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社会团体

深山有蓝,,夹缬在中国的最后遗留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2 08:51:52   浏览次数:

工作。我帮她拍摄电视纪录片,供在蓝夹缬展馆放映。

以下是黄宣法制作蓝靛(靛青)的流程:

蓝草春天下种,秋天采摘,再到制出蓝靛需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工序,历时20天左右。

一.采叶:10月底11月初即可采摘,所有的叶子都可使用。

二.沤制:将蓝草叶堆入一个1.5米见方的坑里,加水沤制。热时三四天,冷时七天许,每天翻两遍。

三.打花:将腐叶翻入另一个大坑,直径约2.6米、深1.2米,新旧叶按照10:2的比例置入180—200公斤。加石灰搅拌,用耧耙不停地搪揣,开始出现蓝色、紫色的泡沫,并越来越大。

四.出靛:放置15-20个小时后,除去碎叶,用滤筛过去杂质,即得到靛青。一般每公斤靛草叶得靛青9.6两。

利用天然染料为织物施色,中国古代称为“彰施”。蓝草含靛素,经过沤制,可得到靛蓝。其植株多药用,即板蓝根。它在水中和锦织物相遇,再在空气中氧化成靛蓝色,长久不褪色,此项技术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植物染料还有茜草、紫草、荩草、栀子和皂斗等。

《天工开物·彰施第三·蓝淀》载:“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这里的“茶蓝“即靛蓝,“淀”即靛青,并说明了“造淀”和储存方法:“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在我国的贵州、川西和滇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在生产、使用,然而在浙江,尤其是我市却基本销声匿迹。

城北乡的黄檀硐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它也曾因制作靛蓝富甲一方,现在随着工业染料的普及使用也不再生产了。从大量残留的的染料坑,可一窥当年的辉煌。

难寻手工棉

夹缬三要素:雕版、靛青和土布。

为了恢复老夹缬,他花了不少的银子。陈松尧的靛青是订购的,价钱还要因行就市;雕版是在瑞安订做的,现在他的宅子里还存有一付老夹版,五六年前,藤桥的文物贩子出价5000大洋收购,被儿子拒绝了。十几年没有使用,这付老染版已现出斑驳的痕迹,还被虫蛀出了一个个的小洞。

陈松尧最发愁的是粗土布无处可买,这种布早已下机,能织的都是六七十的老婆婆了。他找遍了整个中雁村,也只寻到一阿婆压箱底的几尺。首次试染时,他使用的是市场上买来的棉布,因为太薄,出现了丝丝渗蓝,晾干后的成品泛着亮光,没有了原本的味道。“换成手工纺织的棉布就行了。”陈松尧念叨着。

看起来,手工棉一时难寻!

12月初,张琴来,为他带来一块浙江柯桥布匹市场上买来的面布,厚实、均匀,又松软,是最恰当的代用品。“就是价钱太贵,这样蓝夹缬的成本就高多了。”陈松尧又犯愁了。“价钱高点没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市场。”一同去的南向北老师这么说。她原是乐清市文物馆的馆长,现在退休在家,也是她鼓动陈松尧恢复蓝夹缬的,同时她还帮助陈家争取了一点资金。

“技术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关键的是销路问题。现在大家都不用蓝夹缬了,卖到哪里去?如果没有人买,老陈也难以维持下去,他必然再次歇业。老夹缬也就在世界上消失了!”南老师这么说,她看起来很忧虑。

是啊,凭着四代祖传的经验,做出质量上乘的蓝夹缬是件不难的事。难的是,无以为继。《汉声》在首次造访苍南的薛功廊时,看他和陈康算师傅一起出缸蓝夹缬时喜出望外,但薛扔出一句话:“这是最后一条夹缬了,以后不再做啦。”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原因也是民间不再使用这种夹缬被面。为了延续蓝夹缬,《汉声》自费订购了千条蓝夹缬到台湾,但那也是临时解渴。薛家染坊也难以挽回颓废之势。

陈家老夹缬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Tips:

交通

乘动车从杭州至乐清,然后从乐清乘汽车到中雁村。这里也是中雁荡山核心景区玉甄峰所在地。

住宿

白石街道办事处有旅馆供游人住宿。

美食

温州鱼丸、蛤蜊豆腐汤、米丝粉面、雁荡烙饼、鹅头颈、炒年糕等。

蓝夹缬、黄杨木雕、细纹刻纸、龙档首饰龙是乐清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访问:深山 遗留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