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艺术摄影毕业论文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24 22:27:49   浏览次数:

  (一)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综述了现代史上的早期学者对摄影艺术的指点和评论,旨在引领学人正视摄影研究的人文品格,为后电视时代影像艺术于技术本体之外开拓更为宽广的学术畛域。附及的外论则匡正摄影文学的美学定位,从当下视角反思其纵深拓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摄影理论;绘画主义;《半农谈影》;摄影文学

  摄影理论发展至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且不说终极意义上的美学体系构建仍极度匮乏,就连起码的摄影史的梳理也显然不足。现有的中国摄影出版社之《中国摄影史》明显地过于简略,且品位不高。艺术史价值的开掘和摄影艺术的本体美学特征探究必须同时展开,相得益彰。较之其他艺术,摄影似乎天生缺乏文化品位和学术品格,这可能与摄影过于依赖和推崇机器、技术和技巧不无关系。机技拜物教的巫术色彩,在我们的摄影艺术中得到了十足的体现。从早期的依附美术(绘画)到后期的依附影视,摄影艺术的历史轨迹清晰地昭示着重整摄影学人理性思维和文化品格之艰难。

  然而,在摄影幼年时期,却不乏文化巨匠对其提携和扶持,作为边缘摄影学,这些论述的史料价值鲜为人知,但却闪耀着熠熠光泽。摄影发展至20世纪初期方为大多数人知晓,因此,五四前后的思想先驱和文化巨匠们对摄影艺术也多有论及。总的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来自学术界、文学界的康有为、蔡元培、鲁迅、胡适、顾颉刚、刘半农、俞平伯、周瘦鹃等人;二是来自美术界、绘画界①的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等人。仔细区分一下,第一个来源中,直接论述、评论摄影的为康有为、蔡元培、胡适、顾颉刚、俞平伯和刘半农,相比之下,其论述甚至著作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更加珍贵;在其杂文、闲适散文中以照相、摄影为题材的当属周瘦鹃、鲁迅,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摄影理论的文化史价值较为突出。第二个来源多为直接论述,或许是由于摄影和美术的亲缘关系吧。另外,除刘半农外,直接论述大都以替职业、专业摄影家的作品集作序的方式存在,而非特意写作、独立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某些思索。

  1.康有为

  1923年1月,早期青年摄影艺术家欧阳慧锵的《摄影指南》在上海出版,康有为为其欣然题辞。全文如下(句读系笔者所断②):

  自欧人物质学兴,声、光、电、化重之发明以利用万民者多矣。光则摄影之用,大久行于中国,几于人解用之。沪之宝记最有名。垂卅年,吾之门人欧阳石芝以为市隐石芝老矣,学道尽,以摄影之述付其子慧锵。既童而学之,久而神明之,所谓箕裘者也。慧锵既才,乃举其所久习而神悟者成《摄影指南》一书,盖皆发其所躬行心得之妙,与夫译袭抄窃者迥异也。沪上之为摄影久,且世而精妙者,应无出欧阳生上矣。诸摄影者应有所问津欤辛酉科南海康更牲。

  康有为这个题辞,一方面指明摄影是来自西方现代科技的产物,肯定了光对摄影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早期上海的摄影名店宝记。其中,对欧阳慧锵学习摄影的毅力和方法的评介,对后世也不无启迪。可以看出,身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早期摄影家,传授、研习摄影这门舶来艺术时,仍法古而效之于戏曲,这完全不同于当代艺术家的学习之道。康有为不仅给《摄影指南》作了上述题辞,还以画意为名,对该书中作者所拍摄的13幅作品逐一进行了点评,其美学思想仍遵循古典绘画理论,其方式沿用古典小说评点派的惯例,以迎合时人的接受习惯。这13款画意点评如下:

