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大行漆道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1:27   浏览次数:

前不久与几位朋友一起闲聊,谈论如何做漆,一位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大行漆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此言虽说有些“霸气”,细心品味,其中颇有几分道理。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即”。“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通常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是一个统一宇宙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漆”,当然是指天然漆,一种从漆树上流出的液体,俗称“大漆”或“国漆”。“大行漆道”之意就是提示人们,对于漆艺的研究,首先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大漆”的自然属性和特点,去研究、传承漆的文化和艺术,只有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大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材料,它包容一切的特质,含蓄,内敛的光泽,以及多种自然形态的表现,与其它漆质截然不同,这种优秀的漆质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品质,尤其是在对材料关注的当代,大漆的天然质感及其鲜明的特点使得其它绘画材料望尘莫及。

大漆不仅只是一种可用于绘画的材料,其用途广泛,具有“可用、可赏、可疗、可玩”等特点,关注研究大漆的这些特点,对于发展漆的艺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可 用:

大漆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涂料,具有防腐,耐酸,耐高热等特点。漆液源于树木,在木质材料上有着极强的负着力,同时漆液粘连性非常高,“如胶似漆”表明大漆用途广泛的包容性,成为漆艺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存史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和使用漆的国家,浙江余姚和母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至今已有7000多年。战国文献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漆液作为涂料用于器物,从大量出土的文物中得以证实,战国及秦汉时期,在工艺上以有详细分工,出现了大量漆器用品,范围宽广,主要有床榻、棺板、几、俎、琴、鼓、奁、盘、盒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门从事漆器买卖的漆行,漆铺,明清时期,漆器的发展非常繁盛,漆器不仅仅作为贵重的生活用品,而在民间也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大漆不仅用于制造日常生活用品,还广泛地用于制弓、制矛、制盾的军事用途。《左传》中记有“组甲三千,被练三千”之说,将漆甲编制成战用的盔甲,战袍,以抵御兵器锋刃,在长沙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战国漆兵器,有漆弓、漆矛枪、漆箭杆等。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漆箭菔,髹漆皮甲胄。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了龟形漆盾。同时,在建筑上大漆也被大量使用,包括帝王宫室、宗教庙宇等大型建筑。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都因规模宏大,雕梁画栋,豪华壮丽而闻名。大漆用于建筑,除了美化装饰作用外,还是为了木质结构建筑的长久保护。

目前,用于大漆髹饰的生活日用品逐渐被其它材料所替代,实用漆器的生产规模不断缩小,但在一些乡村里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可以见到它的影子。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大漆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保护涂料,具有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 赏:

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以生存为目的,融入了实用需求、审美需求、宗教信仰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美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实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以审美需求为主的艺术作品。

古人很早就发现,用大漆髹饰器物,不仅使它更牢固耐用,经过研磨后,还能发出美丽的光泽,适宜作花纹装饰增加器物的美感。在出土的漆器文物中发现有“漆屏风”、“镇墓兽”,以及绘制在不同器物上的纹样和绘画,这些精美的漆绘艺术,不但增强了器物自身的美感,也为独立意义上的漆艺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千年漆艺匠人们的不断实践,大漆的工艺技术有了极大发展,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收录了上百种漆艺技法,极大的丰富了漆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于上个世纪兴起的漆画艺术,脱胎于传统漆工艺的技术,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画种,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门类。

“夹苎”技术的发展,扩展了立体漆艺的表现空间。“夹苎”技术,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主要用来制作漆盒、漆奁等日用器物,用“夹苎”技术制造人像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夹苎”造像在唐代十分流行,据史料记载:周证圣元年,薛怀义造公德堂“其中大佛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中容十人并坐,夹苎以漆之”。可见规模巨大,现存世界著名的夹苎像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供奉的鉴真和尚像,此像神情兼备,真实的刻画了鉴真大师生前的容貌,体现了唐代夹苎漆艺的高水准。夹苎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漆艺立体造型中最有特色的技术,胎体由大漆,灰,麻布,反复粘贴在一起,内外结合紧密,表层不易脱落,易于制作复杂形态,是漆艺立体表现的重要手段。

“雕漆”是另一种以审美功能为主体的漆艺技术。在几十道,或上百道的漆层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器物的任何实用功能已让位于人们对故事内容和雕刻技法的欣赏与把玩。雕漆工艺最早出现于唐初,经过宋元发展,至明清达到顶盛,今天雕漆工艺多用于屏风和立体器物的表面装饰,以供人欣赏。

可 疗:

杨明在《髹饰录》的序言中写到:“漆之为用也其大哉,又液叶共疗疴,其意不小”。大漆当中的一些物质,可以致人皮肤过敏,却又能入药,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干漆入药,须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大漆医用功能还有:“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干漆疗咳嗽,消淤血,痞结腰痛。”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制有漆叶青贴散,此药从漆树叶中提炼而成,具有:“久服可以去三虫,利五脏,使人身体轻捷,头发不白。”在日本,至今漆工还有吃漆液的习俗,常把新鲜的漆液滴在舌头上,用水服下。将漆树籽烤干,磨成粉末,当作咖啡服下。大漆的药物作用,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等待着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去开发利用。

可 玩:

“师法自然”是中国艺术宏伟博大的深层境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显示了优美,温情的气质,个体生命一旦回归自然,便可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新的价值体现,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大漆柔和,含蓄的光泽,和广泛包容的涵纳力,符合传统“中庸”的哲学理念。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除纸以外,几乎都与大漆有关,从战国至秦汉,笔墨是以漆作书。漆墨为书,而以漆为砚,后来在毛笔的制作装饰上,墨的制作过程中,都可见到大漆的痕迹,用大漆制作的古扇、古琴,及其它文房饰品,古朴典雅,置于手中,充满了细腻,滑润,温暖之感,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闲暇时欣赏把玩的物件。自宋代以来,文人以品鉴古玩为雅事之风盛行,至今长久不衰,其根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崇敬之心和对文化教养情节的延续。这种对古董的收藏与把玩,与玩物丧志,有着天壤之别,它是以抒发心情为主旨,取法自然为雅趣,深居庙堂固可存兼济天下之志,远处江湖之远忧可有独善其自之乐。在夜深人静之时,在灯光下静静的把抚摩挲,反复观赏,用心品味,从中领悟到常人所未见到的美,使性情达到一种超脱和升华。

大漆的妙处不仅如此,做漆的过程也是一种磨练品性,净化心灵的过程,简单重复的操作,需要一种心境如水、四大皆空的心态相配合,才能达到“巧夺天工”“技进乎道”的境界,试想,如能在修炼心性的过程后,欣赏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岂不是件快事。

以往的实践表明,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媒材,大漆的作用已超越出任何一种绘画表现材料,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融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从生活层面来看,追求一种“艺术的生活化”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使漆艺焕发出昔日的光彩,是当今漆艺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今漆艺的发展,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漆艺教学的普及加快了漆艺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在一个充满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漆艺创作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并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当我们的漆艺专业学生毕业后,竟不知大漆为何物时,不免令人担忧,此时,“大行漆道”的声音,更显得犹为可贵。

推荐访问:大行


[大行漆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