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潜龙在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1:10:38   浏览次数:

直-7直升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的同时,开始考虑自行研制能装载1个加强排兵力的重型直升机。根据部队提出的需求,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直升机的编号为直-7。1970年3月,直-7研制工作开始进行,承担研制的单位有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和2个工厂。

1970年年中,航空研究院将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设计的直-7的旋翼轴、下轴、主桨毂、尾桨毂和自动倾斜器5大部件交上海573厂加工试制。这些部件是直升机的主要部件,它们的形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为攻克难关,技术人员群策群力,开发出多种加工工具和测量工具,最终满足了各部件的复杂工艺加工要求。这5大部件共生产出2批,于1978年完成。除了关键部件外,1970年初,航空电子所根据上级要求,开始研制直升机用203多普勒导航雷达。8月,203雷达被直-7项目组选中,9月正式下达研制任务。203雷达设计组经过调查和分析,根据直升机导航雷达需提供飞机的3个速度分量和要有较好的低空性能要求,确定采用调频连续波体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开始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品设计。

直-7在研制时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现有技术,除了上述关键部件外,直-7尽可能多地采用了直-5和直-6的零部件。这样做既大大降低了研制风险,也降低了部队实际使用时的维护压力。不过,这样做也降低了该机的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直-7的动力装置选用的是2台由直-6用发动机改进而来的“涡轮”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设计最大起飞重量14400千克,有效载荷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领导机关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以使之成为我国正在筹建中的舰载直升机部队的主力装备。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难以解决,1971年9月,直—7改舰载直升机的工作停止,仍作为普通直升机继续研制。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

然而,同一时期,我国还在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进行直-8型重型直升机的研制。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当时不可能同时投资2种重型直升机的研制,为了全力确保直-8直升机项目继续顺利进行,航空工业部决定直-7为直-8直升机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1979年6月28日,直-7重型直升机的所有研制工作中止。直-7的许多成果后来在直—8重型直升机上得到了应用

701型直升机

196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缴获了印度军队装备的美制贝尔-47G3轻型直升机。军方将该机交给当时的伟建机械厂(现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要求以贝尔-47G3为原型,研制我国的轻型直升机。

1965年3月,航空工业部发出了“关于研制701小型直升机的通知”,工厂成立了701设计组。1966年完成了全机的图纸设计。但由于当时工厂的其他生产任务较重,701项目受到了影响,所以试制进展缓慢。1967年5月,航空工业部将701调往合肥生产。1968年4月,工厂制造了2架原型机,1架用于强度试验,另1架用于试飞。强度试验后进行了地面试机,一切正常。1969年5月,有关领导部门要求停止701型直升机的研制。次年元旦,该部门领导又表示,701型直升机还要继续搞下去,如果没有问题应该坚持试飞。于是工厂立即重新组建队伍,于1970年1月23日进行了试飞,试飞一切顺利。航空工业部要求从当年开始生产10架,后经国家计委批准将701型直升机转移至广州、济南等地批量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济南卫东机械厂生产出2架701。1979年,上级决定停止701型直升机的生产,701型直升机的命运可谓坎坷。

701型直升机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安装1台立放的国产691型活塞式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75马力,并可选装FZ-89型废气涡轮增压器,2个内连的燃油箱安装在机身结构上部重心处,依靠重力自流供油。由于安装的是国产发动机,所以对与发动机相关的系统也作了相应的改动,不过一些关键系统,如升力系统、传动系统、起落架系统等均是从贝尔-47G3直升机直接测绘而来,所以701型直升机的起飞重量、总体结构、气动布局等都与贝尔-47G3差不多。

机身分为三部分:中段、尾段和座舱。中段为钢管焊接结构,用于支撑发动机和座舱,尾段是桁架钢管焊接结构,横截面呈三角形,用于支撑尾传动轴、水平安定面、垂直安定面和尾部减速器。旋翼系统为采用2片全金属绞结结构桨叶的半刚性万向接头式旋翼,下面装有与桨叶成直角的稳定杆,桨叶不可折叠,最高转速375转/分钟,装有旋冀刹车装置。尾梁喉部有2片全金属式尾桨。701型直升机座舱为封闭式,采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座舱盖,舱内可以乘坐3人,座舱两侧各有1个舱门,门上带有滑动窗。采用有小地面滑动轮的管状滑橇式起落架,上面有系留牵引环。

701型直升机是一种多用途轻型直升机,既可用于军用,也可用于民用,其军事用途主要包括边防巡逻、观测校炮、紧急救护、飞行训练和通信联络等:其民用用途主要包括喷洒农药、播种施肥、牧场消毒、森林防火、鱼群观察、矿藏勘察、水文勘测、空中摄影等。目前我们还可以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北京)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物馆内看到这种701型直升机。

“延安”2号直升机

“延安”2号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初步完成试飞的轻型直升机,该机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研制完成。该机最初是由西北工业大学承担研制任务,但后来随着高校专业的调整(西北工业大学直升机专业调整并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主要研制任务,湖江机器厂也参加了研制工作。

1965年国防科工委下达研制任务,同年9月设计工作全面展开,1967年制造出01号静力试验机和02号样机。02号样机在地面试机时不幸发生地面共振事故。科研人员经过分析和大量试验后,终于在1969年攻克了地面共振问题的关键技术,并制造出改进后的03号样机。

根据试飞小组的要求,科研人员对03号样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增加了双操纵和助力操纵系统,并进行了大量补充试验。1975年9月,试飞完成。试飞人员对“延安”2号评价甚好,认为该机在悬停和起飞状态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都比直-5好,而且座舱视野开阔,便于观察。

“延安”2号采用单桨带尾桨式布局,机身前部为驾驶舱、乘员舱,中部为发动机减速器舱,其下方立放1台“活塞”6丙型发动机,上方为主减速器以及旋翼系统。尾斜梁上端安装尾减速器以及双叶尾桨。机身前部是半硬壳铆接结构,正前面安装有机玻璃罩,机身中部主要承力件是钢管结构,上接旋翼、主减速器,前接机身前部,后接尾梁,两侧连接前三点式主起落架。

旋冀系统为铰接式,主旋翼有3片矩形铝合金绞结桨叶,桨叶弦长为256毫米。1978年研制成功尖削比为1.2的梯形复合材料桨叶,具有更好的起动性能和耐疲劳特性。尾桨采用2片跷跷板式的半刚性桨叶,主要承力件为扁形的厚铝管梁。动力装置为“活塞”6丙型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70马力,额定功率260马力,耗油率225~227克/马力·小时,带有冷却风扇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延安”2号体积小,操纵简便可靠,振动较小,而且座舱内噪声低,乘员间可以直接交谈,飞行稳定性和操纵性良好。该机在设计时就考虑尽量采用当时的先进技术,因此机身座舱、舱门以及过渡段蒙皮均采用复合材料,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把金属桨叶更换为复合材料桨叶,大大提高了其飞行性能。该机在旋翼桨叶固有特性测量和桨叶耦合振动的设计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延安”2号可执行侦察、巡逻和通信联络等任务。1984年前后,水利电力部曾几次派人了解“延安”2号的情况并试图订购,但遗憾的是该机没有定型生产。不过,“延安”2号的研制对全面提高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推荐访问:潜龙


[潜龙在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