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读书心得

黄河之名始于汉代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2:13   浏览次数:

我国著名的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任美锷院士最近著有《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以大科学家的身份写小科普书,对黄河的历史发展与变化、黄河的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等许多重要问题作了简明扼要而又科学清楚的介绍,这本书对于让普通读者了解黄河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作者在讨论黄河的泥沙问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大量历史研究文献说明:黄河多沙始于唐朝以后……黄河古称“河”或“河水”,至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始出现“黄河”一名。但据清代王念孙的考证,此“黄”字乃后人所加,欲以黄河对泰山耳。故唐以前记述河流的著名著作,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公元6世纪),仍把黄河称为“河水”。可见到唐以后,黄河含沙量始大量增加。

作者潜心研究这一问题几十年,其结论肯定有着丰富的科学依据。但作者对史籍中黄河名称问题的看法,却存在明显的失误。虽然在讲到这一问题时,作者严谨地说明,他有关历史上黄河名称的看法是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教授函告而得知的。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看法是经不起史实的推敲的。

首先,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多见黄河之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记载并非单文孤证。如《汉书·地理志》在讲到冀州常山郡元氏县时就说:“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后汉书·虞诩传》记载虞诩对河内太守马棱说:“朝歌者,韩、魏之郊,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百里,而青、冀之人流亡万数。”又《后汉书·袁绍传》载袁绍讨曹操檄说:“莫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执,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并集虏廷,若举炎火以焚飞蓬,覆沧海而注炭,有何不消灭者哉?”《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献帝传》说:“绍将济河……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三国志》是西晋时期的作品,《后汉书》虽然是南朝时期的作品,但上面所引文字或为时人的原话,或为时人的原文,这些证据都可以证明,东汉时期,黄河的名称即已经出现。另外,关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所说的“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的问题,朱士光教授信从王念孙的考证,认为“黄”字是后人所加的。笔者寡闻,未见王氏的考证,但认为如果“黄”字确系后人所加,这位所谓的后人所处的时代最迟也不会晚于三国时期,因为在孙吴时期,诸葛瑾和步骘为周胤获罪事而联名所上的奏疏中就引用了汉高祖封爵之誓的原文。《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又,记载北魏时期史事的《魏书·张普惠传》也引用了汉祖封爵之誓,其文字和《汉书》、《三国志》所引完全相同,这说明,《汉书》中“黄河如带,太山若厉”的说法是可信的。

其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里,也多次可见黄河的称呼。由于相关的史料太多,本文只能征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几条。

《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与会稽王笺说:“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

又《晋书·殷仲堪传》载殷仲堪致书与谢玄论中原卖子女于江南事说:“必使边界无贪小利,强弱不得相陵,德音一发,必声振沙漠,二寇之党,将靡然向风,何忧黄河之不济,函谷之不开哉!”

《晋书》虽然是唐代的作品,但其所引都是晋人尺牍的原文,因此晋代亦有黄河之名,是可以凭信的。

《宋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沈约的作品,该书中的《武帝纪》、《乐志》、《索虏传》等也都曾经提到过黄河。比如,《宋书·索虏传》所记青州刺史刘兴祖建议伐河北的奏疏就说:“冀州已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资因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响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可见,南朝时期,黄河的称呼也是很常见的。

北朝时期,黄河这一名称也多见于史籍的记载。其中,尤以北齐史学家魏收的《魏书》中的记载最具代表性。《魏书》的《太宗明元帝纪》、《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宇文福传》、《慕容白曜传》、《李崇传》、《崔光传》、《成淹传》和《董绍传》等都提到了黄河。如《魏书·崔光传》记载北魏高祖称赞崔光说:“孝伯之才,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又比如《魏书·成淹传》载:“高祖幸徐州,敕淹与闾龙驹等主舟棹,将泛泗入河,溯流还洛。军次,淹以黄河浚急,虑有倾危,乃上疏陈谏。高祖敕淹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知卿至诚,而今者不得相纳。’”可见,在北魏时期,黄河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称呼。

再次,《水经注》中虽然多以“河水”指称黄河,但也屡见“黄河”之称。《水经注》卷一《河水》在河水“出其东北陬”句下即注云:“《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在“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句下,郦道元又注云:“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径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在《水经注》卷二《河水》“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句注中,郦道元又引《秦州记》曰:“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此外,在《水经注》卷四《河水》注中提到陕城的时候,郦道元又引戴延之的话说:“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在卷五《河水》“又东北,过黎阳县南”一句的注中,又引刘桢《黎阳山赋》说:“南阴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同卷“又东北过茌平县西”句注中,作者又说:“河水自邓里渠东北,径昌乡亭北,又东北,径确城西。《述征记》曰:确,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总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多次提到了“黄河”这一名称,还说过“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这样的话,明确指出“黄河”一词的来源就是因为河水多沙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引用的资料,或为北魏时期学者的话,或为魏晋时期学者的著作,在时间上都远在唐代之前。

综上所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黄河之得名,肇源于两汉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称呼。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何以多以“河”、“大河”或“河水”指称黄河,其原因大概一则与黄河的泥沙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一则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多以单字称呼山川等名物有关。由于笔者对此所知有限,兹不具论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黄河 汉代 始于 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