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2011年一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7 09:03:07   浏览次数:

一季度,湖北省工业战线围绕省委、省政府“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抓早、抓紧、抓实,积极应对形势新变化,提早谋划开局,加强要素保障,精心组织生产,实现了“十二五”首季“开门红”,增速位居全国前列,高位趋稳走势基本确立。但当前全省工业运行环境仍然极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需冷静研判、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切实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增强工作前瞻性和针对性,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巩固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特点

1、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3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38亿元,增长21.6%。从规模看,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加434亿元,各月均净增百亿元以上,3月份达到677亿元的新高,比历史最高月份多出45亿元。从增速看,当月增速均在20%以上,延续了金融危以来快于全国的态势,1—2月全省快于全国7.6个百分点,仅次于海南(34.6%)、西藏(32.6%)、四川(22.2%),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六省首位。

2、产销衔接继续改善。1—3月,全省工业品产销率97.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产值5467亿元,增长37.1%;完成销售产值5345亿元,增长38.3%。其中内销占销售产值的95.9%,增长38.5%,一直是拉动增长主导力量。在产业转移加快和大项目出力拉动下,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出口交货值220.5亿元,增长34.5%,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左右。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1—3月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3.5%、20.8%,轻工业增速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0.2%、69.8%。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满足需求的终端消费品工业比重上升,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2.8:31.7:35.5调整为一季度的30.5:32.3:37.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6%,增幅高出全省工业4个百分点。

4、多数市州增长较快。17个市州工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11个增速超过20%。襄阳、宜昌引领全省工业发展,分别增长27.9%、27.6%,增速居全省前两位,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8%;恩施、黄冈、鄂州增速超过26%;咸宁、黄石、孝感、荆门、随州增速在23.7%左右;武汉、十堰受汽车等产业高位回落影响,增速分别放缓至16.5%、17.5%。

5、效益水平稳步提高。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6.1点,同比提高23.6点,实现营业收入3253亿元,增长40.3%,利润167.5亿元,增长54.5%,增幅分别高出全国9.3个、10.2个百分点。汽车、食品、钢铁、建材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5%、63.5%、65.7%、255%,实现税金207.4亿元,增长25.1%。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6、工业用电需求较旺。一季度全省发电425.6亿千瓦时,增长16.6%,水、火电分别增长24.5%、10.6%。全社会用电量340.3亿千瓦时,增长12.7%,其中工业用电量236亿千瓦时,增长13.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4%,对增长贡献率为71.5%。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业中,8个用电保持增长,建材、钢铁、汽车等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煤电保障力度加大,一季度外购电量15.9亿千瓦时,相当于购进电煤80万吨,有效弥补省内电力缺口;全省电煤调、耗量分别为1059、102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92.5、91.5万吨。4月13日,全省统调电厂存煤165万吨。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39大类行业中,38个保持增长,23个增长20%以上。主要行业在去年整体快速回升的基础上,食品、建材、机械行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汽车、石化行业增速高位回落,电子信息、钢铁、纺织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1、汽车产量稳步扩大。一季度汽车产量47.7万辆,同比增加10万辆,增长28.1%,其中轿车、载货车、客车、SUV(越野车)产量分别增长7.2%、32.4%、86.6%、36.6%。当月汽车产量20.4万辆,比去年最高月份多7000辆。1—3月生产改装汽车4万辆,增长68%;发动机2682万千瓦,增长33%。行业完成增加值269.1亿元,在同期增长125%的基础上,增长21.6%。

2、食品行业高位运行。受益于旺盛需求拉动和产品价格上涨,行业延续近几年的快速增长趋势,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9.6%,对增长拉动贡献率为14.1%。加工程度较高的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33.6%、29.7%,快于农副食品加工业5个和1.6个百分点。植物油、软饮料、大米、白酒产量分别增长104%、75%、25%、37%。

3、石化行业平稳增长。石化行业完成增加值191.5亿元,增长11.9%。其中化工行业125亿元,增长17.7%;石油加工业43.5亿元,增长2.5%。荆门石化3月份检修,全省原油加工量229万吨,下降5.6%,原油产量23万吨,增长5.6%。化肥价格稳中有升,3月份磷酸一铵2690元/吨,同比上涨290元/吨;复合肥2590元/吨,同比上涨340元/吨。化肥产量210.7万吨,增长17.7%,较好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

4、机械行业比重提升。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升级换代加快、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等4个子行业分别增长28.9%、43.7%、27.5%、5.3%,合计完成增加值172.8亿元,增长31.8%,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8.1%提高到9.9%。

5、钢铁产品量价齐升。企业抢抓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扩大生产,铁、钢、材产量分别为582、647、793万吨,增长12%、16%、25%;行业完成增加值142.5亿元,增长18.2%。武钢3月末钢材出厂价5170元/吨,比同期、上年末上涨510元/吨、360元/吨,生产钢材413万吨,增长15%。三峡全通冷轧薄板和镀层板产量75.6万吨,增长3.2倍。

6、电子信息产业较快增长。由于多普达停产、波导停产,全省手机产量74.6万台,同比下降53%,但在新项目和大企业出力拉动下,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79.4亿元,增长23.6%。全省显示器产量449万台,增长38%;光缆产量145.8万芯千米,增长11%。天马微电子、华工科技、邮科院、富士康产值分别增长296%、107%、56%、43%。

7、纺织行业增速放缓。在原材料价格及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行业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由前几年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速由同期的25.3%放缓至15.3%。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分别增长14.2%、18.8%、9.6%。纱、布、服装产量分别增长17.2%、41%、6.1%。

