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心得

篆刻艺术家骆芃芃:给孩子心田种下“中国人”的种子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51:41   浏览次数:

骆芃芃引我来到她的办公室,门一推开,古色古香扑面而来。原木色的书柜和桌椅,弥漫着的书墨香气,着一袭中式黑衣的骆芃芃置身其间,让我蓦然想起她首个个人篆刻书法艺术展前言中的几句话:“我的专业是从事篆刻书法创作,生活中我常常会着中式的服装,后来,我又研习了茶文化。朋友们都说我很‘中国’,我自己也感到很骄傲……”

采访很“中国”的骆芃芃,我心里一直暗自追寻着这条更形而上的问题线索:一个无根无极的生命,要经历怎样的矩矱砥砺,才能学以成人,进而树立成一个意蕴丰满的“中国人”?

中国印——“篆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永远是”

2600多年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正经历亡国之痛。她奔走救国,却多遭险阻,望着故乡田野上茂盛的麦子因丧乱无人收割,忧愤生责:求告大国相助,可到底能依靠谁呢?!许穆夫人遂作爱国诗篇《载驰》,后被辑录于《诗经·鄘风》:“……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芃芃,草木茂盛貌。父亲是个文人,我一生下来,他就给我起了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我很喜欢。”骆芃芃的表述方式平实中透着一种说不出的雅致。

“我7岁时父亲带着我刻了第一方印,‘芃子’,小时候家里人都这么叫我。诗书画印,是父亲那一代文人修德修为的基本,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不叫‘篆刻’,它在小孩子心里就是一个玩具,只是基于父亲的文化修为,使得我童年的玩耍不单单是一种玩耍。”

“不幸的是,我9岁时父亲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入狱,一去13年。父亲被抓的同时我们还被抄了家,他毕生的财产就是藏书,抄走了整整3卡车的书。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政策改变,抄走的书先还了回来,虽然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是当时我如获至宝。”骆芃芃说,“那个时候我比较痛苦,看不到任何希望。翻阅着父亲收藏的《故宫周刊》和一些印谱,勾起了我对父亲很强烈的儿时记忆,我开始没日没夜地仿刻那些印章,可痴迷了,那是一种寄托着回忆的个人爱好。”

1980年,荣宝斋招收一名篆刻创作员。前后有30多人应试,骆芃芃于其中脱颖而出。

考题是“傲雪”,骆芃芃刻了一上午,只刻出一个“傲”字。考官跟她说:“我们知道你的水平了,该吃饭了你回去吧。”骆芃芃却很坚持:“我想把它刻完。”

“下午五点钟,我刻完了第二个字,交了。”骆芃芃进一步说明她当时的想法,那也是她一贯的行事作风,“做事情,不仅仅是 ‘完成’,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做好’才叫做完。”

“考上荣宝斋以后,我就认定了把篆刻当作自己的专业,在这条专业道路上一走几十年。”骆芃芃说,“职业可以更换,但是人一生应该只有一个专业。什么叫专业?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永远是。”

1984年,骆芃芃夺得北京市振兴中华书法大赛全国邀请赛篆刻头等奖;1988年,获文化部优秀青年成果奖;1992年,被授予“国宝级篆刻家”称号;2006年,出任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后又升任院长;2008年,获评“文化部优秀专家”……

骆芃芃这样自我总结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我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第一,有机遇。我出生的家庭可以给我文化的滋养,考入荣宝斋让我走上了专业的道路。

“第二,比较勤奋。我对时间从来抓得特别紧,办公桌上永远放着每天行事计划。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更加不能浪费的是什么?是有意义的生命!

“第三,有好的环境。荣宝斋、中国艺术研究院,我认为这都是做艺术最好的环境。

“第四,我相对有点天赋。喜欢却不擅长,那只能是爱好而已;专业,一定是一个人既喜欢又擅长的。

“最后,是坚持。人生这么漫长,会经历各种诱惑,如果随波逐流,最后只能一事无成。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我得益于此。”

骆芃芃突然停下来,垂目静思片刻,继续说道:“坚持是个挺痛苦的过程。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做减法,因为生命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尽管社会事务很多,但是我能不参加的活动就不参加,基本保证每周日刻印,到现在近两万方,这个积累很慢。什么是真正的坚持?它不会因为客观环境改变而动摇你的意志和信念,也不一定是‘天天做’,而是‘只要有条件就做’,永远不放弃,这才叫坚持。”

“如果说机会是给那些准备好的人,那么成功就是给那些坚持下来的人。”骆芃芃如此诠释“成功”。

中国魂——“传统文化,我心中最深的情结”

2008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联合国提出申报,骆芃芃就是篆刻申遗项目的主持人。

撰写申报材料、摄制申报片、通联全国各地篆刻团体和艺术家签署篆刻申遗的认同书……“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申报工作都集中在2008年9月14日至23日这10天之内完成。”骆芃芃几乎不眠不休,“最后一天做完所有工作后,我开着车在同一条环路上转了四个多小时都没开到家,因为累得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了!

