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总结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4 08:43:46   浏览次数: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使港口内引外连、吸纳资源、集散物流的作用更加凸显,黄河三角洲区域港口建设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统筹区域发展,充分提升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竞争力。本研究主要以我国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先进港口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了解国内外先进港口的发展经验,找到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的结论,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黄三角区域中心港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has made the port"s role of connecting inside and outside, absorbing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ng logistics more prominent. The port constru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should adhere to both introduction and going out, strengthen the open cooperation of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full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ntral por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central por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in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ports, it can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advanced por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or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ntral por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關键词: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对策

Key words: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central por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0-0106-03

0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发展,港口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为了迎合国家战略,发挥港口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窗口”作用,提高黄三角区域中心港乃至整个黄三角港口的竞争力,找出港口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和缺陷,有必要对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口经济运营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港城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将黄三角区域港口群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为主体的总体规划,明确区内各港口间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港口间的有机组合与发展。

提升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竞争力,是完善环渤海口岸规划布局、建成连接东北与华北、华中三大经济区的最佳通道。且有利于增强环渤海西南沿海地区的港口规模和竞争力,形成港口群相互支持、群起其兴的格局。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必须大力发展绿色港口,区域间各港口协同合作,实现发展共赢。大力发展港口经济,转型和提升传统港口的经济运行模式,为黄三角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下,黄三角区域中心港打通了沿黄经济带的海陆通道,成为衔接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也成为中国沿海乃至世界的海上门户。本文重点从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口的发展定位及经济运营模式的创新策略着手,从实践层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法,为地方政府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这也是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贡献的具体行动和有益之举。

1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1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发展现状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东营港建于1985年,坐落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交汇地带,是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港口。2017年,东营港吞吐量为5418万吨,旅客24.84万人次,车辆6.22万辆次,集装箱4072标箱[1]。未来,东营港的吞吐量将提升到2.65亿吨,它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区最重要的港口。

1.2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东营市已转型为新型工业化城市。近年来,东营市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将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8.8:79.1:12.1,调整为3.5:62.2:24.4。立足产业转型,扩大经济发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速本地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石油化工、汽车零配件、有色金属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东营市转型,建好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1.3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口东营港经济的SWOT分析

1.3.1 优势

①区域位置良好。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东营港位于环渤海南岸,随着港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建成,港口直接和间接腹地面积迅速增加,成为连接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华北和东北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②建港条件优越。首先东营港位于渤海湾无潮点,潮差小、流速大,港区不淤积,且等深线密集,岸线处于基本平衡状态,适宜船舶停泊。其次港区陆域宽阔,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天然优势。

③建港技术先进。东营港前期扩建采用高桩透空式栈桥建设离岸式码头的先进工艺,开辟了北方泥质海岸成功使用大管桩的先例,为后期扩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④生产要素齐全。土地资源便利:港区内有大量尚未开垦的低洼废弃土地,不“三农”问题,最适合建设大型项目的地区。

人才资源丰富:东营市科技人员比例为约为11人/万人,远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各类技术人员合计超过12万人,中级技术职称以上达近4万人,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可为港口工业项目提供大量的人才。

1.3.2 劣势

①总体实力较弱。港口的稳定航线少,缺乏货运船队,货物来源不稳定,且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集装箱装卸设施,且吞吐能力不足,东营港货物吞吐量为500万吨/年,在黄河三角洲中排名第3位(共4个港口),占总量的11.9%。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排第7位(共8个港口),占总量的0.64%。

②基础设施滞后。东营港配套设施较滞后,靠泊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国内外先进运输船舶靠泊需求,严重制约港口的快速发展。东营港现有3万吨级栈桥式泊位2个,前沿平台宽度约80米,从前沿需通过栈桥才能到达堆场,增加营运成本,且公共泊位占比较低,仅占37.5%。

③运输体系落后。黄三角区域中心港东营港疏港铁路尚未建成,港厂之间的液体输运管道尚未投用,仅凭高速公路与腹地相连。同时,缺乏固定的航运线来增大港口影响力,驻港的物流企业实力较弱,物流信息平台收集和分配系统不完备,导致港口集散能力弱,辐射程度低。

