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从听、说、读、写入手,打牢小学生语文基础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4:46   浏览次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听、说、读、写的工具,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好务。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那么如何开好头,起好步?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讲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抓牢输入端,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从听传统评书开始,感受语言的魅力。传统评书是口头语言运用的典范,悬念迭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评书片段,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了解历史文化,体会说书人的思想倾向。这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加以适当引导,必将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下安排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或独立)继续听评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听的内容拓展到听广播、看新闻、电影和其他戏曲形式,兼收并蓄。

精读、泛读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精读,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字、词、句的写法,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文章,学会使用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泛读,就是在用好课本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读物。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阅读内容应当从图画为主逐步转向文字为主。课本精读、课下泛读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在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浓厚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严控输出端,加强说、写能力训练

相对于听与读,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难的。课堂训练一般从模仿开始,用一两分钟讲述亲身经历,然后逐步加入自己的见解,必要时也可以先从书面讲话开始,逐步脱稿说清一件事,以此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讨论也是说话训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发表意见时说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个方面,语言尽可能简练。教师先示范,学生按照模式反复练习,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从做笔记、写日记开始,打好写作基本功。学生的写作习惯养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初期应着重在做笔记和写日记上下功夫,采取摘录、批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记录生活,积累语言素材。中后期要注重知识转化,将摘抄的名言警句合理融入日常写作中。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修改。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定期修改,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自我提升。

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赞同张文质先生提出的“慢教育”这个理念。教育不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事情,必须服从厚积而薄发这个基本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终会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林超颖.培养良好写作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语文学刊,2013(12).

编辑 鲁翠红

推荐访问:入手 小学生 语文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