8、建材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受益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等工程拉动,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提升。鄂东水泥(32.5级)价格350元/吨,同比上涨90元/吨。行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30.4%;全省水泥产量1694万吨,增长22.3%;瓷质砖、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58%、96%。

9、烟草产品结构改善。中高档卷烟比重不断提升,一、二、三类烟占产量比重较同期分别上升8.36%、3.47%和4.8%。全省卷烟产量85万箱,增长3.6%,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增长25.7%。

10、医药行业增速有所回落。全省中成药产量5.5万吨,增长1倍;由于部分企业停产、出口增速放缓,化学药品产量同比下降12%。全行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0.7%,同比放缓20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速有所回落。1—3月,全省工业增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回落8.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头行业增速高位回落。汽车行业经过连续两年“井喷”式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一季度生产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同期的28%下滑至15.5%,影响全省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此外,受油价飙涨、生产成本上升、统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纺织、电子、石化等行业增速也出现一定回落,部分行业内部出现分化苗头。

2、成本上升较快。一是多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7%。由于我省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外省调入,价格“剪刀差”达到6.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二是用工成本提高。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在去年上涨20%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涨15%左右。三是利率、汇率上升。去年10月份以来央行4次上调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1—2月利息支出34.6亿元,增长11%。去年6月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4%。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工业企业亏损增加。1—2月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13.4%,亏损额同比上升16.7%。

3、要素约束趋紧。一是资金紧张。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586亿元,同比少增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4.5%,工业企业短期贷款有减无增。原材料、应收账款及产品库存扩大,1—2月“两项资金”增长28.3%,其中产成品资金增长36%,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矛盾。二是煤电趋紧。随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省电煤库存持续下降,而近期河南为省内保供控制电煤出省,山西、陕西因运力紧张供鄂电煤减少,湖南、江西等省3月底开始拉闸限电,组煤保电压力较大。三是用工短缺。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存在缺口,汉川市纺织企业、武汉光谷电子、荆门李宁工业园均有数以千计缺口,用工短缺成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重要原因。

4、工业投资不足。“十一五”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9万亿元,少于河南(2.49万亿元)、安徽(1.53万亿元)、江西(1.34万亿元),2010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4%,低于全国1.46个百分点,在中部居于末位,江西、河南分别为63.7%、54.2%,安徽、湖南、山西分别为48.1%、44.4%、43.1%。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36.5%,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今年全省37个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基本都是续建项目,尤其是新建重大项目不多,增长主要依靠产能发挥,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和赶超的后劲略显不足,在全国和中部保位进位的压力增大。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1、总量规模放大效应增强。2010年全省产值过千亿元行业增至9个,汽车、石化、食品、机械等4个行业占全省比重达到或超过10%,钢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等5个行业比重在6%以上,构筑起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多点支撑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由2006、2007年的2303亿元、2823亿元,增至2008—2010年的3842、4742、6136,占GDP比重由30.2%上升到38.8%。今年3月单月规模又创出历史新高,呈现不断放大特点。按照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在超过50%以上才出现拐点的经验值来看,全省工业总量快速放大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强化。

2、较快增长稳定性增强。金融危机一度打乱了我省工业快速上升运行轨迹,2009年2月跌至最低点,以后增速持续回升至2010年2月最高点,今年随着同期基数不断走高,在国家宏观调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趋缓,二季度可能出现全年的相对低点。这仅是短周期运行趋势,从长周期看,我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特征没有改变,不仅速度较快,而且平稳性增强。2006—2010年,增速一直在20%以上,分别为20%、23.6%、21.6%、20.1%、23.6%,增速高于全国3.4—9.1个百分点,增速波动率低于全国(全国工业增速为11%~18.5%区间)。今年一季度延续这一走势,而且波动区间更小,高位趋稳特征基本确立。

3、区域发展均衡性增强。经过近几年发展,全省工业基本形成了三个1/3的局面,武汉与宜昌、襄阳、黄石、十堰四市及其他12市州之比,由2005年的37.1:32.9:30调整为31.3:34.6:34.1,反映区域发展均衡性的变差系数也由1.42缩小至1.2,前5市集中度也由70%降低至65.9%。武汉城市圈工业继续居主导地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38.5%上升至42%。前几年规模较小的市州发展提速,今年两个副中心城市引领发展作用突出。同时,县域工业经济竞相发展、争先进位,发展速度持续快于全省,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4、结构优化效应增强。全省轻工业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比重由27%提高至今年一季度的30.2%,既是发挥湖北粮、棉、油、水产品等资源比较优势,对过去发展不足的“补课”,也是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正常反映,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则反映了全省工业高度化进程中由重化向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阶段转型升级的新特点,契合全省能源资源、要素禀赋特点,机械、电子信息等有望继汽车、食品等行业之后,成为“十二五”工业增长中的引领性产业。

5、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增强。随着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十一五”工业资产扩大了2.3倍,增加值、利润分别扩大3.1倍、3.6倍;百元资产的产出收入由68.7元提高到103.4元;单位资产利税率由9.25%提高到11%;全员产值劳动生产率由2006年39万元提高到2010年78万元。这一态势在今年得以延续,利润增速大幅高于资产、收入的增幅。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也应看到生产成本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高成本时代正在来临,需要把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强化管理中提升质量效益水平,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寻找市场空间,在转变增长方式中谋求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张琼芳)

推荐访问:湖北省 工业经济 评析 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