  (1)评《嘉定魁星阁》曰:水静如镜,忽遇小舟,过处激成汤纹,几疑身历其境。

  (2)评《晓航》曰:风起云涌,令人起壮游之念。

  (3)评《黄浦帆影》曰:疏淡兼参差。

  (4)评《北京天坛》曰:庄严华贵。

  (5)评《江湾飞机》曰:有倦鸟归巢之势(飞机着地则失去画意矣)。

  (6)评《夕照》曰:上则层云堆叠,下则波光万道,极画片之奇观。

  (7)评《上海俄国领事馆及铁桥》曰:洋场风景,助以华式摇船,令人起历史之感想。

  (8)评《天竺进香》曰:画中神品。

  (9)评《疏林远塔》曰:残枝交错,古踏矗立,有隆冬之像。

  (10)评《上海赛马》曰:此图为趋行之象,取其众起骈发,有奔腾浩荡之势。

  (11)评《北京正阳门》曰:如雄师蹲伏之态。

  (12)评《北京北海玉桥与白塔》曰:纡徐回折,足显侯门如海气象。

  (13)评《街市》曰:繁忙中寓恬静之状。盖尽摄景之能事,又参以画理者也。后有摄者,当无逾于此。

  综观这13款评点,如同引领观众进入国画意境,观其象,追其象外之象,穷其无形之象,在诗、书、画、印中完成对于艺术摄影作品的审美。可见,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神和以古典小说评点为代表的形,这两大华夏传统艺术范式和美学思想对早期摄影理论的影响实难避免,由来已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一大特征。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我国美学、美育的倡导者。五四时期崇尚科学,但他却说:科学崇尚的是物质,宗教注重的是情感。科学逾昌明,宗教逾没落;物质逾发达,情感逾颓废,人类与人类便一天天隔膜起来,而且互相残杀。根本人类制造了机器,而自己反而便成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视同类。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在这里,蔡元培视艺术为宗教,深刻揭示了科技、机器对人性的异化。有趣的是,这位肯定和提倡摄影艺术的思想先驱竟然对机器和工具理性有着如此冷静而精辟的灼见,这不能不让芸芸工具主义摄影同人汗颜和反思。

  蔡元培在提倡和推行他的美育思想过程中,对年轻的摄影艺术也有所涉及,这主要体现在《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文化》的美术部分和《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这两篇文章中,均系其美学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前文最早见于1931年6月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后文原载于1931年5月出版的《环球中国学生会二十五周年纪念刊》。前文专论民国成立35年来中国美术艺术的发展脉络,包括美术学校、博物院与展览会、建筑术、摄影术、书画摹英文学、演剧、影戏、留声机与无线电播音机、公园等11个章节。从中不难看出,蔡元培对艺术的分类受到了很深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如将留声机与无线电播音机纳入艺术行列。这表明他对新兴的视听艺术的重视。尤其是他将公园揽入艺术视野,显示了一种艺术分类的多元化和开明化倾向,从根本上不同于视艺术为上层乃至宫廷所独有的中国封建正统思想。正因为这样,摄影才得以被蔡元培这样的学者肯定、提倡和推广。

  在《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文化》的美术部分的卯节,蔡元培综述了摄影:摄影术本是一种应用的工艺,而一入美术家的手,选拔风景,调剂光影,与图画相等。欧洲此风渐盛,我国现已有光社、华社等团体,为美术摄影家所组织。光社设在北平,成立于十二年,初名艺术写真研究会,十三年改名光社。每年在中央公园董事会开展览,观众在万人以上,十六年来,已出年鉴两册。华社设在上海,成立于十六年,曾开展览次数,印刷品有社员郎静山《摄影集》。上海又有天鹏艺术会,印有《天鹏》摄影杂志。《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类似前文,分为造型艺术、音乐、文学、演剧、影戏、留声机与无线电播音机、公园七个部分,逐一详述。其中,造型艺术又分为美术学校、博物院、展览会、摄影术和美术品印本五个小节,对摄影的概述大致同前文: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意匠者,乃与图画相等。欧洲此风渐盛,我国亦有可记者:光社设于北平,十二年陈万里、黄振玉等所发起,初名为艺术写真会。十三年改名光社。吴郁周、钱景华、刘半农均为重要分子。每年在中央公园董事会开展览会,观众在万人以上。十六年出年鉴第一集,十七年出年鉴第二集。华社设上海,成立于十六年,曾开展览会数次,印刷品有社员郎静山摄影集。摄影杂志上海天鹏艺术会印有《天鹏摄影杂志》。这两则对当时摄影的综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蔡元培的美学思想中,摄影和图画几乎是一回事,至少是在创作意识和构图方面。这和当时绝大多数学者和评论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二是蔡元培对摄影艺术的起源与科学的关系的揭橥,是当时一般人看不到的,具有较强的理性精神。在艺术门类中,很少能有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艺术,渊源于现代工业的摄影无疑是第一个,此后才是电影、广播和电视。但科学理性之于艺术精神,既相辅,又相反,二者总是互相渗透,互相抑制,一味追求技术精英未必有益于艺术的发展,这对高度依仗机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审美主体失语的摄影艺术来说,更富有警示性。

