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致辞范本

2013年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15:06   浏览次数: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严峻局面,湖北工业战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总要求,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产增速回稳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迈上万亿新台阶,全年达到11159.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3%,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继续提升。从月度看,四季度以来单月规模连续三个月超过千亿元,12月创1125.6亿元新高。从增速看,工业增速一季度低开,二季度在10.7%~11%之间,三、四季度逐步回稳,全年增速为11.8%,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与河南并列第3位,低于安徽(13.7%)、江西(12.4%)。

2、效益水平稳步回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工业经济效益全面回升,主要指标增幅全国领先,呈现“三快两降”态势。一是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864.5亿元,占全国工业比重由3.4%提升至3.7%,在全国位次由第9位升至第8位;增速为19.1%,居全国第2、中部六省第1位。二是利润回升较快。全年工业利润突破2000亿元,达2081亿元,增长26.4%,增幅居全国第5、中部六省第2位;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5%,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税金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工业税金1680.2亿元,增长19.4%,增幅居全国第5、中部六省第2位,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由上年的45%提高至47.1%。四是亏损面、亏损额“双降”。截止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面8.1%,同比降低1.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额145.8亿元,同比下降8.9%。

3、产销衔接基本平稳,内销增长快于出口。在需求整体放缓、销售难度增加的市场环境下,工业产销保持基本平衡,呈现内销增长较快、出口持续回落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8万亿元,增长17.4%,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销售产值3.7万亿元,增长17.5%,工业品产销率为97.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工业实现内销产值35556亿元,增长20.4%,占销售产值的95.9%。完成出口交货值1522.2亿元,增长2.4%,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

4、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一是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1.7%、11.8%,轻重工业比调整为35.9:64.1。二是装备工业提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14.8%,同比加快2.9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比重提高至35%。三是非公有工业活力增强。全年非公有工业产值2.67万亿元,增长20%,所占比重提高到70%,成为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领域。四是高新产业比重提高。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605亿元,增长16.1%,快于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提高至32.3%。五是支柱产业实力增强。食品、石化产业主营收入突破6000、5000亿元,汽车产业超过4000亿元,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超过或接近3000亿元。六是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全省13个行业47家列入淘汰落后的企业全部关停,六大高载能产业增长9.4%,增速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降至28.4%。

5、区域工业协调发展,重点城市增势较好。全省17个市州中,13个市州工业增速在13%以上,仙桃、天门、荆州、襄阳、黄冈增速位列前五。武汉城市圈工业增长12.3%,其中武汉增加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113.3亿元;鄂西生态圈工业增长13.5%,其中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增加值分别为1405.8、1372.7亿元。荆门工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孝感、黄石、荆州突破500亿元,十堰、咸宁、黄冈超过400亿元。

6、工业投资增长较快,武汉总量增幅居前。全年湖北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20.6亿元,增长25.5%,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5.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8219.3亿元,增长26.7%,电器机械、电子设备、农副产品、汽车行业均增长3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094.8亿元,增长25.3%。分市州看,武汉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增长32.9%,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宜昌、襄阳工业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元,分别增长28.2%、23.2%。

7、生产要素保障有力,煤电保供平稳有序。从电力方面看,全年发电装机容量5896万千瓦,同比增加109万千瓦,电力保供能力增强。全省发电量2235亿千瓦时,其中火电1053.9亿千瓦时,增长22.1%;全社会用电1629亿千瓦时,增长8.1%,其中工业用电量1106亿千瓦时,增长6%。全年统调电厂消耗电煤4095万吨,库存保持在400万吨左右。从用工方面看,工业从业人员达326.1万人,当年新增就业34.3万人,增长11.3%。从资金方面看,仅在银企合作会上协调金融机构落实贷款392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全省415家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总额近千亿元。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全省41大类行业中,除钢铁外其余40个行业增加值均保持增长,30个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17个行业增速超过15%。

