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浅析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10:05:09   浏览次数:

摘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消化吸收的关键在于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的政策嵌入。

关键词:产业组织 技术引进 消化 吸收

Introduc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ang Lijun

Abstract:The key poi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assimilation and re-creatio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and the key point of the assimilation lies in an effective flat.The paper put forward a industry structure for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analyses the policies in th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assimilation.

Keywords:Industry structur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Digestion Assimilatio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5-0039-03

1.引言

中国曾经经历了粗放型的重工业化时期,为工业化进程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1999年机械电子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例为32.98%,与美国1996年的41.9%、英国的37.33%、日本的43.63%、德国的46.64%、韩国的45.3%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市场集中度低;企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主要装备依赖进口;企业组织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也就是所谓的“小、低、散、弱、差”。对此,我国的“抓大放小”、“实施企业集团战略”曾经一度盛行,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问题至今还是研究的热点,从目前来看,我国前500家企业集团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经济效益状况并没有呈现出与其规模地位和技术资源及技术能力的一致性,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甚至低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而且这一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来看,目前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上面这些现象并不能说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理论是错误的,只能说一种理论对于不同的国家具体国情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市场化程度、企业产权结构、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解决“小、低、散”的关键在于根据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特征给出切实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解决“弱、差”的目前关键在于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渐进转变,独立创新的阶段还不成熟。所以,面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巨大的潜在市场、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给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内,装备制造业振兴的讨论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这里有林毅夫等人的“比较优势说”、马洪等等人的“技术优势说”、魏后凯等人的“产业集群说”、朱高峰等人的“优势转化说”、朱森第、郑英隆等人的“信息化说”、董必钦等人的“后发优势说”等,还有的学者从制度改革、对外开放和生产组织重购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主要观点是:“比较优势说”主张依靠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的禀赋优势,以出口为导向大力发展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技术优势说”认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所起的作用有所减弱,而技术方面的优势正成为主导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强调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自主进行技术集成的能力;“产业集群说”认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适合于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优势转化说”主张在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应采取渐进的策略:首先,应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此来解决就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学习管理理念和经验,但这只能作为一种过渡策略,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走上自主开发创新为主的道路,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信息化说”主张用信息化来带动、促进工业化,提高设计、生产、流通、管理的效率,而工业、制造业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发展基础和用武之地;“后发优势说”认为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工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所提供的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选择一些重点装备、重点企业,重点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努力在某些行业和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史丹则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对策,他提出要加大政府采购,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市场空间;深化税制改革,充分利用税收杠杆振兴装备制造业;针对装备制造业规模过小,市场集中度低现状,主张应当实施抑制过度竞争、促进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1]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和途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从目前来看,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分析范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的政策建议。

2.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范式

装备制造业可以采取产业技术特征(Characteristics)、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形式(Organization form)、技术研发行为(Conduct)和整体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范式。这里以产业技术特征为基础,给出装备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形式——网络组织模式,该模式决定了企业之间研发的合作行为,最后导致了网络组织的整体绩效(技术创新能力)。

2.1 产业技术特征分析。

2.1.1 装备制造业技术的集成性和复杂性。装备工业的产品特点是每一单台套产品都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零件组成的,每个零件要求的材质、加工工艺、质量标准都不尽相同。因此,各零部件质量的一致性,各零部件加工技术水平的同步性要求很高,这就决定了产品质量、性能的改善,以及装备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多个环节共同改进、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的组装性、集成性非常强,也就是说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工艺是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和模块的,在统一的系统下具有相对独立的角色。再如,汽轮机制造业,燃气轮机的生产,除了设计单位和总装制造单位外,另外包括电机、锅炉、仪器仪表、阀门、汽轮机等配套燃气轮机的相关部门,产品的最终要由总装厂将各个部分组装和集成到一起,形成最终的产品。所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零部件之间的技术关联性和可分解性都很强。装备制造业的这种组装性和集成性决定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关联性。

2.1.2 装备制造业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装备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资产专用都较强。特别是像专用设备制造业(如冶金、矿山、机电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如,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如,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他们的资产的专用性都比较强。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本身对分工协作的内生要求,导致分工协作厂商之间的专用性投资特别是互惠性投资的比重要远高于其他的产业。装备制造业资产的专用性特点和上面提到的技术复杂性和集成性决定了其保护创新的可能性较大,技术模仿比较困难。

2.1.3 装备制造业技术上的高度连续性。例如,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和复杂性的工业。自从汽车产品的主导设计(内燃机、金属结构和外壳、四轮、橡胶轮胎等等)在20世纪初确定以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汽车产品上集成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25年到20世纪初)以来的大量技术,涉及冶金、石油、机械、金属加工、化工、橡胶、塑料、仪器仪表、电器、电子(芯片、软件、视听、全球定位系统等等)各个领域。汽车工业是世界工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工业,所以彼得•德鲁克曾经把汽车工业称为“工业中的工业”[2]

