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会议发言

不能缺失的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6 08:44:58   浏览次数:

引言

有一个像老虎一样的妈妈,是童年的灾难,还是福分?

或可以这样说,现在大陆任何一个恨儿不成钢的妈妈都想成为“虎妈”。“虎妈”这个称呼,又是美国人捣的乱。他们拿它称呼一个在美国把女儿严加训诫成功的中国裔妈妈——2010年在美国畅销《虎妈战歌》是虎妈蔡美儿自己写的训诫女儿过程的书。这种西式幽默让人联想到中国文革年代驰骋冲杀的铁姑娘,战未休,冲不止。

虎妈的做法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难谈好坏,“子不教,父之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现在几乎一半的美国人也叫好,《虎妈战歌》畅销就说明这一点。另有一半的人想起了什么?平等自由、自由发展、尊重人权、家庭暴力……?他们因此谴责虎妈,弄得虎妈蔡美儿在美国一再辩称这只是自己的育儿日志,而不是训儿宝典之类的,而且还有自己的一种自嘲在里面,并不代表自己全面认同。

中美两国育儿民气的真正区别是,创新,发明,心灵的自由发展……这些很好听的名词,在两国亦都是上好之词,但在美国这些是真好词,几乎所有的父母(不管他们是否欣赏《虎妈战歌》),都认真实行贯彻之,他们的文化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从来发展凭自由,“儿权”向来也平等,这里面牵扯到人权、个人发展等民族深层心理因素。对孩子的尊重等在西方人看来是很神圣的概念。而在我们这,这些报章、书籍和文件上的好词一落到民间父母中,就成了对外的装饰,如果事实上妨碍了自己后代的上个好学,寻个好职,那可以被平凡父母们弃之如履,视同垃圾。

几年前,当我在据说素质教育做得最好的北京的一个教学质量中等的中学会议室抬眼望去,家长会上三百多位父母亲无不在女教导主任的训话下显出恭敬从命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包括我这个父亲,几乎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老师话,记老师说,做老师题,规规矩矩,不要谮越,不用创新,不得违逆。高考的独木桥就在前面,我们都是这样的父母亲,谁也不要说谁。

我一直苦想这种民族惯性是否有合理之处:整个民族的实用主义的倾向造就了我们的特质,这里面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几千年的历史就这样过去了,到头来,雷霆闪耀之处,这个保守、实用的民族创造了一个东亚的奇迹,也可能无数人的循规蹈矩,跟仿谨记,上下有分,尊卑有别,造成了整体的最小损耗,五千年能完好存在于世,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创造,善于自保或许与善于开创同重,越接近文明发展的近期,文明本身的互相借鉴就越发重要,而且可能在这方面落后几十年,在另外的通道上亦能弥补,器物发明的暂时落后,在制度典籍和气韵精神上却不乏领先。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这种领先有时可能更为重要,整个民族有一种文化的内向力,就像一个棱角很小的滚圆巨石,滚动跃跳在种族、国家纷争向前的竞争大道上,摩擦最小,耗损最小,一下子滚蹦到了21世纪。

当然,这种“四百年于人类无贡献”的自保式生存,在文明史上无论用什么样的词去溢美,还是遮挡不住发展模式上的不足,无论如何,“创造”,是人类间最美的物事之一。

我们岂能心无怍愧地面对峥嵘现实:我们实际是在用创造力不足的内闭性社会中的人民的血汗去与一个异想迭出再加上制造力坚雄的整个西方世界拼争。“一个模仿的民族”,“一个山寨的国家”,这是近几十年,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官人,甚至国内的学术界和新闻界赠送给国人的不雅名号。

在高科技武器方面最能明显看出民族间原创能力的对比。同样的出身于落后封建帝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样遭受对手的严密围堵,在十月革命后的50年间,创造了令世界咋舌的世界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氢弹,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第一艘核潜艇(“台风”级战略核潜艇),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第一艘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在上世纪50年代就拥有庞大的航母编队……至今许多仍保持着世界纪录。实际他们在建立政权仅24年时,就遇到了世界上武备最先进的疯狂军队的突袭,他们迅速爆发出自己的原创能力,研制出众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念新颖、制作粗糙的T-34坦克、米格战机、喀秋莎火箭炮,与世界上机器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展开了殊死搏斗,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苏联的原创能力决定了世界战局,挽救了自己的国家和其他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二战后,美国可以说是全球的人才收割机,苏联以一己之力能在科学上对抗整个西方这么多年而且基本上不落下风,确实非常非常了不起!

反观我们,俄罗斯的国防部的一位将军曾很不客气地说,离开了仿造俄式武器,中国就没有武器了。英国BBC也夸张地调侃道:“中国国庆阅兵就像是前苏联武器展”。虽然这些话带有侮辱和夸大成分,虽然我们在武器方面已慢慢跨出“山寨”格局,有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但比起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比起我们建国60周年的伟大业绩,比起苏联20年代就扬言苏维埃要做世界最大最强的东西而且也实现了,我们的创新成就还是比较微薄。

最骇人的一句话是我们的学者自己说的,“中国人四百年来对人类文明没贡献!”这句话是基于遍查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现在百姓众生所享用的一切制度、体例、器物、运动、经济、服饰……一切的一切,几乎很难找到一件是中国固有的东西这个事实上的。

令人困惑的是,我们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器物制造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最快的经济发展国,最猛的财富积累国,最众的人口国,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创新和国富民强的关系到底如何?“创新”和“墨守成规”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分别在国计民生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尤其想探讨一下,为什么国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却还创新难为,而山寨蜂起?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是否有一条既符合国人严份守纪的特性而又不至于谈起创新“四百年于人类无建树”的让人羞愧的路?

“床”的悲情

制造业的核心是机床,机床的关键是精密。

上世纪50、60年代,有苏联、东欧的技术设备支撑,我们与世界工业的平均水准差距还不大。但从精细机械、电子技术占领工业核心的70、80年代开始,我们还没生长出创新的信心和习惯,又没了当年苏俄那样强大兄弟国的大强度输血,颓势渐渐明显,工业文明的核心地带离我们渐行渐远,有的领域几乎彻底是彻底望“洋”兴叹。像高级汽车、航空发动机、高级机床母机——有一位汽车工程师这样沮丧地说,“离开了德国的母机,中国机床业将一无是处”,所有的高级芯片、所有的高级混合材料……全是洋品。在一些稍微低级一点的领域,即使我们勉强模仿造出了自己的东西,也因材质量、材料不过关,用了不久就会出现各种毛病,被我们自己摒弃,以致一些国产的东西几乎沦为笑谈。”

一位同济大学搞汽车发动机的博士导师愤懑地说:“谈起创新、技术、研究、攻关。大家都在怀疑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了。作为整个国家工业发展中技术含量最高、具有领头羊意义的汽车工业,我们现状是:1、车型全部是抄袭,引进。2、设计软件、流程都是购买国外或者盗版。3、制造设备生产线都是引进。4、试验设备都是外购、引进。”

不是没有同步起跑的平台,不是没有赶超的机会,我们曾经有过。

“1956年苏联帮助造出的卡车,到了1985年,快30年了,还是那个样子……别说这个了,你看看过去的影像资料,暖水瓶从清末英国进来就是那个样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还是那个样子,一点没变。十几年前才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新的样式,大陆的一些民营工厂才开始仿制。没有改变的欲望,能拖过去就拖过去,这就是我们的状态。”

推荐访问: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