1、装备制造业逐步回升。经过前几年的适应性调整,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行业需求出现好转,产能释放加快,增速逐步回升,增加值增长14.8%,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1)汽车行业增长加快。2013年年初受日系车影响行业产销下滑,5月份后重新恢复至两位数增长。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451.5亿元,增长12.5%,同比加快8.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收入4538.2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税金416.9、225.3亿元,增长19.9%、50%。全年汽车产量158.7万辆,增长9.6%,比去年同期下降2.3%。分车型看,轿车、越野车受需求拉动产销两旺,产量分别增长8.3%、44.8%;客车、载货车持续疲软,产量分别下降16.7%、2%。

(2)机械行业增势平稳。经去年适应性调整,行业逐渐转为较快增长。全行业完成增加值1130.9亿元,增长13.7%。实现主营收入3886.6亿元,增长20.4%;实现利润、税金191.6、106.3亿元,增长23.8%、28.2%。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保持21%的较快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7%;电气机械制造业增长10.4%,同比回落10.8个百分点。空调、冰箱产量增长46.7%、11.7%;船舶产量229.8万载重吨,增长21.9%。

2、原材料工业底部震荡。受产能过剩、需求乏力等因素影响,原材料工业延续调整分化局面。四季度在稳增长政策效应和前期结构调整作用下,企业补库存意愿增强,部分产品价格出现止跌迹象。原材料工业全年增加值增长12.4%,同比回升3.2个百分点。

(1)钢铁行业量价齐跌。因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钢材价格持续震荡下跌,企业生产出现下滑。下半年随着铁路、公路等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好转,8月份钢材价格逐渐回稳,9、10、11月份连续三个月环比回升,12月份小幅回落。行业完成增加值458.9亿元,下降1.9%;实现主营收入3330亿元,增长1.7%;实现利润、税金24.6、69.6亿元,增长18.8%、14.3%。钢材产量3345万吨,下降5.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9个百分点。

(2)石化行业持续回稳。上半年受重点企业开工不足、小化肥大面积停产等因素影响,行业产销持续下滑。下半年在农用化工和大项目投产拉动下,生产逐月回升,效益明显改善。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346.4亿元,增长14.6%。实现主营收入5137.7亿元,增长18.8%;实现利润、税金204.2、249.7亿元,增长38.1%、32.3%。分子行业看,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14.8%,化肥产量增长10%;橡胶塑料行业增长16.9%,比重提高至22.1%;石油开采业因原油价格波动和成品油价格下滑,增加值仅增长2%;石油加工业在80万吨乙烯投产带动下,增速由上半年的7.5%回升至14.8%。

(3)建材行业快速增长。随着铁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水泥价格明显上涨,行业生产、效益均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758.9亿元,增长16.4%。实现主营收入1682亿元,增长27.4%;实现利润、税金167.2、102.7亿元,增长51.6%、30.1%。全省水泥产量突破亿吨,达1.1亿吨,增长5.3%;混凝土、陶质砖、平板玻璃产量分别增长30.2%、11.7%、10.5%。

3、消费品工业继续放缓。由于市场需求不旺,加之同期基数抬高、原料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工业延续调整放缓态势,逐渐由过去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全年增加值增长11.3%。

(1)食品行业增速回落。随着消费环境变化,高端消费持续降温,加上前些年高增长带来基数扩大、原料供应受限,行业(含烟草)增长继续放缓。全年完成增加值2113.1亿元,增速由同期的20.8%回落至11.3%;实现主营收入6358.9亿元,增长20.8%;实现利润、税金398.4、506.2亿元,增长34.5%、11.5%。分子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13.9%,同比分别放缓9.8、5.9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5.8%,同比放缓6.9个百分点,烟草业增长6.3%。

(2)纺织行业持续放缓。由于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订单减少,加之用工等成本刚性上升,行业增速明显回落。全行业实现增加值795.1亿元,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1.7%放缓至10.1%;实现主营收入2787.3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税金135.5、83.8亿元,增长33.3%、21.8%。分子行业看,纺织业、服装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回落12.8、8.4个百分点。全省布、纱产量增长12.6%、7.9%,服装产量增长4.7%。

(3)医药行业增势良好。受益医疗体制改革、产品提档升级,市场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处方类用药、生物医药、中成药生产提速。行业完成增加值283.7亿元,增长13.6%;实现主营收入839亿元,增长20.8%;实现利润、税金68.1、36.6亿元,增长18.5%、17.4%。化学药品、中成药产量增长75.9%、30.7%。

