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中华髹饰工艺的衍生发展及其与东亚髹饰工艺的交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2:54   浏览次数:

zoޛ)j馟i'�vuNtm7iiݿO?iמw߾}߽tNӿx5ݵݵ}ݵiz}|Ͷum5vMo5^_5_v]i]چ总结说:“康、雍、乾三朝漆器共同点是精工细做,不同处是各有重点品种。康熙朝的重点品种是黑漆嵌薄螺钿、填漆、戗金,雍正朝的是洋漆、描金、彩漆、彩漆描金与硬木结合制做的家具,乾隆朝继续康熙、雍正两朝大部分品种之外,对雕漆有极大的发展。”笔者考察故宫御花园养和精舍,一张张禅床裙板、额板都是一幅百宝嵌图画,窗棂格扇上嵌青玉、白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格心或张以纱绢,或张以双面绣,或张以料丝再描金加彩绘,连楼裙板都用“剔红间螺钿加金银片”这样极为繁难的工艺装饰。乾隆朝的奢侈,真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日本莳绘漆器与漆家具,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清宫藏日本莳绘漆器特展”。

在宫廷漆器刻意求工、装饰繁缛的同时,清代,各地民间漆器作坊生产出大量健康质朴、实用为主的漆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髹饰工艺。北京雕漆与金漆镶嵌漆器见宫廷风格,扬州漆器融宫廷风格与江南人文气息于一炉,福州以脱胎漆器名闻遐迩,平遥以堆鼓描金罩漆见长,新绛漆工擅长云雕,大方的皮胎、成都的雕填和嵌锡丝光、宜春的布胎、波阳的隐花、天水的雕填、凤翔的罩金、阳江的纸胎、潮州的金漆木雕、宁波的泥金彩漆与朱金木雕等工艺,各放异彩。藏汉交流空前频繁,藏族民具在清宫被髹饰了华丽的外衣(图14)。

从周初箕子东渡半岛开始,中原与朝鲜半岛便开始了文化交流。汉与魏晋,朝鲜半岛北部曾经为中国统辖,中国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又曾经为高句丽王朝统治。庆尚南道茶户里古坟出土纪元前2世纪的髹漆用具,大同江乐浪郡王光、王盱太守墓出土有许多精美漆器,一些漆器上有四川“广汉郡”铭文,吉林集安高句丽王朝墓室壁画有用大漆绘制。朝鲜半岛自古以汉字作为书面语言,公元650年开始,以中原王朝年号与朝鲜国王庙号并行记事。统一新罗时代(661-935)时当中国唐朝,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迎来了两个多世纪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百济王陵出土的彩绘漆头枕与足座等,是为髹饰工艺随之兴盛的明证。如果说彩漆描绘是史前到三国时代半岛漆器的主要装饰,新罗时代,唐朝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传入半岛,其博大清新、繁花似锦的装饰风格也传人半岛,新罗《嵌螺钿团花禽兽纹铜镜》(图15),镜背用厚夜光螺镶嵌出镂空花瓣,花瓣内镶嵌红宝石,花瓣外用绿松石撒地,风格和工艺接近日本正仓院所藏中国唐代《错蜔加琥珀宝相花鸟纹铜镜》。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新罗“螺钿之工细密可贵”,“骑兵所乘鞍鞯极精巧,螺钿为鞍”。高丽时代(918-1392),螺钿平脱成为半岛漆器的主要装饰工艺。元宗执政时期(1260-1274),宫廷设“中尚署”专门制作王室用螺钿漆器(见《高丽史·识货志》),中国金属釦工艺、嵌螺钿和嵌铜丝工艺被并用在半岛螺钿漆器之上,形成半岛螺钿漆器细密精巧的装饰风格和牡丹卷草之类的花纹程式。朝鲜时代(1392-1910),螺钿漆器进入了民众生活,民间作坊在中国传入的切拨(即嵌螺钿)、伏色(即衬色螺钿)、切贝(即国嵌螺钿丝)、毛雕等工艺之外,发明了均裂法和打拨法,从此可以将螺钿轻松地贴于圆器。朝鲜时代中期时当中国晚明清初,半岛螺钿漆器走向了国风化。如果说高丽时代以细小螺钿嵌为碎花,朝鲜时代螺钿漆器上,牡丹莲纹变大,与宛如游丝般的唐草、缠枝纹连接,形成更加圆转、更具旋律美的曲线纹样(图16)。韩国专家承认,以旋转唐草、缠枝纹样为装饰的韩风来自中国唐代。此外,双鹤纹、梅花纹、四君子纹等中国明清极为流行的吉祥图案也被用在了半岛螺钿漆器之上。20世纪初,朝鲜半岛为日本占领,日人在半岛南端的统营设置工艺传习所,传授日本漆器工艺。今天,半岛漆器装饰仍然以螺钿见长,仍然见繁花似锦的装饰情趣。南韩大田培栽大学有漆艺系,首尔东方大学院、大邱造型艺术大学、汉城淑明女子学院、釜山新罗大学校、庆山造型大学各有漆造型学科或研究生教育,统营有漆美术馆。如果说南韩漆器多螺钿平脱,其工其艺在中国当代螺钿漆器之上;朝鲜螺钿漆器则有浮雕、平贴、平脱三种,漆器工厂分布于黄海南道沿海一带。

