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橘乡文化礼堂共建精神家园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50:36   浏览次数:

zoޛ)j馝MyM?iyӭ|F工作就方便多了。暑假、寒假里,我们还在礼堂里组织学校老师为外来人员子女开设辅导班、文艺培训班,他们能在我们村找到更多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村党总支副书记、文化礼堂负责人何振世这样介绍。

绿树垂绦、小桥流水,西城街道下埭头村依湖而建的文化礼堂里,男女老少欢聚一堂。60岁的村民缪文通急匆匆来到大礼堂,正赶上敬老越剧演出《手心手背都是肉》,台下满满坐着的老头老太看得直乐呵。

空闲时间去文化礼堂瞅瞅有啥新鲜事儿,已经成了缪文通和村民们每天的“必修课”。“活动隔三差五就有,一个也舍不得错过。”缪文通说。

下埭头村的景象是台州市黄岩区文化礼堂建设的一个缩影。集学习、文化、交流、服务等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村庄扎根落户,展示着各村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为村民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

下埭头村是整体搬迁改造的城中村。村里建有公寓式住宅600多套,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网点齐全,但不少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新家还是缺乏归属感。在全面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下埭头村着力建设“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幸福村居。文化长廊记录着从明朝末年至今的村史,提醒村民“我从哪里来”。腰鼓队、摄影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等9支文化队伍的建立,使村民在文化互动中逐步培养起身份认同。

文化礼堂也是幸福的港湾。去年7月,全村17对金婚夫妇在文化礼堂举办了集体庆典。老人们互戴金花、互喂生日蛋糕,讲述幸福的小故事。婚龄最长的一对夫妇的脸上荡起幸福的笑容。他们相濡以沫的脉脉温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村民。“平静中透着滋味,这就是咱下埭头村的生活。”村民王平说。

除了学习宣教和文化传承,黄岩文化礼堂还重视交流服务功能,成了农民的交流议事馆和便民服务室。各村经常在文化礼堂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交流,凡涉及村重点发展项目及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如征地拆迁、农村合作医疗、社保医保等群众关注的问题,会组织各类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村民在礼堂里聊天、谈心,排解情绪、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此外,全区特别是西部山区文化礼堂和城郊流动人口较多的文化礼堂内设有百姓百事代理室,依托文化礼堂举办未成年人假期托管班,免费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护、技能培训等各类志愿服务,在服务群众中温暖民心。

乡村“文化大使”活跃在文化礼堂

走进黄岩文化礼堂,除了一应俱全的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乡村“文化大使”的忙碌身影,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遍布橘乡大地的草根“大使”,用勤劳和智慧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老胡,再给我们讲个故事吧!”高桥街道八份村的崇德礼堂内,村民边拍手叫好边起哄。63岁的评书爱好者胡从德眼珠一转,关于邻里和睦相处的黄岩白搭(一种方言单口相声)段子就开讲了。快板《喜庆三中全会》、三句半《黄岩人要圆中国梦》、方言白搭《改革带来美好生活》、红歌《美丽家园》、顺口溜《农村新变化》等,形式虽然简单,村民们却听得有滋有味。每到精彩处,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什么都能编成顺口溜,老胡的这张嘴真是一绝!”高桥街道宣传干事季中奎夸赞有加。

胡从德是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黄岩文化礼堂聘请的乡村“文化大使”,像这样的“大使”,全区目前共有268位。从农村挑选出对当地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物产文化等了解全面的民间优秀人才,以三句半、顺口溜、唱道情等乡土文艺形式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人与事,将“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大主题”和“小切口”相结合,上至国家事务、大政方针,下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能演绎得有声有色。分布在黄岩区各个乡镇街道的乡村大使既是时代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宣讲者。乡村“文化大使”走出了一条农村文化大礼堂宣传新路径。

在北洋镇的潘深河大讲堂,潘深河老人坚持为村民义务上课,抄写了300多张纸,内容包罗万象。改革开放、热点时评、新农村建设、健康起居等,都是老潘从新闻里收集材料加以编排而成,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班里的大部分老年学生虽看不懂文字,但听得懂老潘用方言传达的知识内容,更感受得到洋溢在课堂上的欢乐。