④历史投入不足。投资规模小,投资主体单一。黄河三角洲区域港口中,东营港的投资规模位列倒数。东营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市级地方财政,还未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手段,尚未形成国家、企业等多元化投资的格局。由于资金短缺,已建成的泊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吸引优质航运线路,形成稳定的航运体系。

⑤管理有待提升。黄三角区域中心港东营港注重码头建设和硬件设施的配套,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运营。港口管理系统不完善,运营主体较多,协调终端能力不足,缺乏整体协调性。多方经营分散管理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目前亟需有能力、有经验主体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完善的规范手册,协调各方共同发展,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发展。

1.3.3 机会

①处于全球经济热点区域。随着滨海新区的建设,环渤海经济圈逐渐变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开发区。东营港作为环渤海区域最重要的部分,逐步成长为我国华北地区接受外来经济辐射的最理想区域。

②国家战略实施高度重视。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于2009年底和2011年初,国务院分别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明确了东营港口的中心地位,提出东营港主要服务胜利油田、石化基地和东营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并提出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萊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2]。东营港应明确其功能定位,早日建成高效产业集群,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心港的核心作用。

③地方政府给予高度支持。东营市高度重视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建设。2010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突破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东营港未来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提出了7项扶持港口发展的具体措施。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东营港的发展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

1.3.4 威胁

①沿海港口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港口间的竞争,沿海各省均成立独立的港口集团,自主运营。港口竞争已从早期的港口建设层面转变为争抢优质客源、争抢港口腹地、争抢航线开通权、争抢港口话语权等层面。

②区域港口缺乏分工协作。黄三角区内各港口之间结构相近、功能相似,缺乏统一规划,无法有机统筹。东营港作为区域中心港受资金限制,很难带领区域内其他港口实施专业化分工、整合调配资源、增强区域内港口间的合作。

③外界认知程度相对较低。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口东营港受传统运输行业的局限,加上自身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渠道狭窄,在物流行业中无法充当重要物流节点,导致大量潜在客源流失,从而影响了港口的快速发展。

2  国内外先进港口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

2.1 国内先进港口的经营管理模式

2.1.1 上海港

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国际通航港口,位于东海海岸线和长江的交汇处,是我国唯一同时具有海洋、江河、内河航运的港口。上海港的经济腹地主要包括江浙沪。

上海率先推动“大通关”改革,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简化出入港手续,提高港口发展质量和效率。上海临港区配套齐全,坚持推进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建设,错位协同发展的规划目标。同时,上海大力实施绿色港口行动,重点在如何做好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2.1.2 深圳港

深圳港的经济腹地主要包括深圳、惠州、东莞,毗邻香港。深圳港经济发达,环境亦佳,具有发达的水路运输网络。但是深圳港腹地与广州港腹地有部分重叠,导致港口功能定位的重合,使深圳港和广州港无法发挥最大、最优效率,浪费资源和优势。

深圳港取消“一船一议”的停泊方法,提高港口停泊和吞吐能力。各口岸海关均执行“通关一体化”制度,广东省内报关企业可自主选择报关地和查验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通关效率。简化报关流程,分开办理清关和转关手续。各部门对进出口货物执行无纸化通关,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2.1.3 青岛港

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董家口港区组成。主要从事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进出口货物的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

青岛港所有出入境船舶均需通过“一站式”报关系统申报。青岛港依托港口物流链,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了多方数据共享。已形成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海洋工程和港口物流等产业集群[3]。并在内陆建立无水港,实现内陆港与海港物流对接,为各港口管理经营单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运作无水港。

2.2 国外先进港口的经营管理模式

2.2.1 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坐落于北海和莱茵河口交汇处,通过水陆可直通欧洲其他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政府对鹿特丹港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从而实现政府调度、各企業独立运营的模式。

鹿特丹港开通近700条航线,连通全球1000多个港口,经由鹿特丹港的货物20-25给于荷兰本国消费,其余75-80货物经销欧洲腹部经济地区。四通八达的的铁路、河流、公路、近洋和管道网络以及高效的海关服务使鹿特丹港成为世界上最快捷、最可靠和最高效的贸易运输中心。