“篆刻艺术申遗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艰难的工作,但也是最有意义的。它使一个中国古老的艺术,在世界层面上得到更高一级的推广,反过来又促进篆刻艺术在国家层面、在教育内部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骆芃芃言及之而情至,“在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当中,我是不遗余力地在做着努力。艰难也好,势单力薄也好,老子《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刻印、办展,骆芃芃无时无处不在善用一物一事,展示和推广着中国传统文化。

“平时我自己常会刻一些儒家、道家警句和古典诗词的印章,就是喜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精进。”

骆芃芃简单地讲起一个刻印小例,其中却透着深深的文化韵味。

“前几年我刻‘上善若水’,是《道德经》里面的文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柔软无形,能够根据你的需要而相适应。我把它放到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状;放到盆里,它就是盆的形状。水是不是就这么柔弱呢?不是。山洪暴发排山倒海,水是最大的力量。它不是以技取胜、以术取胜,而是以势取胜。所以创作的时候,不宜刻成软的线,不宜曲曲折折以小技解决问题,线条要有一些硬——‘势’最重要。”

2008年4月6日,骆芃芃策划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主题展厅展示了中国篆刻艺术院33位顾问及研究员锲刻的老子《道德经》,100名全国最优秀的老中青艺术家刻制的孔子《论语》。“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以如此强大的艺术家阵容来诠释《论语》和《道德经》这样两套国学经典,当时在中国尚属首创。这两套寿山石篆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火”了,中国篆刻艺术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08年8月10日,作为国家重点奥运外宣工程之一,“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再次揭幕。展览历时40天,参观人数创纪录地达到12万人次。

在“金石永寿”系列展中,骆芃芃还创新设计了“书斋式开放展厅”。

“我们以中国传统书斋的格局来布置。中式的书柜和多宝格是开放式的,上面放着印泥、印材、历代印章精选书籍和文房四宝等,全都可以自由取阅把玩。放置古琴台和茶席,特定时间段有古琴演奏,茶艺师为大家奉茶。整个展厅充满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观众来到这里,不只是来参观印章,大家可以听琴品茗,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谁能说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骆芃芃这样讲起:

“记得小时候,我跑进父亲的书房,一股幽幽的清香沁人肺腑,一层层用藏蓝色的布包裹着的线装书,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架上。那香气至今还萦绕在脑海。后来知道了,那就是文章里老提到的‘书香’。而这‘香’的意蕴,远不在香气本身。所谓‘书香’,就是深厚的文化产生出的魅力,同时也是文人对文化表达敬爱之意的尊称。”

“每每在锲刻先贤们警句时,常常会有一种亲切感,似乎先贤与我有着怎么样的血缘关系。我非常庆幸我是一个中国人。因为是中国人,我才能从事篆刻书法专业;因为是中国人,我才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相承的爱。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心中最深的情结,我为此感谢上苍——让我生长在中国!让我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感谢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梦——“无论什么时候,树人最重要”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人才;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无论什么时候,树人最重要。教育的根本在于树人,树人最重要的是育心,这是最难的一件事。”骆芃芃如此看重教育。

2006年6月16日,中国篆刻艺术院创立,这是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的唯一的国家级单位。2007年9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支持下,骆芃芃申请设立了第一个中国篆刻艺术硕士点,她也成为中国首位篆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这些标志性事件,无论对于骆芃芃个人,还是对于中国篆刻艺术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篆刻,从我的玩具、爱好、专业,到现在我已经把它作为一种责任。中国篆刻艺术院冠之以‘中国’,它就不是某个派别、某种风格或者某位艺术家的篆刻艺术院,我们主持工作就不能凭个人喜好做事情,甚至常常要抑制个人的偏好和欲望,不问艰苦困难,只问能不能把事做好,这就是责任。”

“中国篆刻艺术迄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之前从来没有独立学科建设。没有学科就很难传承和普及,没有传承就很难发展,没有发展就不能久远。古代匠人的可悲就在于手艺失传、失真,我们绝对不能做一个匠人,我们要做一个有文化的艺术家。”

中国篆刻艺术院如何培养“有文化的艺术家”呢?

“真正的大师的艺术,一定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篆刻专业不能只教刻印,我们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都是请故宫的专家们给学生讲中国玉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等;书法课,真、草、隶、篆四种书体都开课;西方美学、东方美学、篆刻美学,这属于哲学的范畴……”

“转益多师。我在荣宝斋的时候,有很多老前辈可以指点你、传授你,现在,这也是中国篆刻艺术院艺术教育的一个特点。”骆芃芃以切身体会诠释着艺术教育,进而诠释教师,“实际上,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你自己的井里,而要给他一片蓝天。因为教师的天职,是给国家培养人才。”

抱持这样的教师情怀,骆芃芃对篆刻艺术教育有着更高的期待:

“第一,我当前的展望是设立篆刻艺术学博士点,把这个学科的顶层设计架构完整。这是我的希望,也是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支持、多方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第二,我希望篆刻也能够从中小学开始进课堂。篆刻,是最‘见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典范,集金石学、训诂学、文学、设计、书法……于方寸之间。从中小学开始学起,不是让每个孩子将来都成为篆刻家,而是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田种下一颗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一颗‘中国人’的种子!以‘中国’种子育童心,伴随着孩子成长,他将从此与众不同,这就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素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被写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近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更早一些,2011年以来,教育部接连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一切旨在探索:教育何以培养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以社会熏陶,师承家教?以一缕琴音,一脉茶香?以一名一姓,甚或以一笔一画?骆芃芃说:“教育孩子,尚不需要给他森林、大树,给他一颗种子让它发芽就够了。”

责任编辑 刘 然

推荐访问:篆刻 心田 给孩子 种下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