2.2 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

2.2.1 装备制造业基础性技术知识学习网络的形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连续性决定了普通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由于普通技术知识涵盖了一个学科领域中的范围较广的基础科学,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同门类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补充,所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连续性也就决定了该行业需要雄厚的普通技术知识基础。这种基础性技术知识学习网络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让权威部门对装备制造业基础性技术知识进行整理并形成一个系统性框架,然后进行公开发布。第二,对全国科研院所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装备制造业基础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网络。

2.2.2 装备制造业部门技术研究的“寡头型”分布。我们要首先对装备制造业市场中的不同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特征相似的企业,总结出他们的基本技术特点;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特点再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各地区的资源特征;最后把企业聚类和地区聚类进行对接,确定不同地区应该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在集群内部确立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部门寡头”,从而在全国形成不同部门的“寡头型”分布。这种部门寡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另一种是研究型的,二者要求相互促进。这种“寡头”模式凸现了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专用性”特点。

2.2.3 “寡头型”部门之间网络连接的政策保证。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的高度连续性特点,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确保不同部门之间技术的相互连接与沟通。比如可以通过“标准化协会”保证技术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装备制造业促进会”给各部门R&D与生产提供交流的平台。

2.3 技术的研发行为。根据寡占型结构,不同寡头之间的研发行为突出表现为合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核心寡头与外围单位的协作。核心寡头在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的优势,使外围单位难以与其抗衡。只有形成这种互补、协作关系,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在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都存在着垂直或水平分工的专业化协作关系的特性。产业组织是否合理,并不在于小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有效的分工合作。

在合作的同时,不同寡头之间还表现为研发行为的竞争。竞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竞争主体的二元化。网络寡占型产业组织的竞争体主要由少数核心企业(大企业、企业集团)和多数外围企业(中小企业)组成。核心寡头与外围中小单位之间的巨大异质性说明了原子式的完全竞争市场已不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以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为特征的二元竞争的市场格局。②分层竞争。在网络寡占型产业组织模式里,将形成为数不多的大企业(集团)各自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表现出分层竞争的特点。

2.4 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绩效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上,这种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为整个系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效率的提高以及交易费用节约的效率。其质就是吸收、消化知识并进行再创新能力的提高。

3.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的政策嵌入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第一步是新技术引进的价值与可行性分析。技术引进以后,是对技术进行产业分类阶段,这一步的核心是对技术进行产业特征分析,主要采用的是上述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在第三阶段是技术吸收的评价阶段,如果效果比较好,则会产生行业内的技术扩散,如果效果较差,则重新返回进行产业特征分析。Edqusitiiiiv和Bartholomewv在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都认为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模式具有重要影响。这里根据上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的产业组织模式,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1 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政策约束。首先要明确制定装备制造业国内技术水平和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了解国内在该行业技术上无法达到而必须引进的领域,使得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中具有针对性。同时国内能够解决的技术装备的盲目引进进行政策约束。

3.2 制定相关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合作的政策。构建了技术消化吸收的网络组织模式以后,生产型寡头和研发型寡头之间的有效合作、生产型寡头之间以及研发型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寡头和外围中小单位之间的竞争合作等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使其研发行为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效率。

3.3 对行业协会和标准协会的规范性政策。通过政策制定,明确装备制造业各类协会的作用,使他们搭建起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制定一些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鼓励各个生产性单位和研究性单位积极参加各类协会,积极进行各类标注的认证。

3.4 技术吸收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技术消化吸收效果的评价是上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平台的关键一环,同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行业部门技术特点和绩效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目标进行。这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的课题。

3.5 行业内技术扩散的相关政策规定。根据市场中技术扩散(外溢)的经济学分析可知,正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导致了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不足。从国家层面上,应该制定合理的行业内技术扩散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3.6 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高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行为以及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一个行业振兴的关键。所以,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也就是把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和“支持性政策框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系统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史丹.“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36,P2~43

[2] 张保胜.“基于微观技术制度的技术创新问题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

[3] Edquist,C.(ed.) System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 and Washington,1997: chapter one,pinter

[4] Edquist,C.system of innovation approaches: their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in charles edquist (ed.),system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chapter one[M].London and Washington,1997: pinter,1~35

[5] Bartholomew,S.National system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1997,Vol.28,No.2,Second Quarter,241~66

推荐访问:技术引进 浅析 消化 装备制造业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