丝毫无颓态,足证生命力仍见旺盛。

纵观李可染画笔下的“牧牛图”,牛儿或行,或卧,或“浴”在水中,憨态可掬;而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或对语,或竞渡,或观山,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极富生活情趣,并且令人充满遐想。

推荐访问:不懈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