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会议发言

何祚欢:就要“活着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3 08:42:17   浏览次数:

工作室做客,继续讲他的生活之道。

他说话有个特点,说到哪儿,语言就自然而然的转到哪儿,而且抓住每种语言的最大特点,方言纯正,有人一本正经的问他到底会多少种方言,何祚欢放声一笑,“这个还真没统计过!”

随遇而安是天性

说起文革时期下放的时候,很多人会感叹时代给予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公。对于这些际遇,何祚欢用一个词来概括——随遇而安。

“很简单,对于环境,你有什么想法,就能由你去想吗?再说,任何环境里头,你自己的心,活着的态度,才是你自己最理想的一个源泉。下放对我来说,我没感觉到自己受什么委屈,对此我自己都解释不清楚,既然组织上号召广

大干部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就去了。去了之后,我觉得农民还是挺欢迎我们的。‘跟农民交朋友’,这样一类的话首先就把自己跟农民摘开了,你到了这里,就得跟农民生活在一起,你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不要搞得好像比农民高一等似的,农民会的东西你还不一定会呢。”

下放的时候,何祚欢就一门心思的打算当农民了,当时何祚欢已经因评书而成名,在广播台也能随时收听到他的节目,而下放的崇阳农村,恰巧就没有广播,对于当地人来说,他只是千千万万下放农村的人之一。

文革期间没有什么书读,关于中医方面的书,只要附上毛主席语录就可以出版,从来没有学过中医的何祚欢就是靠着这几本中医医书治愈了不少乡亲的病。因此何祚欢跟当地老百姓关系处得非常融洽。

“什么时候回武汉?不想这个问题,既然到了这里,就安安心心的住下去。”随遇而安也许是一种天性,何祚欢说,“那时我跟我妻子两个人领很少的工资,休息的时候兴冲冲的走十几里路去逛山景,也觉得很快乐。我们住的地方屋后有竹林、小溪,风景很美,想着就是一辈子住这里,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而下放前,何祚欢已经成名于武汉。

1963年,何祚欢进入武汉说唱团,拜师李少庭。入团之前,何祚欢就是个多面手,入团之后,正处于精力旺盛之时的何祚欢更是取百家之长,化为自家所有。他的记忆力也尤为惊人,不光记得自己的词,连别人的词也记,只要练过几遍,整场戏就倒背如流。要是团里谁生病上不了台的时候,找何祚欢替补准没

错。这本是件好事,在文革中却成了何祚欢的大字报罪状之一——图表现、抢着干别人的活等等,难听的话都出来了。脾气耿直的何祚欢索性发誓,以后谁的忙都不帮了!直至现在,他都至多在幕后帮忙,不置于前。

少小成名的何祚欢似乎更能理解——舞台就是一个名利场。40多岁的时候,何祚欢是武汉说唱团团长,被他形容为年轻气盛,脾气不好。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总不免被人妒忌和批评,当他对着朋友抱怨时,朋友当场骂回他:“你一辈子走顺风,被别人说几句就不舒服了?人家随么事都冒得,妒忌一下都不行?你有想过别人有几不舒服么?何祚欢,告诉你一句话,把朋友变成敌人算什么本事?把敌人变成朋友,你才是真正的有本事!”这话埋在一堆汉骂里,但话糙理不糙,何祚欢听进去了。何祚欢说他就是在这些是非中逐渐被教会如何为人处事。

给生活做减法

创作和演出,他的评书脚本都是自己亲自写的,还写小说,散文、戏剧、杂文,“这些创作对我来说无所谓成就,而是一种心灵享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何祚欢渐渐让自己把日子过简单,把精力都放在考虑业务上。

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评书家,讲《三国》,说《水浒》,说大量的新书,反映当下生活的主体。1961年,时任职业中学老师的何祚欢,试着把《王若飞在狱中》改编成评书,受到了青年们的欢迎。一年后说《红岩》一鸣惊人,从

1962年5月到1963年6月竟到各单位演了二百余场。

经历过文革之后的八十年代也是传统艺术形式回潮的鼎盛时期,何祚欢最多赶场的记录达到每天七场,忙到连饭都吃不上,以至于看到活动方给他准备的充饥点心就想哭,“那时候就无比想念热干面的味道!”

对于曾经历过演艺界发端、辉煌的胜景,何祚欢那一辈文艺工作者收获了社会的美誉度,在现今娱乐多元化,传统文艺形式观众被分流,何祚欢倒是一点也不急,反而非常有信心。他批评现在的人一点都不愿意放弃抛头露面的机会,要懂得取舍。而退休后的他,仍在为湖北评书的出路做着各种探索。

两年前, 何祚欢领衔《欢哥笑语60年》,说起了“汉派脱口秀”。

在2011年六月中旬暴雨倾城的江滩,何祚欢为答谢武汉观众,义演三天。数千名观众见证了何祚欢六名弟子的拜师仪式,其中不乏活跃在如今广播电视圈的当红主持人——湖北经视《“笑长”开讲》主持人阿星和湖北广播电台方言节目《好吃佬》主持人陈阳。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在电视上讲革命故事的何祚欢,最近又在重庆卫视讲“红故事”,好像印证了“评书不死,何老不老”的神话,71岁的何祚欢说:“当面讲评书虽然更过瘾,但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也愿意上电视,让全国更多观众认识我和湖北评书。”

顺时顺势,何祚欢的每一步好像都遵循这四字而来。不进取不消极,修好自家功夫,丢过来的包袱稳稳接住,还顺势耍几个招式,让人称奇。

“真的很奇怪,我从来不努力去经营哪个方面,很多作品都是自然而然而来的。因为工作要写汉正街,我是在汉正街长大的,看到市场经济繁荣下的汉正街操着各种方言在此讨生活的商人们,小时候对汉正街的记忆奔涌而出,不得不发,跑到宜昌写了一个星期,中篇小说《养命的儿子》写了出来,这是1986年

的事了。”2006年,何祚欢出版《何祚欢文集》,将他的自传《我叫“活着欢”》, 同时精选了评书、小说、散文杂文、戏剧等各类独创作品约267万字结集出版。

推荐访问: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