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学习

舞台摄影的“决定性瞬间”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11 08:43:25   浏览次数:

〔摘 要〕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如何利用手中的相机去捕捉理想的画面,是作为舞台摄影者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结合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的经典摄影理论——“决定性瞬间”的观点,要注意“看”“听”“判”“摁”(拍摄时的)四个关键动作,即拍摄之前需要对所拍剧种有一定的了解,对舞台上的节奏有把握,拍摄时对舞台上有清晰准确地做出预判,才能让相机中的画面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的高度。

〔关键词〕舞台摄影 决定性瞬间 节奏 画面风格 戏曲

1952年卡蒂埃·布列松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一种摄影美学观念——“决定性瞬间”,即指通过抓拍手段,在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几十年来,这种摄影专业的美学观念不仅仅推动了新闻摄影,而且被广泛应用于舞台摄影。

相比其他体裁,舞台摄影在创作条件上受到的局限更大,成功的难度更高,借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舞台摄影是再准确不过了。因此,捕捉“决定性瞬间”在面对舞台艺术照明变化大、拍摄点不稳定、拍摄对象不确定等诸多特殊性方面,成为舞台摄影与众不同的至高专业要求。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则是成就这个“瞬间”的一项必备素质。如何培育、锻炼并养成这种近乎极端的快速反应也就成为舞台摄影者的重要功课。

对于摄影而言,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是基本要素,而对于舞台摄影,即转化为灯光、布景、角色、情节,也就是了解或者预测戏剧的发展变化,将技术难度锁定在可控范围,这是掌握舞台摄影的重中之重。

其一,高反差的突变定点光、追光都容易给创作者造成过度曝光或者欠缺曝光,光照强度变化大、光线强弱不稳定、区间光比反差大等,这就是舞台光照的特殊性。其二,拍摄点的相对固定、拍摄距离变化小,都会使拍摄者在构图取景上受到辖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火爆场面,观众席位一票难求使得拍摄者不得不在一个座位席上进行拍摄,拍摄角度与距离也相对单一。其三,舞台场面调度变化大,随着戏剧时空的变化一切都处于极度的不确定中。其四,每一种舞台表演艺术都具有不同的性质,话剧、舞剧、戏曲各不相同,劇种决定了不同艺术表演的规律和特点,可以触类旁通,但不可刻舟求剑。以上等等,这都要求拍摄者要对舞台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在拍摄之前制定相应的拍摄计划、根据剧情选择好拍摄方位和角度,掌握好拍摄的时机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此,我通过“看”“听”“判”“摁”四个关键动作,谈谈将“决定性瞬间”摄影思想运用于舞台摄影中的体会。

1、看

舞台摄影更像是以故事来讲故事。

“事实并不见得有趣,看事实的观点才重要”,这是布列松在他的摄影理论中提出的“看”。借着这个观点,我理解在舞台上的“看”更像是摄影者希望通过画面向观看者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不同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节奏,因为它本身就是集所有艺术行为为一体的呈现。如果说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要求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双如鹰的眼睛去“看”,去发现,那么在舞台摄影中的“看”就要求了我们对舞台及舞台上的一切客观元素应该有更加熟悉的了解。

因为工作的性质,我所拍摄的舞台大多是镜框式的,尤其是戏曲舞台上,程式化的刻意痕迹更为突出。例如“一桌二椅”和“砌末装置”是传统戏曲传承下来的精髓,它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细节,同时也使我们的镜头更加贴近演员的整体造型。而在一些新编的现代戏曲中却不同,舞台元素会更新颖、复杂,而不是传统程式早已提供的“先入为主”。这里的“看”就要求我们大角度地看,不仅仅是对色彩、舞台灯光等有更高的把握,还要看清楚舞台包含着的人、物、关系,甚至是剧情之中的矛盾,我们只有在拍摄之前看到了,才有之后地抓到了。

“看”,同时也是观看者对我们作品的回看。观看者从作品中看到的画面,也就是我们通过对舞台的大局看转变到我们对舞台二次创作的最后呈现。舞台是固定的,画面是流动的。要把“故事”准确、强烈地通过相机传达出来,必须建立形式之间严格的关系,利用形式的张力,让景框内的元素互相阐述,表现故事的主题。这种阐述的手段就通过我们的画面构图体现与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面对舞台的时候,如何巧妙地布局画面中的人或场景则是体现我们的作品不同于别人的方法。

在舞台上,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特定的运动轨迹,他们在既定的路线上展开画面,这给我们在选择构图画面上留出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舞台摄影中,攫取有意义的符号将会使得我们的画面更加富有语言意境。以舞剧《桃花源记》为例(见图1),舞台上的每一个道具都是导演用来表达世外桃源的元素,包含大背景及山与近景的一些石头的造型,它们更多地是写意与抒情的表现。若我们在拍摄时急于利用中景或特写去表达单个人物的动态,那么就可能会失去导演对“桃花源”这一情境的表达,因此拍摄时我们可以更多地去注意大场景的运用,利用写意的舞美形式来展现画面的风格,这就是我们对舞台大局“看”的体现。再者是在一副成型的作品中,往往一个简单的有符号的道具会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这种“看”使得我们更加注意构图上元素的取舍与搭配,包括前后景的色彩、肌理处理等。在这幅画面中,单支桃花若与人物的服装重叠,其视觉效果一定不如背景为简单的石头来得有意境。

2、听

恰好的时机离不开听觉的感受。

舞台上的音乐展示了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并为之表演服务。我们借助音乐的规律及特点掌握舞台上的节奏,利用节奏找寻“瞬间”并使其显示在我们的画面之中。