越南各省寺庙内,留有11世纪以来髹漆的棚架、香案、花瓶、台凳、横匾、楹联与橱柜等,油漆长期是农民农闲时候的副业。后黎时期(1443-1466),政府派陈相功到中国湖南学习髹漆,陈相功被越南漆工世代奉为“漆祖”。现代,越南北部富寿省产漆有名,河内市郊泰岸村、美东村、美家村与胡志明市北部东塔牟、堂莱有工厂大批制作罐、盘、瓶、盒、笔筒、果托、提篮、桌屏、围屏、橱柜、啤酒架等漆器、漆家具与漆画,装饰以螺钿平脱、嵌蛋壳与箔绘工艺为主,蒟酱、罩明、镶嵌工艺亦有所见。在越南,农业社会的质朴也渐行渐远,漆器从材料到工艺正发生着质的变化(图17)。越南发端于19世纪的磨漆画,直接推动了20世纪中国现代漆画的降生。河内越南美术大学漆画科致力于现代漆画的创作。

缅甸蒲甘作为最早统一王朝(1044-1287)的首都,今天仍号称有400万佛塔,有缅甸漆器技术学院,

有村庄“明卡巴”家家从事漆器制作。仰光瑞达光佛塔以数百万张金箔贴满周身,放射出的光芒令人无法凝视(图18)。缅甸马毛胎蒟酱漆器为全世界绝无仅有:以一种竹节很长的竹子劈成竹篾作经,用马尾毛作纬编织成胎,用生漆全面封固。待干透,用刀削平胎上凸起的竹篾,砂磨平整,其上依次做下涂、中涂、上涂。刮平竹篾实在是缅甸漆工一大创造,它使胎中竹篾被削刮到了极薄几乎等同于马尾毛的厚度,形成不脱胎却近乎脱胎的状态,赖马尾毛与生漆结合成为柔软又有弹力的整体,加之缅甸当地出产的大漆硬化以后软如橡胶,使马毛胎漆器富有弹力,击打、弄弯都毫发无损(图18)。马毛胎工艺为各国篮胎漆器难以效仿,因为各国篮胎竹篾既作经又作纬,大起大伏的竹篾一经削平,胎骨便彻底散架。

泰国漆器的主要装饰工艺为箔绘、蒟酱、螺钿平脱。清迈周边盛产漆树,清迈14世纪开始制作漆器,18世纪臻于极盛。18世纪以后,螺钿工艺传入泰国,起初用于装饰王公贵族的家具、寺庙的门窗和佛教用具(图19),渐用于装饰民具。泰国螺钿民具工艺是:用钢手弓将螺钿厚片切为长条,錾断为规格一致的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密密麻麻地粘贴在不打底的木胎、篾胎或是用石膏水粗糙打底的底胎上,涂黑漆干固后,研磨出纹样,口缘往往髹以红漆,以黑、白、红三色表现简单规则的图案,给人刚健朴茂的审美感受。现在,清迈市拉坎村制作篮胎蒟酱漆器,离曼谷约100公里的阿瑜陀耶市郊有工厂生产曼谷王朝样式的螺钿漆器,中部北碧府也有漆器制作。

如果说越南漆艺见于器皿与漆画,柬埔寨漆艺则多见于佛像;越南漆艺转向现代生活的表现,柬埔寨漆艺则以表现民族风情见长,热衷于吴哥窟的神话题材、民族歌舞及大象。论漆艺传统,柬埔寨明显见出薄弱,暹粒吴哥艺术学院漆器与漆画全部用化工涂料髹饰,罐、盘、瓶、盒、桌屏、壁挂、漆画、佛像等等,有素髹一色,有箔绘、切箔、画漆、嵌螺钿、镶嵌金属和刻灰贴金,而以箔绘为常见。老挝17至20世纪持续生产以戗金、戗银为装饰的漆器,越战以后生产停顿。印度尼西亚金髹木雕漆琴有名,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收藏(图20)。笔者在东南亚调查,深刻感受到东南亚髹饰工艺所受中国髹饰工艺的深刻影响,感受到东南亚漆器从造型到工艺的相互借鉴,髹漆面具、髹漆供物器等,在东南亚各国均时有所见(图21)。

