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演讲致辞

足迹就是收获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2 09:59:23   浏览次数:

工作室,在这里他开始了又一段新生活。

元代诗人、画家王冕也好篆刻,他曾写诗云:“八分小篆纯古法,凿石置之东南隅。”篆刻在王冕看来是寄予闲情,对于韩纪中来说更多的是痴迷。

痛后更追求

1980年代,韩纪中就走进了郑州的书法圈。

1978年5月,他转业到郑州市人民医院一附院。说来也巧,著名书法家赵志梅的儿媳妇是他的同事,见他喜欢书法就把他介绍给赵志梅。赵志梅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1980年,在赵志梅的推荐下,韩纪中加入了郑州市书协。

1988年,韩纪中加入省书协。

1994年,他走上了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领导岗位后,再也没心思练习书法了。2001年,韩纪中调到郑州卫校担任党委书记,同样没有时间练习书法,一直延续到2008年。

这是韩纪中艺术生涯的遗憾,成为他书法追求的一个痛点。尽管这样,《书法》杂志他从1978年一直订阅到去年退休。

2008年他调到郑州市政协文史委担任主任,才算重新捡起书法和篆刻。在市政协,他除了编书就是练习书法和篆刻,心也慢慢地静了。看着身体健康的韩纪中,谁也不会想到他受到过两次大的病痛折磨:1995年患脑血栓,右手至今活动不太灵活,小楷写不了,好在没有影响到篆刻;2008年,他又患了心肌梗死在医院抢救了半小时。

去年,他的右胳膊才基本恢复正常。有过得失和病痛折磨,才能更加体会人生和追求的美好,也更加坚定了他坚持书法和篆刻的决心。

篆刻和书法已经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

翻阅他几本书法和篆刻集子,其中不乏佳作。著名书法家张松林对他的篆刻给予了高度评价:“观其印作,章法疏密有致,字法参古借今,刀法爽快利落。特别是其细朱文印,刀法横切相间,线条俊逸爽朗,颇见功力。”对于他的篆刻风格,张松林说:“印风规矩而不呆板,庄重而不失灵活。”

是的,在他的作品集里有一枚“碧沙岗公园珍藏书画印”的细朱文印,完全印证了张松林对他篆刻风格的定位,真的是规矩而不呆板,庄重而不失灵活。

他也有敢于打破传统的地方,新刻的一枚“汉书下酒”,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他在“下”和“酒”字上都作了大胆处理,而且“汉”字的边也被切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篆刻是他主攻的方向,但隶书和草书他也没有放松。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儒、释、道诸家思想,可修身养性,可陶冶情操。尤其是隶书上承籀篆,下启楷行,无论在文字学上还是在书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

他的隶书和篆刻一样,也受到了汉简的影响,《张迁碑》《礼器》《西狭颂》他下过功夫,尤其是《肥致碑》他更是喜爱,从中汲取不少营养。因此,他的隶书结体偏平,用笔爽快,甚至有还有汉帛的味道。在他的作品集里有幅汉简斗方:白云镜天。那幅隶书堪称那本作品集中的精品,用笔爽朗洒脱。

他临写的《肥致碑》四斗方结体呈横势,端庄齐整,书风含蕴内敛,清秀恬淡。《肥致碑》也影响了他之后隶书书风的走向。

相对于隶书来说,韩纪中的草书整体似乎更加能放开,收合自如。作品集中的几幅草书用笔酣畅,毫无拘束,但又不失法度。一幅《云涛裂岸》草书斗方,墨浅云舒,大开大合,内心潜藏的豪放此时也一览无余。

原来篆刻这么有趣

在医院工作的时候,他们家住在筒子楼,没暖气。大冬天的晚上老婆孩子睡了,他戴着棉帽,穿着棉大衣和棉鞋在练习书法,夜深人静连毛笔拉动宣纸的声音有时都能听得到。篆刻更不用说,刀在石头上刻画的声音有时像老鼠叫。妻子曾生气地说:哪天把你的石头都扔了。

所幸的是,韩纪中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书法和篆刻多次参加省里和国内的展览。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云平和他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熟悉,他对韩纪中的篆刻有这样的评价:“其篆刻,宗法秦汉,又及近人黄牧甫、来楚生等。作品以工稳精细见长,追求典雅格调。”

毫无疑问,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最多,爱得也最深。

这些红红的印章,有粗有细,有长有方,每一枚都浸润了他的心血。而他刚刚出的一本《百佛印》,则是集中了他近期刻的100幅佛像。

偶然缘故他爱上佛像篆刻,于是借来一本河南省佛像石刻图集,反复揣摩研究。每天沐手焚香,精心雕刻,从中选出100幅合成书集。

这百幅佛像形态各异,每幅佛像印都是一幅朱红正面,一幅墨拓反面,对比鲜明,艺术感强烈。

韩纪中对于篆刻的追求孤独而执着。从古玺到汉印,到鸟虫体,他都涉猎,线条有粗有细,即有阴柔之美,又有刀刻之拙。尤其是鸟虫体,始于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高贵华丽,富有装饰效果,但辨识度难,篆刻更难,而韩纪中也是把握得恰到好处。

对篆刻作品而言,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最重要的是篆刻作品自身所体现出的灵性和思想境界,这是一件艺术品可以给读者带来愉悦的根本因素。明人袁宏道认为,灵性的内涵就是讲真情。情真者,自然动人。韩纪中的篆刻艺术,讲求的就是独抒灵性,不拘一格。情志与心境融和,顷刻流动,有感而作,这也是创造大美的的必须。

他的有些印章敢于突破边框的束缚,有的印章巧用笔画做边,独具一格。

韩纪中的篆刻充满张力,他自觉地把握着线条轻重的程度,将线之美妙刻画得淋漓尽致,将线之节律呈于刀起刀落之间,由此,构成了他的风格:简约而不简单,浅雅而不浅显。

篆刻曾经高峰于战国和秦汉,到了明清再次复兴,并由文征明之子首次使用石材为章料。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说过: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对韩纪中来说篆刻不仅有趣,甚至痴迷。正如他刻的一枚红细红线印章:“独持偏见”。对篆刻艺术,他有时候是真的偏执。

因为篆刻,他爱上了石料。他收藏的章料有两三百块,手把件五六十个。他的手把件都是寿山石的,个个精美,有的看上去像和田白玉温婉圆润,一件件都是那么的美。

玩了几十年篆刻,除了那些红红的印章,这些石料也记录了他篆刻的足迹。他说:“每拥寿山之灵石,若拥文化之大山。”也因为此,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抱石斋”。

对于书法和篆刻,他没有要求自己有多好的成绩,一切平淡坦然,就像他说的,“回望过去,留下的足迹就是最大的收获”。

推荐访问:足迹 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