2.2.2 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采用港口发展逐渐向周边腹地区域辐射的经济模式。安特卫普港不仅与当地市场保持紧密联系,还在邻近区域进行多方位投资,与周边临近区域共同经营管理,从而保证稳定的货物来源。

安特卫普港与欧洲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通过多式联运方式,为货物流通提供便捷的运输方式。安特卫普港的航线遍及世界800多个港口,形成了水陆联运的区域交通网络。

2.2.3 新加坡港

新加坡独创港口经济区港联动运营模式,通过港口和航运物流公司建立联合物流中心,共同管理运营。新加坡港口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上设立一个自由港,从而分清航运公司的具体职责,对各自业务活动负责。

新加坡港的服务模式具有高水平、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特点。2016年中远太平洋与PSA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在新加坡建立大型集装箱码头。新建码头能够实现全自动化运行,新泊位的年装卸能力预计将达到400万TEU。

2.3 国内外先进港口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

通过比对发现国内外先进港口十分重视港口经营企业的管理能力,并实施国际化经营模式,优化运营模式有助于提升港口企业盈利水平。如,新加坡港通过与各国港口管理部门及商业机构的合作,参与多个世界级港口项目,港口业务遍及全球。上海港通过制定长江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先后参与长江沿线多处港口的经营管理。

国外先进港口多采取“地主港模式”的经济运营模式,将港口看作是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承担水下部分的建设,由私营企业来承担水上有经营收益的部分。这种运营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地方政府建设管理港口和企业经营港口的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港口的效率。

国内港口的经济运营模式不断变化,城市与港口的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城共港和多城多港、一企多港模式将继续存在[4]。国内相关机构应当重视研究多元化趋势和各种港口经济管理运营模式及其影响,从而协助政府建立相应的机制、制定对策,为国家和港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3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促进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生态绿色化建设

建立健全集团统一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全员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减排评估,探索环境质量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引进社会资金,保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开发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增强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港口的使用比例,加强新型能源与替代能源技术在港口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加强港口粉尘治理和噪声治理,实施港口船用燃油最低使用标准,减少船舶的污染排放。

3.2 加强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专业高效化建设

在港口岸线使用批准之前,对港口项目海岸线使用计划进行评估和审查,重点关注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地主港口发展模式,提升建设效率。建设专业化码头提高理货速度,简化流程,提高各环节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港口设备的技术含量,优化港口布局和物流运作流程,实现码头、物流和港口运营服务的整合,提高港口整体运营效率。

3.3 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智能信息化建设

建立东营市港口“一站式”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港口物流、口岸物流、区域物流和全程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多界面、跨区域、永恒的港口和物流服务平台。搭建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大宗商品的货物贸易、信息共享、物流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推进科技信息化研发应用系统,积极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引进领先技术,加快港区智能信息化系统的完善优化。

3.4 提升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国际合作化建设

3.4.1 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布局

东营市应积极开展国际规划合作及相关政策研究,为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口东营港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支持。全面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形势,准确把握沿线港口发展战略、政策导向和金融需求,建立项目储存库。同时,做好东营港风险评估、渠道开发、融资规划等。

3.4.2 加强与国际知名港口合作

通过与知名港口建立友好港口、开通航线、人员培训交流、与国际知名港口签订合作等形式,建立与知名港口的联系机制,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东营港的知名度。

3.4.3 全面提升东营市对外开放程度

鼓励大型企业加入东营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商业实体[5]。积极研究跨国企业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推出与港口联系密切,对东营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港口建设项目,招商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到东营市投资港口开发建设。

4  结语

黄三角区域中心港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如何更好地落实黄蓝战略的实施、更好地发展海洋经济。合理开发黄三角区域中心港口建设体制,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能力,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宗祺,昌敦虎,叶文虎.港口城市演变趋势的剖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102-109.

[2]宁涛.港口经济影响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39-40.

[3]陈斌.地主港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探析[OL].中国水运,2006,3.

[4]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J].综合运输,2014(7):84-87.

[5]唐宋元.珠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港口经济,2014,2:13-17.

推荐访问:黄河 区域 对策研究 发展 中心


[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发展对策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