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论文范文

格物致理,立德树人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09 08:39:16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陈宗荣,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学科教研员,福建省物理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研员,福建省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厦门市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厦门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市高中新课程指导组成员、市初中物理学科指导组组长、市名师讲学团成员。近几年主编或参与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情景要素教学资源库·物理》、《初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初中物理实验手册》、《暑假学伴》、《寒假学伴》等书籍,在全国CN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中学物理学科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教育和培养,渗透德育教育。文章结合现行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中学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物理教育;渗透;德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9(S)-000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要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实践“立德树人”,必须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教育和培养,渗透德育教育。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合理选用情景素材,挖掘素材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格物致理,立德树人。

在中学物理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育学生爱国爱乡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等。

1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将哲学思想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学科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方法论、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1.1 对立统一

通过学习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等内容,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初步掌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2 量变与质变

通过体会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体会透镜成像时,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这些都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从而启发学生重视积累,把握时机。

1.3 实践观

通过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知道亚里士多德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的过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而教育学生避免本本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4 运动观

通过学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到微观分子的热运动,知道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从而初步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

1.5 物质观

通过学习知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知道小到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大到宇宙天体(如太阳、星星、月亮),从有形的实体(如树木、房屋流水)到无形的场(如磁场、重力场、电场),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 树立尊重事实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在学习理论和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激发科学的求知欲,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在实验和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的好习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能够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思想结合起来,乐于运用所学物理科学知识参与观察、探究生活和社会,能够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

2.1 养成理性严谨的思维

将教材中的科学内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相结合,将科学思想运用于物理学习之中,就能对物理知识和规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有利于世界观的形成。物理概念的建构通常是由感性至理性,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猜想,在经过合理的论证后进行实验探究,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最后进行分析论证,逐步养成理性严谨的思维习惯。

2.2 养成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

所谓实践出真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17世纪伽利略用实验叩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物理学便开始了它“求实”的规范和传统。在中学物理中,实验更是理论的支柱。有了实验的支撑,理论才能掷地有声。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往往也是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教育的好资源、好素材。

2.3 养成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

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自主物理实验表演、教具制作、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的撰写、知识竞赛、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物理竞赛等等。这些物理活动一方面深化课内知识,拓展视野,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另一方面,物理类的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勇于尝试、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3 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

中学物理学科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新的经济增长观、能源伦理道德观,能给当地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能源浪费行为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消费。所以物理学科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较强的能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勤思考,会实践,敢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未来建设者。

3.1 树立正确的能源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使学生对周围能源科学利用状况产生兴趣和引起关注,学会正确评价当地的能源发展趋势,进而自觉地调控自身行为,以适应新能源革命的需要。树立正确的能源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能源作为民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明白人类在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明确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3.2 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经济高速增长不应以高消耗为代价。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毁灭能源为代价,要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3.3 树立正确的能源伦理观

能源危机实质上并非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由于传统伦理观的偏颇造成的。物理学科教育要渗透能源伦理观教育,明确可持续发展主要解决的是人类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中能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即人类对能源的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问题。使学生认同需要用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生态意识来规划和调节人类同自然界交往的行为方式,共同建构一种以生态自然为中心和价值尺度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使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4 感悟生命安全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车辆、电器、现代通讯工具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事故,如,触电、火灾、煤气中毒、交通事故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重视,引发教育工作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教师应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达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4.1 合理进行生命活动

许多物理规律源于自然、源于实践,又回归社会并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学科教育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多数是利用物理学规律去改造自然,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生安全,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2 深刻理解事故成因

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能解释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电学知识能解释触电事故、引发的火灾事故,光学知识能解释眼睛上当受骗的溺水事故;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知识能解释环境污染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物理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起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的作用,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

4.3 尽量掌握自救方法

利用热学知识学习并体会在火灾中逃生的方法手段,利用力学知识解释地震时躲藏处所的选择,利用电学知识学会在触电等事故中如何正确处理等。积极创设环境进行模拟试验,增强学生对相对自救知识的体验。

5 培育爱自然、爱美丽家园、爱祖国的情感

在学习和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谐相处的情感。使学生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美丽家园”梦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紧密联系,明确自己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和当代的物理学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科学家爱国敬业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5.1 培育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物理教材中许多章节都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今中外的建筑、文物、自然现象做了介绍,帮助我们领略自然现象的奇妙和有趣。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霜雪露都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的资源。学习过程中要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了解蕴含的物理学原理,增强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5.2 坚定热爱“美丽家园”的情感

厦门地区有着山海交融的自然条件,气候宜人的居住环境,丰富多彩的闽南小吃,还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智能节水环保公厕、全岛禁鸣喇叭、高架桥两侧的噪声防治、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等多举措并举,这些城市人文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厦门市具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地理特质,由于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性,对调节城市气温,减少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起到很好效果。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感悟身边的新变化,身体力行参与到“美丽厦门”的建设中,在感受和参与共同缔造的过程中,更加坚定热爱“美丽厦门”的情感。

5.3 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着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更是不胜枚举。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的中国向西方传播的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了解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4 增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当今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深海下潜技术的探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进行今昔对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认识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物理教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重视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要坚持潜移默化,因势利导,做到润物细无声;讲究因材施教,情理法并用,做好情感熏陶;坚持对话,促进沟通,持之以恒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斌.用学科德育彰显“立德树人”内涵[J].基础教育参考,2013,(20):65.

[2]贾美华.首都特色学科德育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2013,(8):6.

(栏目编辑 廖伯琴)

推荐访问:树人 格物 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