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西区二元试验区沉积微相划分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6 08:47:26   浏览次数:

摘 要: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已进入高含水期,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寻找开采剩余油。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沉积微相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对西区二元试验区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综合利用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进行深入研究与划分。

关键词:西区二元;沉积微相划分;测井相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本文研究的萨中开发区位于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东北部,是大庆长垣上的一个三级构造,储层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萨尔图油田储集层属于松辽盆地北部沉积体系,为大型内陆湖盆河流-三角洲沉积。萨尔图油田储层的岩性主要是砂岩、泥质砂岩。萨尔图油田的储集层,是属于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中有极其丰富的陆相生物化石。萨中开发区位于大庆长垣萨尔图背斜中部,葡I组有三条河流系统,分别为喇嘛甸河流系统、萨东河流系统、萨西河流系统。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具有四大基本原理,即基准面变化原理、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相分异原理和物质守恒原理。基准面旋回及层序界面识别主要标志是地层记录中的地层-沉积特征的时空变化,它们可在岩性剖面、测井曲线、地震剖面及联井剖面上表现出来,基准面旋回及层序界面具体识别标志:相迁移方向的改变、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地层叠加样式改变、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各级洪泛面。

3 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

沉积单元是指在相同沉积环境背景下的物理作用、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同时沉积,正确的精细小层划分与对比是解决地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3.1 沉积单元划分与对比原则及方法

西区二元试验区划分与对比的原则:①应具有实用性,适应现有井网密度;②应具有普遍性,划分与对比的单元应适中;③应具有油田内的推广性和时间上的沿用性。

3.2 研究区沉积单元对比步骤

①建立典型井剖面;②建立对比剖面;③选择对比基线;④井间分层对比,多井闭合;⑤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4 沉积微相划分

沉积微相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本区块加密方案调整,辅助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区块的开发提供有利的参考和有实际价值的指导。

4.1 西区二元沉积微相研究

西区二元葡I组油层是一套河流-三角洲沉积相油层,通过前期的对比工作,可将葡I1-4细分为葡I1、葡I2a、葡I2b、葡I3、葡I4五个沉积单元。PI1为分流平原亚相,PI2a为泛滥平原相曲流河亚相,PI2b为分流平原亚相,PI3为泛滥平原相辫状河亚相,PI4为三角洲内前缘亚相。

4.2 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

根据该研究区的测井曲线情况,选择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自然电位和微电极,三侧向四種曲线,以其他曲线为参考,建立不同的测井相模式。

4.3 研究区平面相展布

①PI1小层平面沉积微相:PI1为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工区内发育两条河道,方向由北至南。工区东部两个分支河道在G133-282井区汇合成一条河道,宽度约360m,记为分流河道1。工区西部的分流河道有两个分支河道,并在CD7-CSP6井区汇合成一条河道,宽度约290m,记为分流河道2。在分流河道1、2之间分布有坨状溢岸砂。工区其余部分有分流间泥大面积分布;②PI2a小层平面沉积微相:PI2a为曲流河沉积。工区以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分流河道方向大致由北至南。C8-P4井区周围发育有溢岸薄层砂。工区其余部分分布分流间泥;③PI2b小层平面沉积微相:PI2b为分流平原相沉积。工区主要发育河道微相,方向大至是由北至南。两条分流河道间分布有分流间泥。工区内零星分布着溢岸砂;④PI3小层平面沉积微相:PI3为辫状河沉积。工区主要发育河道沉积,方向大至由北至南。河道内识别出一条废弃河道,宽度约为95m。工区其余部分分布有河道间薄层砂;⑤PI4小层平面沉积微相:PI4为三角洲内前缘沉积。工区内主要发育方向由北至南3条水下分流河道。在分流河道间发育有大小不等的主体席状砂。工区其余部分分布有大面积非主体席状砂。

5 结论

在了解了萨中开发区区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西区二元试验区进行了精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在了解西区二元试验区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将西区二元试验区PI1-4划分为PI1,PI2a,PI2b,PI3,PI4共5个沉积单元;②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特征、沉积背景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分析,认为研究区葡萄花油层PI1、PI2b属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沉积,PI2a属泛滥平原曲流河亚相,PI3属泛滥平原辫状河亚相,PI4属三角洲内前缘亚相;③通过对多井同一微相的测井相要素特征的研究,总结出该微相所共有的测井相要素特征,由此建立了西区二元试验区4亚相12微相的测井微相模式。

参考文献:

[1]隋军,吕晓光,赵翰卿等.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相储层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大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3]杨玉.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精细地质描述[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6.

[4]虞云岩.松辽盆地大安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5]于峰月.南梁油田华64区延9及长4+5沉积微相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6]刘吉余.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第四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试验区 沉积 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