  除了上述两文直接论述外,蔡元培在其《美学的研究方法》和他为商务印书馆《教育大辞典》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也间接提及摄影。在前文中,他在论述人的美感问题时,援引欧洲美学家Witask的话来证明统一的风景既可供审美主体摄影,也可入画,这就肯定了摄影艺术的地位,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肯定并确立摄影艺术的性质。在后文中,他写:各级学校,于(美育)课程之外,尚有种种美育之设备。例如,学校所在之环境有山水可赏者,校之周围,设清旷之园林。而校舍之建筑,器具之形成,造象摄影之点缀虽美的程度不同,但皆含有美育之原素,都有审美价值。可以说,蔡元培是较早明确地、直接地肯定了摄影的美学价值和探讨摄影艺术的学者。

  3.胡适

  1934年,胡适为《嘉华露摄影集》题词,全文如下:

  觇国之道要在求了解,见怪不足怪,见可鄙薄亦不必嘲讽,要认清这都是供我们了解的资料。嘉华露君此册不但可助我们了解自己,又可助世人了解我们,故可宝贵。

  这个简短的题词,将摄影的可助了解性与觇国之道相类比,并将其置于创作和接受的双向互动中予以阐发,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及其鉴赏特征进行的论述。

  4.顾颉刚

  顾颉刚在给陈万里《大风集》所作的序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也正是因为这两点,使得他这篇为某个摄影家作品集而做的序不同于常见的同类文章,具有了不小的理论价值。第一,就是这篇序言的题目从极不美的境界中照成它美,这个判断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摄影创作中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艺术把握:这里有对审美对象(极不美的境界)的界定,也有审美判断中的合规律性(照并使其美),还有在语法上省略了的摄影艺术的审美主体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活动,即摄影家要针对那些极不美的境界,发挥主体能动性,挖掘艺术潜能,积极运思,合理地照,从而使它具有美的价值,这样的过程和活动就是摄影艺术的审美实践,也是像陈万里这样比较成功的摄影艺术家的艺术归宿和人生境界。第二,在这篇序言的倒数第二段,顾颉刚断言《大风集》是中国人的第一册照相集,这具有一定的史料学意义。

  可以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就以精辟的语言给出了摄影艺术永恒的美学定理:从极不美的境界中照成它美,尽管这个论断的提出不是那么特意和经深思而得。

  5.俞平伯

  陈万里《大风集》首页便是俞平伯的一首短诗:以一心映现万物/不以万物役一心/遂觉合不伤密/离不病疏/摄影得以以艺名于中土/将由此始/万里先生曰何如。以一心映万物这个观点比较接近唯物主义艺术反映论。

