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素养的分量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0 08:45:51   浏览次数:

郭思乐

生本教育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学校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本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和实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出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天纵之教》《思维与数学教学》《数学真理论》等数十本教育专著,在莫斯科出版俄文专著《数学思维素养》,主持编写了小学1-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生本教育实验教材,初中7-9年级语文、数学生本实验教材,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们经常这样说:“未来靠素养,高考考素养,生本出素养。”本文从生本教育的角度,谈谈素养的形成、意义和价值。

素材加工形成素养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的数学素养提升策略班,昨天上了两节课。一节是由兴文县二中张磊老师执教的《椭圆的弦长公式》,另一节是由广州市香江中学乔长春老师执教的《椭圆的性质》。两节课都非常精彩。

两节课都是在教学了“椭圆”的定义之后的新授课,严格来说,两节课都不是新概念课,而是新概念的应用课。两节课精彩在哪里呢?在于呈现了概念是把陌生转化为熟悉的思路。虽然不是新概念课,但都围绕回归概念这个“根”来进行。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以及又回到具体的应用过程,都可以看作素材加工的过程,这就形成了素养。而当你打开“新高考”和“人的未来”这两本大书,特别是看到高考的真题时,你会看到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我给大家讲述一个高考新变化的案例。11月9日,兰州市第十六中学“生本教育”研讨团队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研讨活动时,历史学科的王道勇老师与物理学科的戴莹老师合作展示了一节《蒸汽机引发的社会变革》跨学科融合公开课。两位老师通过“博物馆之行”“蒸汽机的理论探究”“蒸汽机引发的社会变革”三个主题板块,与学生分享了科学原理与历史进程,通过蒸汽机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看,素养的提升指挥着高考,也指挥着我们的教学。无论是传统范围之内的概念与应用,还是范围之外的融合教学,都突出了人,围绕着人。原因是老师都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

素养新定义的可操作性

在俄文中,“艺术”被称为“依斯库斯特瓦”,意为“人造的”。艺术、文化形成的过程,严格地说,就是“人力加工的过程”。

所有原始的东西都可称为素材,经过人加工以后,就不叫素材了。社会要求人们把原始世界加工为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的产品,所以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使之形成强大的加工能力,而加工能力是在加工过程中获取和提升的。

基础教育强调对原始物态的加工,因为这样才能产生深入机体的加工能力,获得素养。生本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自然事物的加工过程。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的一位企业家家长对她的孩子说:“历史小说很容易写——只要你了解了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出来就可以了。”结果,这孩子在读三四年级的时候,写了数万字的《李白传》。不仅如此,这个孩子每次考试还都得满分。她后来没有参加国内中考,而是参加了美国的入学考试,在美国读了高一、高二年级,又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一所著名的公立学校,组织读高三、高四年级的课程。

网络连载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书写完了,我才26岁!”这位写了《李白传》的学生在高一时,就跟着台湾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学写剧本,并写出了《莎士比亚》。她可以更自豪地说:“书写出来了,我才14岁!”

素材加工激动人心

由生本教学的改革而形成加工素材的教学方式,以及极简的思维和极简的实践,会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让学生加工素材,生成素养。生活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改造,才能成为“题材”,才能进行深加工。

对素材的加工是形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期工作,它往往比后期工作更重要。這是一个创新世界,也是自我创新的过程。一个孩子读陶渊明,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于是,他在陶渊明的文字里到处都能看到这种精神,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能看到这种精神。可见,在素材收集、加工的过程中,在同素材打交道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素养就形成了。

一个人只要腹有诗书,借助于天(大自然),就会产生处理文字的气度和能力,其中包括无与伦比、不可言状的言语美感。这种美感不需要依赖于如何进行文字处理的理性说教,就可发其光华。欧阳修同朋友们比赛描写“一条狗在路上被奔跑的马踩死了”,朋友们纷纷给出答案,如“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等,而欧阳修以“逸马杀犬于道”夺得第一,这就是所谓的“文是龙心不用雕”。真正的素材加工,不是要长篇累牍、画蛇添足,而是要质朴自然,要言不烦。

把素材加工形成素养用于教学,教学就变得空灵圣洁、丰富精彩。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人的素养成长当场就可以被感觉出来,这才叫激动人心。

形成素材素养

都讲素材加工形成素养,素养出成绩。为什么只有素材才能形成素养?因为素材是思考之本,所有的初心都是从素材出发的。

广州市八一实验小学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说:“读了白居易的诗‘小娃撑小艇’,我想起另一首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知道了诗人喜欢荷花和小动物,但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他只好把它们写成诗来给我们欣赏。”这孩子一不小心就把诗歌产生的原理说出来了。孔子说写诗的原因是有感而发,是为了“言志”。这位小朋友却说,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古人用诗装载感情,传诸后代。另一个学生说:“这首诗使我感觉到,他们就跟我一样,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有趣的童年。”你看看他说的话,诗套着诗,诗意盎然。

景色的自然,甚至于深刻的记录外部世界的文章、诗词,对孩子们而言,这些都是素材;在孩子们面前,它们都是宝贝。它们变幻无穷,会把孩子们带进理性思维的、感性思维的、文学的、哲学的宽广世界。

浸在素材中

我说的“在素材的加工中培育素养”,引起大家的关注。不少人说,更知道怎么做生本教育了。

我的观点是,首要的是找到素材在哪里。语文的素材是人类语言表达的过程和成果。阅读书籍和文章,为什么要“读和做,缓说破”?就是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加工。

为什么说教材之外还要加群文?就是为了积累足够数量的素材。为什么我们所讲的群文,是作家的群文、人的群文?因为人的群文更为放达,与孩子们的宽广思绪互相吻合,形成共鸣。同样的,数学素材就是赖以形成数学思想和法则的材料。比如“对数”思想和法则的前期材料就是“指数”的意义——2的3次幂等于8,是“以2为底8的对数是3”的素材。

从素材加工做起的生本教育,简简单单,可操作性强。广东省梅州市东山中学的刘迪生老师,带着简简单单的“素材说”下乡支教。他写信说:“高考改革很好!对人的素养的考查是正确的方向!而这与“生本”同义!今年我到畲江中学支教一年,所带班级是文科中的弱班,学生的平均分数只有三十分左右,但我还是非常愿意用‘生本’的方式去尝试,让学生浸染于素材中。”

刘迪生老师和我谈到他班上孩子的情况时,我说不怕,他不能写作,你就先让他抄书,下次不仅抄,还要说几句“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他就能进入读书、写作的状态了。学生为什么能进入状态?因为最初让学生抄的书,就是他的素材。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推荐访问:素养 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