除东北亚、东南亚诸国外,南亚诸国如尼泊尔、不丹髹饰工艺极为粗放。尼泊尔金髹木雕佛像、彩髹木雕面具和宗教用具等,造型与工艺均与中国藏区接近(图22)。笔者在加德满都杜巴王宫广场寺庙门口得见以脱胎法仿石雕制为神兽,敲击中空,残破处露出麻丝生漆灰,推测脱胎工艺为元代尼泊尔名匠阿尼哥从中国学入。不丹东部以枫木为制胎材料,生产素朴的单漆漆器,当地称“坡朴”(图23)。印度仅东北地区有少量漆树,印度漆器多用化工涂料髹涂,木雕髹漆象、马、鸟、手镯与脱胎漆球等等,均以彩画加描金装饰,漆盒内壁粗糙,令人不忍目睹。印度嵌螺钿有漆地,有木地,有漆器叫“拜太沃”,简直就是缅甸药酱漆器的翻版。南亚彩髹木雕面具与东南亚彩髹木雕面具造型相似,难分彼此(图24)。中国髹饰工艺唐代就已经传往中亚,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藏有中国《紫檀嵌螺钿五弦琵琶》,其上螺钿平脱的骑驼人等图画,西域风情十分浓郁(图25)。伊朗用虫胶漆仿制中国漆器,15世纪至18世纪漆书封有特色,笔者在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得见伊朗嵌螺钿漆箱(图26)。

自晚明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向中国人打开了认识西方的窗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准许中国人出洋经商,加之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海洋贸易,打开了欧洲往返东亚的直接商道,中国漆器、丝绸与瓷器大量流入西方。中国瓷器的精巧、中国丝绸的滑爽、中国漆器的优雅含蓄带给西方人全新的视觉感受,西方人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地高雅精致,慢拍去涵咏品味。18世纪,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制品热。欧洲人把中国款彩漆屏风改装在罗可可家具上,将中国漆器安装上西洋金属饰件(图27),巴黎卢浮宫、伦敦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等各有收藏。罗可可家具造型柔曲,其明显的宫廷气质不乏中国漆器的影响。法、德、英、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用虫胶漆仿制中国漆器,18世纪中叶,法国人马丁用白垩打底,涂巴西虫胶漆十余道,仿刻为中国样式的款彩屏风。19世纪,俄国宫廷与贵族以追逐西欧生活为时尚,髹饰工艺又从欧洲传人俄国。大漆髹饰工艺没有能够在西方形成气候,不仅因为工业时代的降临,更因为大漆的气质秉赋与西方文化差距太大,西方缺少大漆髹饰工艺生根发芽的土壤。而西方世界对大漆髹饰工艺的兴趣并未消减,当代世界漆艺展事中,常可见法、德、美等国有大漆作品参展,法国凯瑟琳甚至因此得到法兰西国家最优秀职人奖章。

综上可见,东亚髹饰工艺是中华髹饰工艺大树上衍生出的花叶。东北亚以中、日、韩三国漆器髹饰工艺为佳绝:中国髹饰工艺体系博大,日本莳绘工艺体系精深,韩国螺钿平脱技术精湛;东南亚以越、缅、泰三国髹饰工艺成熟有自身特色。南亚、西亚、北亚和欧洲的髹饰工艺,在在可见中华髹饰工艺传统的影响,却不属于大漆髹饰工艺体系。大漆髹饰工艺始终扎根在汉字流传的东亚国家,中华大漆髹饰工艺是原生文化,东亚各国大漆髹饰工艺是次生文化。一部大漆髹饰工艺史,其实就是东亚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全世界学者对亚洲漆文化的研究,都以东亚特别是东北亚漆器工艺为依据。当今开放的国际语境之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势不可挡。研究文化,理应从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研究扩展到同一文明圈内多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研究;梳理大漆髹饰工艺体系,理应从母根、树干梳理到枝条到枝条上生出的花叶。只有以国际化的高度与视野进行跨民族国家的体系研究,才能够真正理清中国髹饰工艺成长衍变精进乃至倒退失传的脉络。民族风格的强化在于本民族的自信,“独巧不传”则等于抱残守缺。

(责任编辑:楚小庆)

推荐访问:东亚 工艺 中华 衍生 发展


[中华髹饰工艺的衍生发展及其与东亚髹饰工艺的交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