  6.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

  这三位绘画大师对于摄影基本态度不言而喻,那就是典型的绘画主义。徐悲鸿在为舒新城的影集所做的几篇序中,认为摄影应该像绘画一样去俯拾,去撷取造物,同时,还得取舍征体。(参见《美术照相习作集序》和《美的西湖序》)张大千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静山集锦张序》中坦然承认摄影即绘画,绘画即摄影,因为都是为了表现胸中之丘壑,道虽殊而理同。丰子恺在《美术的照相》和《相接性与隔离性》两篇序中,进一步阐发了美术摄影观。只是,比起徐、张来,丰在《美术的照相》中认为摄影是与工艺品同类的,这就是一种倒退了,表明认识的肤浅。不过,在《相接性和隔离性》中,丰试图以摄影为例,廓清艺术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他应该算是较早尝试对摄影进行审美社会学观照的画家。总之,美术界、绘画界对绘画主义摄影的推崇至徐、张则至极致。

  7.刘半农③

  刘半农是五四运动时期文学革命的重要人物,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中国摄影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早期的艺术摄影大家。刘半农,光社骨干之一,除了创作了多幅具有深远意境和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如《人与天》、《舞》、《夕照》、《垂条》、《泪珠中的光明》、《在野》、《着墨无多》、《静》、《莫干山之云》、《齐向光明去》、《客去之后》、《山雨欲来风满楼》外,还编辑、刊印了两部《光社年鉴》,这是我国最早发行的摄影年鉴,是研究中国摄影史的珍贵资料。刘半农对中国摄影艺术的最大、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理论方面。1927年春,他写成《半农谈影》一书,同年10月由北京摄影出版社出版,翌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再版,影响很大。《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摄影艺术理论的专著,比较系统、全面而通俗。

  《半农谈影》对摄影理论的开拓和贡献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创作经验的总结和阐发。对自己和他人摄影经验的总结,除了在《半农谈影》中的记述之外,还集中在他为两期的《光社年鉴》写作的序言中。20世纪初期,摄影技术仍很不发达,使用的胶片感光度较低,灰度较大,颗粒粗,清晰度不高,因此,也限制和干扰了很多创作者的实践。当时,普遍的疑惑是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影像清晰与模糊的选择和寓意以及如何合理构图等。刘半农指出,主体如同主人,永远是主要的,最佳的体现是突出而单一的,陪体则不然,他还以云淡风轻近午天为例,加以证明。对于何时选择或造成影像的模糊与清晰,要看意境寄藉而取舍,这就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内容对形式的主导这一普遍原理。至于如何合理构图,刘半农结合自己对法国和西洋艺术(主要是油画)的见解,指出构图要由着感情而切缺,还得善于斟酌,这基本上表明了构图的原则。当时,他不可能深刻阐述摄影构图作为结构的语言功能,但揭示创作者的主观因素,如感情对构图的影响也是合理的。在与摄影同人舒新城和陈万里的讨论中,他甚至还触及一些摄影技术方面的细节问题,如光线软硬的辨别和使用筱舫爱娜灯光纸的体会等。刘半农比较全面地廓清了当时摄影创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些认识问题,从而促进了摄影创作的发展。

  二是积极确立摄影艺术的独立性。1839年,法国政府收购了巴黎舞台美术师路易达盖尔于两年前发明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感光、显影方法达盖尔法[Daguerreotype],并公布于世,摄影术正式诞生。不久,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开放口岸,摄影术遂传入中国,可以确定19世纪40年代初期摄影已开始在中国传播。但是,直到80多年后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仍未完全接受摄影是艺术。很多艺术家和理论人士均未认识到摄影艺术的独特价值,认为那不过是绘画的延伸或替代,因而不大愿意接受它,如钱玄同就有凡爱好摄影者必是低能儿的偏执之见。刘半农针对这种现状,仔细地将摄影区别为写真和写意两大类,认为写真(照相馆、新闻摄影)是摄影的正用,即本行,但想在照相之中找出一些美来,别辟一路,也未尝不可。他说:写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照相表露出来。意境是人人不同的,而且是随时随地不同的,但要表露出来,必须有所寄藉。被寄藉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变做活的。这里的寄藉就是进行艺术创造,通过意境传达美。同时,他在书后附言中,试图区别摄影与绘画的不同,有许多人以为照相是模仿图画的,这实在是个很大的错误。至少至少,我个人总不愿意这样主张。因为画是画,照相是照相,虽然两者间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却各有各的特点,并不能彼此模仿。刘半农阐明了艺术摄影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揭示了摄影的艺术类型学价值,促进了摄影艺术地位的确立。