4、信息产业增长提速。受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政策、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及新项目投产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907亿元,增长22.2%;实现主营收入2918亿元,增长21.9%;实现利润、税金161、115亿元,增长11.8%、14.5%。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46.5亿元,增长24.1%。手机、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70.6%、27%、9.8%;软件业务收入743亿元,增长39.5%,其中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及存储、嵌入式软件收入分别增长40%、36.4%、45.2%、37.5%。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工业经济企稳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牢固,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特别是产能过剩矛盾未能有效缓解,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成为工业经济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宏观经济整体放缓的大环境下,我省工业经济回升只具有反弹特征,不具有突破特点,仍会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制约,回稳基础还不牢固。从钢材价格走势看,下半年开始反弹,8—10月震荡上行,11月达到下半年最高值,12月再次回落,反映出经济回稳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从先行指标看,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比11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中型、小型企业为49.9%和47.7%,环比分别下降0.3和0.6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从重点行业看,前几年拉动增长的食品、纺织、建材等产业增速不同程度放缓,钢铁行业全年持续负增长,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回升的压力增大。

2、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的换挡期,我省工业经济也从“十一五”的20%以上高速增长降到现在的12%左右。从2014年增长点情况看,在2586个增长点中,通过技改形成增长点742个,新增产值930亿元,占全部增长点的20.1%,比重低于扩能增长点2.2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主要依靠新投产项目和原有产能发挥,反映出地方和企业在转变增长方式上意愿不强,通过技术进步、研发投入推动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重庆、安徽等周边省市工业增速高于我省,主要是受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拉动,而我省装备制造业中,汽车业一家独大,机械装备制造能力不强,对原材料等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大,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3、需求不足仍是主要制约。从外需看,世界经济可能有所好转,但全球经济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弱复苏将成为常态。美国经济复苏不具持续性,欧洲经济仍处于欧债危机后的大调整之中,日本“安倍经济学”刺激政策成效有待观察,外需不足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湖北省全年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2.4%,较上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从内需看,尽管在稳增长政策效应下,原材料行业需求有所恢复,但我省钢铁、水泥等行业面临阶段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双重压力,部分企业订单减少,产能闲置问题较为普遍;居民消费升级面临收入水平等制约,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品行业预期增幅也有所回落。

四、工业经济运行走势评析

2013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最大的特点是“稳”,即增速之稳、投资之稳、产销之稳,工业增速较为平稳,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销衔接基本平衡;最大的亮点是“进”,即结构之进、效益之进、产业之进,结构调整成效突出,效益增速快于产销,主导产业实力增强;最大的看点是“新”,即工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标志着湖北工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表明湖北工业化加快向中后期演进,处于调整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由此,需要深刻认识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新趋势、新特点,敏锐把握增长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新机遇,密切关注“四个升级”。

1、消费结构升级。近几年我省工业保持消费品工业快于原材料工业、消费类产业快于投资类产业的态势,正是消费升级内在推动作用的结果。去年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虽增长放缓,但汽车、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消费类产业仍是支撑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需要紧跟消费升级的新特点、新趋势,因势利导地培育和挖掘消费类产业增长潜力。一是要巩固提升传统消费产业。当前,居民消费观念逐渐由过去的追求经济、实惠和耐用转变为追求时尚、便利、环保、健康,网络购物成为消费新方式。要引导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加快产品更新,注重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特色明显、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同时,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全新销售模式,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做大当期热点消费类产业。当前,除房地产外,汽车、通信、医疗仍是最大的消费增长点。以汽车为例,去年我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比重达到26%,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已达20辆,跨入世界公认的汽车社会门槛。要加强这些领域消费政策研究,有针对性制定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消费环境欠佳、配套产业滞后等瓶颈制约,把汽车、电子信息、医药产业培育成支撑工业的稳定增长点。三是培育新型消费类产业。当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医疗保健、信息网络等消费快速增长,催生新一轮消费升级。以信息消费为例,去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已达2.2万亿元,2015年将超过3.2万亿元。要加快实施“宽带湖北”战略,支持4G、数字家庭、三网融合等产业发展,抢占信息消费市场份额。