在音乐上,各种体裁有其鲜明的特点:比如话剧重点不在音乐性;舞剧的音乐又多讲究抒情性,重点不在节奏的强化,而在旋律;而戏曲音乐的锣鼓经就独具特点,它除了西方歌、舞剧音乐中的2/4、3/4、4/4等拍子以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散板。这种自由的歌唱、表演方式便要求摄影者拍摄时得结合听觉与视觉的双重“观察”,在流动的舞台中抓取精彩的瞬间。

以拍摄传统戏曲为例,戏曲的音乐具有很独特的程式化节奏,剧中角色的亮相是我们不容错失的时间节点。角色亮相,往往是因剧情达到矛盾冲突的白热化,通过亮相这一表演形态来揭示这一瞬间。因此对于舞台摄影者来说,“亮相”绝对是我们拍摄剧照的最佳时间点。而抓取“亮相”的“瞬间”则可以通过对戏曲音乐节奏的把握来实现。在传统戏曲中,曲牌是一种演唱单位,它的程式化特点非常明显,包含在唱词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既定的模式,由对曲牌的认识来找寻舞台上节奏的快慢。戏曲中的曲牌排列有一定的层次。基本上是慢曲在前,次为中曲,急曲在后,依次递变。前面的引子和最后的尾声常用散板,因而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规律。这种规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因此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提前对唱腔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根据“听”来把握按快门的节奏。当音乐节奏从慢到快,锣鼓点敲得越来越密集的时候,也是预示着我们,“瞬间”立马就要到来。我们可以根据剧种、曲牌风格来预估舞台的节奏、演员的走位,从而达到我们能找准“瞬间”的时机。

3、判

摄影的艺术贵在当机立断。

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决定性瞬间”就是: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当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转瞬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在舞台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能更好地被我们贯彻。在拍摄前期,我们能通过提前对所拍摄的剧目进行了解达到对其拍摄对象(剧中角色)或拍摄场景有正确的预判性,这是舞台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的一个长处。摄影是一门用眼观察的艺术,相机作为一种媒介来表达我们的艺术涵养,所以这里的“判”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对舞台行为的直觉体现。

舞台上的时间是匀速推行的,而我们需要找寻的“瞬间”如同于沙滩上的完美沙粒是需要我们精心挑选的。一百次快门的机会,可能只有一张令人满意的影像,即便是已然被公认的摄影家也是如此。因为摄影一方面是那么容易,另一方面它又是那么难。它的容易,由今天家家户户必备相机的状况可见一斑;它的难就在于,如果你没有一颗与拍摄对象随时都在谈恋爱的“心”,那就和不拍照而只在一旁观看没什么差别,甚至还要更差。因此这种“直觉”需要我们对舞台不断地投入和接触,需要我们在看舞台表演时全心全意。

以拍摄戏曲剧照为例,在拍摄昆曲《湘妃梦》时(见图2),我们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整体造型来设计自己的画面风格,这种临场的判断与调整基于我们对后面剧情的熟悉。在前几个场次中,角色的服装及造型都比较朴素,出场的配演也不及后几个场次的多,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时间轴的前后对比,拍摄出完全不一样的画面风格来达到我们的画面风格多样化。在拍摄时,一是利用角色的动作行为构图。通过瞬间的动作,如跳跃、打斗等,捕捉到瞬间的行为状态;二是利用人物关系构图,可以通过剧中既定的人物关系,通过抓拍角色之间的交流,凸显剧情的紧张感;三是利用舞台上的道具,合理地分配在自己的画面之中。

在布列松的摄影观念中,他强调:“摄影必须学习视觉的语法,增强一张照片内容的分量是节奏感、形态与量感之间的关系。”找准时机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照片的好坏,而好的判断又离不开我们摁下快门之前的所有准备。是否能利用舞台上的场景清晰地找到画面的风格定位;是否能根据舞台上演员的走位拿捏准其后在画面中的定位;是否能抓取到代表性的符号来阐述不一样的视觉中心,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关注舞台的同时应该取舍判断。

4、摁

相机就如同一只画笔一样,摁下快门就是洒下颜料。

舞台摄影在拍摄手法上面,有多种的样式。笔者在拍摄舞台剧照的手法上,经常采取的是中央重点测光。受制于光线的不停转换及舞台场地的限制,目的也变得清晰而明确——对准舞台中心。因此在光圈和快门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偏向于大光圈和高速快门,使得拍摄对象的形象更为清晰准确,也能更好地抓取人物角色的表情及动作。而能抓取到的细节可以小到一个演员的眼神,而它往往就是稍纵即逝的。

以拍摄戏曲剧照《书香天下》为例(见图3),采用中央重点测光,画面中的主角曝光准确,而四周人物因灯光照度不同的原因,曝光稍许不足。但也恰因如此,不会影响到画面中央人物的层次体现。而类似于这种有群演搭配的剧情,因舞蹈动作的多变性,在选择快门的时候也不能低于1/125秒,稍许慢一点,画面就会出现拖影。(拖影的手法被故意利用的情况除外。)此外,在参数上的选择还需要注意白平衡及感光度的设置,感光度的调整也是考验了拍摄者在面对灯光快速变化时应当有的及时反应。

毫不夸张地说,戏曲是所有艺术的大杂烩,在一台完整的舞台表演中,美术、音乐、文学等等各种艺术门类相辅相成。因此,若想拍出更好的舞台摄影剧照,从拍摄之前就需要对所拍剧种有一定的了解。拍摄时要把握舞台上的节奏并且能清晰准确地做出预判,随时调整心态与技术参数,一直到按下快门,都必须在头脑里始终保持“决定性瞬间”意识的贯穿。才能将技术化为艺术,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从而达到雅俗共賞的艺术审美的高度。

推荐访问:决定性 舞台 瞬间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