  三是初步探讨了摄影美学的基本问题。除了涉及糊与清、民族化主张之外,刘半农比较深入地关注了摄影美学的核心。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陈万里的摄影要表现个性的艺术美,但陈说常无法解释很多写实作品的朴素美,尤其照相馆和新闻领域对摄影的运用。刘半农提出的意境寄藉论,显然要比陈说深入得多,更有文化内涵和美学品位。该说得到了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普遍认同,后被不断阐发和引用。

  刘半农是直接论述摄影艺术的学者中惟一一个以专著的方式进行阐发的理论家,他对于摄影美学的发生和成长无疑具有历史性的拓荒意义。

  8.周瘦鹃

  周瘦鹃的散文《摄影第一课》,以轻松谐趣的笔调论述了作者业余学习照相的过程和心态。从文化史角度看,如同文人画、京剧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吸引一样,摄影在二、三十年代的文人和文化阶层中,颇有魅力。

  9.鲁迅

  鲁迅先生在其文章中曾近百次间接提及摄影,直接以摄影为题材的文章是两篇杂文:写于1924年11月11日的《论照相之类》和写于1934年8月7日的《从孩子的照相说起》。前者收入《坟》,后者收入《且介亭杂文》。前文分为材料之类、形式之类和无题之类三节,和以往的杂文一样,思想深刻,笔锋犀利,主要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变态性和国民扭曲的审美心理的鞭挞,正如文中所言: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该文关于摄影的文字,可供今人从文化史角度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南方城镇的摄影风俗,包括当时照相馆的大孝规模、门店装饰和习俗,也可看到当时大众摄影的一般作品样式、构图习惯和审美观念。后文则更深刻,通过对中日摄影家拍摄孩子时的异同,鲁迅先生旨在鞭笞封建正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国人就连给孩子拍的照,也都是驯良和拘谨的,完全没有日本孩子的活泼和顽皮。这表明,哲学根源、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摄影主体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综上可见,摄影天生就不缺乏文化品位,何以160多年后,其理论和美学不能闪耀应有的光彩呢这或许是诸多同人必须深思的课题之一。

  (二)

  内容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已普及到中国的千家万户。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式摄影有各自的优缺点,它们不可能相互取代,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局面。

  关 键 词:数字时代 传统摄影 数码摄影

  从法国画家达盖尔(17891851)于1839年1月9日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67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摄影技术支撑的照相机、负片、正片及其辅助器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照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走下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数码摄影成为现代化家庭的标志。有人曾预言,21世纪,数码摄影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成像摄影。笔者认为,传统胶片成像摄影与数码摄影在现代社会中各有自己的空间,有各自的优缺点,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的局面。

  一、传统摄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技术与艺术已十分成熟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求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传统摄影较为复杂的工艺性和不可预见性给摄影家带来了创造的兴趣。摄影家通过摄影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取得的艺术照片,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快感,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影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它具有直观、快捷、方便、成本低的优势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末,光电传感技术(CCD)的进一步成熟给数码照相机带来了新的发展。200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4色CCD。这款新的4色CCD,在原来RGB基础上添加了一个E(翡翠绿),使数码摄影图片与人眼观察到的自然更加接近。数码照相机成像质量也由原来的几十万像素增加到几百万像素。如今,一个指甲片大小的传感器上能容纳800万个像素点,这足以能够达到普通底片放大到16in.(英寸)的照片效果。3年前,9000元的500万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如今3000元就能买到;6万元以上的专业数码照相机,9000元就能买到。数码照相机已开始进入了普通消费领域,成为数字家电的领衔品种。