2、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后期是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演变,工业内部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化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阶段演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金融危机后工业主导的第二产业增速逐年放缓,而服务业开始提速、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全国三产占GDP比重提高至46.1%并超过二产,标志着三产主导的经济格局已经到来。湖北工业化进程滞后全国5—7年,目前二产仍保持绝对领先地位,但从去年开始出现“二产下降、三产提升”趋势,二产比重已由2012年最高的50.1%降至49.1%。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近几年我省工业延续高技术类产业快于传统产业、深加工产业快于一般制造业的态势,产业高端化趋势初显,这也是工业实现“竞进提质”的内在动力所在。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增加值增长16.1%,新兴产业较为集中的电子信息、医药产业分别增长22.2%、13.6%;支柱产业子行业中深加工快于初加工、精加工快于粗加工,如食品产业中的食品、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13.9%、13.2%,均快于农副食品加工业;石化产业中化工新材料、新领域精细化工、生物农药等高档次产品比重达到30%,农用化肥、高毒农药、无机化工等传统产品比重持续下降。需要把握高加工度化的阶段性特征,促进工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一是注重精深加工领域发展。瞄准制造业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原材料深加工和零部件等配套延伸产业,着力提高产业精深加工度和产品附加值。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需求弹性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其比重提升本身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大力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高性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设备、高效节能环保设备,使之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二是大力培育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突出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数字家庭、激光、软件、北斗、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等重点优势领域,逐一研究产业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规模实力。三是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适应发展阶段变化和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培育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线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拓展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3、技术结构升级。产业升级伴随技术升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革命。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产业升级主要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引领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由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向技术要素投入,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也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换,工业发展从数量扩张为主向素质提高为主转变。同时,这一阶段高加工产业比重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增强,这与工业高加工度化的阶段特征相吻合。从投入看,2013年我省技术改造投资突破3000亿元,增长25.3%,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至33.9%。工业投资明显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领域转移,尤其是体现装备水平的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达551亿元,增长21.6%。体现“两化”融合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达115亿元,增长21.9%。从产出看,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增长提速,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生力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增长14.8%,正在成为三大制造业中的引领性行业。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需要把握制造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新趋势,有针对性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进“两化融合”。信息技术进入成长阶段,其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深刻改变传统大批量制造和流水线式生产模式。要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融合渗透和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有效化解成本尤其是用工成本上升对工业带来的冲击。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夹击效应”下,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分流,给技术引进和制造业发展带来冲击。要加大更新型、配套性、延伸型、节能型四种技改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设备工艺与组织管理,实现由高能耗、高物耗向低能耗、低物耗转变,由“重厚大”型向“轻薄小”型产品转变,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柔性化生产转变。三是加快突破关键性技术。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尽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抢占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制高点。

4、要素配置方式升级。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工业生产要素面临的供需环境和配置方式均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能源看,去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推开,国家相继推出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方案、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太阳能并网发电等政策措施。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天然气等清洁新能源快速发展,煤炭等传统能源比重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升至10%。此外,美国页岩气等技术突破将对传统能源带来颠覆性影响。要敏锐捕捉能源领域改革新趋势和新机遇,巩固扩大“海进江”电煤资源供应渠道,配套推进大用户直供电等改革,积极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非化石能源,确保煤电稳定供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能源成本。从资金看,去年以来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国家相继出台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国债期货交易、允许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等改革措施,金融资本市场化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此外,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增长,去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已达5.4万亿元,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9.9万亿元。要引导企业顺应金融改革趋势,抢抓国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机遇,支持企业借助证券市场、债务融资、融资租赁、网络银行等市场化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多渠道、多元化缓解企业融资难。从用工看,我国处在人口红利消失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拐点,企业“用工难”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并由“季节性、行业性、区域性”向“常态化、普遍化、结构性”转变。据调查,未来几年武汉制造业用工需求在数十万人,目前80%的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极不稳定,部分大型企业员工月流失率超过15%。今年春节后全省企业用工缺口高达38.7万人。要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结构变化,就要加大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引进力度,尤其要在城市和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搞好交通、居住、娱乐等配套建设,着力解决好生活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的问题,通过产城融合有效破解用工难问题。

(责任编辑:张琼芳)

推荐访问:湖北省 经济运行 报告 工业


[2013年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