上郑乡坑口村文化礼堂驻堂“文化大使”郑英俊有“黄岩赵本山”之称,他15岁就登台表演,一开口,左邻右舍没一个能在家坐得住的,都不约而同跑来听。吹拉弹唱样样通,嬉笑怒骂皆有情,有郑英俊在的地儿,就是个热闹地儿。在文化礼堂,郑英俊的创作开拓了新空间。最美乡人、婚育新风、安全生产等新人新事都成了他白搭的新主题。

“老倌今年六十几,望(看)到电脑古怪奇,范子(样子)好像电视机,用场实在了勿(不)起。”这段黄岩白搭叫《老农民心想学电脑》,寥寥几句就将一个想学习新鲜事物的老农民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郑英俊表演的《老硬入党》《青山绿水蓝蓝天》轻松有趣,为村民所喜闻乐见,不仅老人爱听,年轻人也是他的“粉丝”。

在久久艺术团,一群离退休老同志或拉胡琴,或吹唢呐,或背唱词,或走台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他们演奏的传统乐曲,选唱的革命歌、民歌和越剧选段,给村民带来许多欢声笑语。“乡村大使真是棒,文化礼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余热的舞台,村民们日子过得充实,心里也更开心了。”团员韩薇薇说。

民间艺人其实只是乡村“文化大使”的一小部分,黄岩文化礼堂的乡村“文化大使”中更有种养户、手工业者、建筑工人、教师、家庭主妇、外来媳妇等,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76岁,最小的才10岁,是通过海选、初赛、决赛和风采展示大会4个步骤,从民间发掘出来的。在“乡村大使俱乐部(协会)”里,分散于各乡镇的人才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集体创作的优势得到了极大发挥。

乡村“文化大使”是活跃在礼堂舞台上的明星,而在幕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在黄岩农村,由热心村干部和村民组成的管理员队伍,有设计、礼仪、文体特长的人员组成的指导员队伍,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各行业的志愿者们,他们是文化礼堂得以兴旺长盛、持续发展的坚实保证。

乡土教材和“蔬菜协会”

搭好舞台、聚集人气,文化礼堂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远近的新老村民。

编写通俗实用的学习教材,普及实用知识和劳动技能,组建入乡随俗的宣教队伍,文化礼堂正成为村民的学习大课堂,让农民“用得上”“学得好”“听得进”。

精心编印的8个专题系列乡土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理论政策、传授实用知识、传播文明理念,深受农民喜爱。发动种养大户和农技土专家进礼堂开展农机讲座,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经验,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黄岩建立全区文化礼堂师资库,配备讲师100余名,为农民“量身定制”传播传授种养技术、法律法规、养生保健等知识,课目有200余个,制作“课目菜单”供各礼堂按需点单,深受群众欢迎。

富山乡李家山村以高山蔬菜为特色主导产业。李家山村文化礼堂成立了高山蔬菜种植协会,吸引村民参加,全村合力打造的“富顶牌”高山蔬菜远近闻名,村民年收入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

文化礼堂里,李家山村的能人榜和蔬菜发展史一一上墙。村民在这里交流蔬菜种植技术,听专家讲解农技知识,阅览通俗实用的系列乡土教材,在切磋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心与心贴得更近了。

“蔬菜协会”犹如一枝报春的山花,引来各种农民文化团队像雨后春笋般地在这块土地上勃起。全区各文化礼堂组建合唱、戏剧、书法、武术、烹饪、垂钓、棋类等各类农民文化社团100余个。成果展示展演大会、千人排舞展示周、腰鼓健身展示周、书画大赛、合唱大赛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传统节假日和重要节庆开展的文明礼仪活动与“文化窗”、“文化墙”全面展示各村的和美乡风,凝聚村民的思想和力量。

文化礼堂不仅建筑美观,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红火,更体现出生活化、本土化的特质,形成风格迥异的文化礼堂特色。这是黄岩区文化礼堂的创建理念。院桥镇繁荣村文化礼堂创建“新老繁荣人”欢乐之家;沙埠镇栅溪村文化礼堂展示历史悠久的青瓷文化;西城街道下埭头村的文化礼堂走文体活动与生态文化相结合路子;高桥街道崇德会馆以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传承人胡从德传承民间评书为特色;宁溪镇老街区文化礼堂以其古朴厚重的老区公所为基地,呈现西部民风古韵……

共建共享、持久惠民,橘乡大地的文化礼堂,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推荐访问:礼堂 共建 精神家园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