  数码摄影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直观性。摄影者拍摄图片的质量,马上可以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屏直观地看到,并及时加以处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化的数码照相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更加方便家庭外出旅游携带,这也给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数码摄影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成本低廉。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图片是通过数字信号存储到存储卡上。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通过彩色打印机印制相片,也可以存储到电子计算机或刻录成光盘以备将来所用。以数字信号记录下来的图片还有强大的功能成熟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作支撑。它被广泛应用于装潢广告领域,这也给数码摄影技术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各有优缺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同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数码摄影技术理论的支撑体系还是沿用传统摄影。分析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成像的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都是通过光学镜头感光成像,只不过传统摄影是通过感光胶片记录图片,而数码摄影是通过CCD传输数字信号存储在存储卡上。

  传统摄影以其技术的成熟与辅助器材的完善广泛被专门从事新闻、广告、人物、风景、静物等的摄影家们所接受,并被人们普遍运用于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和摄影艺术创作。它的摄影理论、摄影技术及暗房技术都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一百多年来,摄影家通过艰苦的劳动和研究逐步完善了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它的艺术性及保存的稳定性已被广泛地认同。数码摄影以其方便、快捷、直观、成本低受到大众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然而,传统摄影以其图像的不可预见性也给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带来了麻烦。人们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复杂的冲印技术才能感知图片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成本也相应增加,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质量上乘的图片进行印制。数码摄影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存储卡中下载的图片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而存储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大大节约了成本。但由此也带来了它的弊端。有人曾提出,随着数码摄影的产生,人们由图片记录历史事件的时代将会被数字信号所取代,这也会造成人类社会对传统视觉需求的缺失。而且,数码照相机的迅猛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CCD技术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处理系统及存储系统的进一步成熟稳定也还需时日。此外,以照片样式再现的图像在清晰度、色彩还原性及色彩空间层次感等方面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也许有一天以上问题都可以解决,但人们在手工劳动中追求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任何先进技术也无法取代的。

  (三)

  论文关键词:影视 摄影艺术 光影 色彩

  论文摘要:影视摄影艺术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其任务是采用影视拍摄的方法创造艺术的影象,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地用视觉形象揭示影片的内容及思想。运用影视摄影造型艺术手段的富有表现力的可能性影调处理、色彩处理、全景拍摄、移动摄影机以及现代影视技术的方法,影视摄影师根据电影剧本和摄制影片的创作构思与导演、美工一道完成造型处理。本文主要论述影视摄影独有的艺术造型表现手段的构成、用途、效果及运用方式。

  影视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不是产生一般功能的科学技术,而是一种载体媒介,是一种可以和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的、能够叙事、绘声绘色、表情达意的语言。故此,它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新闻纪录、科学研究、知识普及、情节故事描绘的最现代、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承载媒体。影视媒介就是由声波和光波两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记录声像的摄录机器。作为机械,它不仅能记录下人类五种感官中两种视听审美感官的感知结果,而且能展现人们有意为之的想象、幻想、回忆中内心世界的视听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们非有意为之的下意识活动、幻觉、梦境等。更为奇妙的是,它还能记录展现人们视听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触及的一些自然的、社会的现实世界,甚至还能创造现实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尽管她奇妙无比,它也只能是机器手段而已。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它进行控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科研和艺术表现作用。因此,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时空艺术,是一门置造型形象于时间的流动之中的艺术,是创造富有艺术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动的幻觉影像的艺术。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有:光线和影调,色彩,构图和动向等多种手段。从艺术层面上来讲,影视摄影更是一种创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和手段。

  一、光线与影调画面的修辞手段

  光线是摄影师的画笔。摄影师用光作画或用光写作。光线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在采光和布光中,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处理画面中光线的明暗、层次、反差、基调、色彩还原和各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光线是一种造型手段,影调是它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在画面上影调首先体现着时间和空间气氛,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影调还体现着感情。光线与影调不仅为摄影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表现质感,并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烘托气氛来显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影视作为艺术,摄影师对光线与影调的运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体现出对影片的艺术构思,还应完成其艺术作用。

