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总结

大气科学专业考试改革方案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40:38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大气科学工作对从业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善测报、会预报、懂气象服务、基本素质好”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故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对考试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考试内容、方法与培养目标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拟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校内考试体系,培养出能在气象及相关部门,从事大气探测、气象预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培养目标 职业技能 考试体系

1.大气科学专业考试改革背景

1.1 目前本专业考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考试的目的一是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利用考试的督导功能,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考试内容和方法一定要服从培养目标的要求。

大气科学专业是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三年制专科专业,其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教学中长期坚持改革试点工作,但由于对考试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导向、激励功能,所以导致考试内容、方法与培养目标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1 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试课程,不管课程性质和目标要求,期末均采用闭卷考试,平时阶段性考试重视不够,且考试方法单一,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能力的考核;

1.1.2 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考查课程或选修课程,考核随意性、盲目性大;

1.1.3 实践环节的考核基本是以最后完成的设计成果或实习报告为主,导致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拷贝”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1.1.4 没有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素质培养的效果。

除此之外,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学习能力考核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将严重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1.2考试改革的目标

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根据大气科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明确每门课程的教育目标、考试目的,合理选择考试方法,研究设计出课程考试模式,形成“课程考核纲要”,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校内考试体系,同时以考试考核为手段,建立强化过程的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考试改革指导思想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高职教育考试改革以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督导、检测、鉴定与评价等功能,有利于促进和客观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基本素质提高的教学考试模式。

3.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是:“善测报、会预报、懂气象服务、基本素质好”。具体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目标要求是:

3.1 知识结构与质量要求

具有语文、外语、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厚的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流体力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VB程序设计、概率统计等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气象学、大气探测、天气学、气候学、天气预报新技术、动力气象学、气象统计预报、数值预报基础、气象服务学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3. 2 能力技能结构与质量要求

基础性能力:具有将一般气象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或力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基本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识图能力;具有对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认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专业性能力:具有大气探测(地面、探空、紫外线等)能力;具有气象观测资料传输和接收能力;具有天气图上槽、脊线的绘制等天气系统分析的基本能力;具有各类天气系统(寒潮、梅雨、台风等)基本特征的判断、移动方向和速度预报的基本能力;具有利用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及气候预报的能力;具有统计预报能力;具有数值预报能力;具有气象服务能力;具有将大气、海洋、土壤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的初步能力。

3. 3 素质结构与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敬业奉献;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

文化素质:具有诚实、守信等基础文明品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终生学习观念;有健全的人格,自尊并尊重他人,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竞争、服务、环境、知识创新等现代意识。

身体心理素质:有较强的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毅力;有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具有乐观向上、刚毅执着的气质;具有变从众为有主见和独立性的主体精神。

4.对各类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

总的原则是: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平时的阶段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由于每门课程特点和类型不同,承担的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故考试的重点也有所不同。考试方法建议可分为:

4.1 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的课程,应突出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核,具体可操作为:进行2次以上开卷阶段性考试;作业、课堂提问占成绩的一定比例;期末进行闭卷总结性考试;命题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占20%,理解与简单应用占40%,综合应用占40%。

4.2 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型课程

如动力气象、气象学、大气探测、天气学、统计预报、数值预报、气候学等课程,既要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又要考核操作技能,具体如下:平时阶段性考试2次以上;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占一定比例;期末闭卷总结性考试;命题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占20%,理解与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50%。

4.3 以技能、能力为主型的课程

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气探测训练、天气学原理、天气预报新技术、气候学等课程设计,应突出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具体分为:平时表现考核,包括态度、气象意识、按时完成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表现出的技能和能力;设计成果、气象分析的规范性、正确性、合理性、可靠性考核;综合考核。

4.4 综合型的课程

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应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考核、实习(或毕业设计)成果考核;综合能力与素质考核即答辩。

4.5 选修课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可采用以阶段性检测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查。建议采用设计性大作业再结合口试答辩的考核方式。

5.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

构建“引导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业务能力素质、人文素养、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素质评价要素。成立学生素质测评组织机构,每学期测评、反馈一次。

6.考试管理模式

建立以考试为手段,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强化考试在教育过程中的督导功能和各环节教育质量的检测、鉴定功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育质量、课程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1 专业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与职责

成立专业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课程大纲与课程考核纲要、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并指导执行、实施监控、收集反馈信息持续改进等。

6.2 课程考试的实施程序

制定课程考核纲要;向学生公布“课程考核纲要”;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平时考核,公布考核成绩;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期末考试与成绩评定;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反馈调整。

6.3 命题与试卷库建设

应坚持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命题原则。命题由课程责任人组织,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批后,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尽量实行教、考分离;由各系(部)负责相应课程的管理与抽题组题考试;试题库或试卷库要不断更新。

6.4 考试的组织管理

考试过程由系主任全面负责管理;严格考试纪律,坚持巡考制度,确保考试的真实性;防止泄题事件的发生;试卷密封,集体评阅,评阅教师要签名,试卷评阅完毕后应进行复查。

6.5 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反馈调整

系指派专人统计学生的综合成绩并进行成绩分析;成绩分析报告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上交到系办公室,系主任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讨,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调整改革方案。

7.保证专业考试改革方案实施的措施

为了保证考试改革方案的实施,首先要求各级领导、本专业任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考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可信度高的考试结果,可以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其次,考试管理委员会成员,应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

8.结束语

考试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中心”的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气科学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在认真研究、反复比较各种不同的考试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考试模式。在今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地采集数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使该模式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其主要取向[N].中国高等教育,2001,6.

[2]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改革方案 大气 科学 考试 研究


[大气科学专业考试改革方案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