  由李少红导演,曾念平摄影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制作精细,在影像表现上特色鲜明。在剧中,低角度光的运用将神秘高贵的宫廷气氛更好的表现出来。同时,这种布光法的运用也使得演员可跨越更大的年龄跨度。演员归亚蕾已是60岁左右的年龄,而剧中她要扮演的是从40岁直到驾崩的武则天,年龄跨度几乎达30多年。这对于一位60岁左右的演员来说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事情,而摄影师娴熟、准确地运用低角度布光法,将一位成熟妩媚的中年皇后跃然于银屏上。

  光线与影调,好比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摄影师用光影可是使该表现的地方得以表现,该隐蔽的地方加以隐蔽。光影就象是画面的一种修辞手段,并运用它们去创造富有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银幕形象。

  二、色彩画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对画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饱和、色对比、色温、色调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绪元素。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感光材料和光线的选择与运用,来实现色彩表现手段。影视画面的色彩表达不仅仅要求准确再现,更要注意色调的把握、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表达,注意色调的对比、和谐与统一。色彩在影视中肩负着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细节的描写、地理、时代、民族等特点的体现,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为摄影师的造型手段之一,不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而且具有传达信息和情绪、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职能。色彩作为画面的抒情音符,体现了影视摄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黑天鹅》的色彩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多样变化,和谐统一,是艺术一般规律。比如白天鹅时期,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妮娜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绒毛状的围巾,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是雏鸟新生还未丰满的遍体软茸。与此同时导演把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红色调,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妈妈给妮娜打电话时,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的MOM字样底色都是粉红色的。而当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白色的绒毛状围巾就不见了,是雏鸟褪毛的象征。在妮娜的白天鹅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与她形成对比的则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影视摄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不像绘画那样只反映在一幅画面中。影视是动的艺术,它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应反映在一个个画面的流动中,反映在画面与画面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色彩如同一个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离开一定的组合,它只是一种色彩而不是表达感情。因此,影视摄影师要善于结合内容,在画面的运动中去组织、运用和捕捉色彩来表达感情。

  三、运动镜头影视艺术的本体造型语汇

  动向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采用什么摄影频率和摄影机以怎样的运动方式来拍摄画面。运用不同的摄影频率和摄影机的运动表现被摄体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和运动,从而展示影片的速度、节奏和韵律。运动镜头对影视的影响很大,它使影视最大限度地突破力舞台框架对空间的束缚,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现实生活空间的原生态形态。它所创造的只属于影视自己的运动形态,不仅使影视真正脱离了戏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因此,任何一个从事影视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对镜头给予特殊的关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摄影机的运动绝不是武断和随意的,导演和摄影师每一次的推、拉、摇、移都必须有充分的内在原因,都应该表达确切的思想和感情意图。

  在影片《有话好好说》中,影片开始的连续三声汽车油门的轰鸣声刺破黑格的银幕,大量的广角镜头来拍摄特写,大量的非常规的运动造型为本片定下了基调。摄影机不断变换运动的载体,肩扛式的运动,在汽车上的运动,主观视点的运动,以多角度的运动摄影来营造丰富的空间节奏,这包括叙事性的非常规运动和抒情性的纵深运动,它们的出现是交替性的。同时,高速升格的慢动作画面,翻滚的红酒,用另一种手法来营造一个后现代大都市的感觉。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以摄影为基石的艺术,正是因为有了摄影,电影、电视剧才成为一种不同于绘画、不同于戏剧的艺术种类。因此,提高摄影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乃是提高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的关键。电影和电视剧摄影的任何一种元素都是贯通艺术情感激流的门阀,都是表达与传递心灵气韵与生命律动的通途。因此,影视创作人员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这个大杠杆,来撬动电影、电视剧这个艺术的大地球。在我国文化建设高度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牢记周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段教诲是有益的。他说:任何艺术不掌握艺术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我看,艺术应当苦练,这虽是从话剧说起,但适应于各艺术部门。,因此,摄影师还需继续做出努力,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

推荐访问:毕业论文 艺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