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作文点评

作者:jnscsh   时间:2020-08-26 10:16:44   浏览次数:

  《没有以后》材料作文分析及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这是韩国总统李明博《母亲》一书中的一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请以“没有以后”为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网刊《写作导引》及春山点评:

 首先需要审题。这是材料命题作文,格式无非是材料+提示语+命题要求。材料部分把考生引导到生活中去,要求考生反观自己的现实生活,抓住关键语句“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还有“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引发考生对当下现实的关注、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

 (春山:这是一道旧式材料作文,立意角度非常狭窄,因为“没有”已是判断与限定,我们就不能写“有”。依胡适先生所言“好的论题,最起码的要求是可以正反两面辩论”,则此作文题并非一道好题目了。)

 其次,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大致有二:一可写对已逝的亲人的亏欠、愧疚之情(含对亲朋做下的某些事,或许下的却难以救赎践行的诺言);二可写人生经验方面的,如是否抓住机遇、注重现实等的体会。前者适合用记叙文体,后者宜写成议论文。

 (春山:如果写记叙文,则应写成叙事散文,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为一体,在感性的情感倾述基础上,节制以理性的思考与思想。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庸俗情感的泛滥成灾,写成一纸廉价的眼泪。我们的一些同学,能够把作文写得泪眼婆娑,却总少了那么一点使文章隽永的理性之光,于是堕落为一堆庸脂俗粉。至于写成议论文,我的建议是不要专写那老生常谈的“行孝”,而要把目光放远、胸襟放大一点,关注社会、人生、国家、民族等更宏大的层面。“文以意高者胜”,立意的高度正是作者才情的高度。写“行孝”者流,视野窄小也。也有同学写“行孝”,却是探讨对“留守老人”的关怀,这样便很有大视野与时代性,令人激赞。总之,无论写什么文体,视野都需开阔,思想都需高远,勿做了那哭哭啼啼、局局促促的小儿女。)

 第三,需要关注提示语和命题要求。提示语限制考生的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考生一定要注意,这限制性要求明确告诉你,要写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人。考生必须按所给标题去写,不能另起炉灶,否则就会离题。

 (春山:“考生一定要注意,这限制性要求明确告诉你,要写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人”,这就笑话了。其实题目所说是“我们”,而不是“我”,连这点区别都搞不懂,真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师。唉,中国就是这样了,师已昏昏,其生昭昭?大可写他人,写任何人。朗朗乾坤,文明当世,竟还有“只能写自己、不能写他人”的作文题目,持这种意见的“老师”,真是脑子灌水了。)

 此外,还要警惕在选材和语言方面的一些通病。主要是材料撞车,立意平庸,语言平淡。例如,不少考生在选材时会出现严重的“撞车”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一般来说,大量作文都是记叙文,大都写高中生活枯燥无味,一心埋头学习,没有发现身边亲人的关爱。对象不是母亲就是奶奶,事件不是做点心就是送伞,在立意上也不能翻出新意。而且叙述时胡编乱造,情感虚假,缺乏细节描写,也缺乏哲理性的语言。譬如在写到人总是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时,往往不禁想起一首歌:“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那些还在时间上徘徊的人,那些还停留在过去,想象未来的人,那些白白虚度光阴的人,不要再犹豫,只有把握现在,才是最理想的唯一选择。”这种语言虽通俗,但没有深度。而如果使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就会使语言显得生动而深刻。如有的写道,当最后一片森林、最后一棵树被砍伐时,才知道已经没有以后;有的写道,当我们迷恋网络中,面对考试如同“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才知道没有以后;有的写道,当我们踏上人生路,遇到种种挫折,才知道没有以后,而需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和坚强……。而类似这些哲理性的语言和修辞,都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春山:“材料撞车,立意平庸,语言平淡”,我深有同感。但若以为写些“当最后一片森林、最后一棵树被砍伐时,才知道已经没有以后”、“当我们迷恋网络中,面对考试如同‘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才知道没有以后”、“当我们踏上人生路,遇到种种挫折,才知道没有以后,而需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和坚强”,就是“生动而深刻”,那我就哈哈大笑了。术矣,非道也!雕虫小技,花拳绣腿,吾不为也!)

 【写作案例与点评】

 没有以后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曾经总是天真地以为,现在还早,我可以以后去实现我的梨园梦。

 当初,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的时候就在幻想着我的未来:我站在属于我的舞台上,挥舞着水袖,台下的观众为我而鼓掌。种种原因,我已带着我的梦想进入了小学。

 那深深的乡音对我产生了诱惑的迷恋,那越剧带给我的艺术享受让我感觉这夹着浓浓的潮湿味儿的冬天里,那种与生俱来的向往印在我蠢蠢欲动的心灵之上,优美的旋律与意味着绍兴的气质和气息吸引着我,那时的我,内心的欲望愈发强烈,但由于自己的胆小,不敢放开歌喉,而以年纪小为借口,又把这梨园梦推迟到了我口中的“以后”。

 流光似水,还是那乡音,而我却已不再是坐在小学教室里的那个孩童了。

 到了我敢于表现,敢于推荐自己的年龄了,而我却也没权改变我的宿命,眼前放着两条路,一条通向高中,一条通向艺校……

 即使心里十分痛苦,我想走的那条路,偏偏是我不能选的那条路。但还是安慰自己:没关系,以后上大学还有机会。

 一直到十七岁,这个对于想在舞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却已是偏大了的年龄,才猛地意识到,我的未来已经不再由我创造,我怀里揣着的梦不知不觉地破灭了,因为——我没有又一个“以后”了。

 此生注定与梦想擦肩而过,“以后”只是对自己心灵上的安慰,仅此而已。有些东西,错过了一时,也就错过了一辈子,生活中永远没有以后……。

 心中的梦,还是随着我,只是我没有机会实现了。

 丝竹邀来水乡月,共诉悲欢离合;水袖轻舞杨柳风,醉了天上人间。但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个“以后”,可以让我醉一回?

 我这儿是如痴如狂,一声越剧,一股情愫,不仅仅是越剧的清音,更是人事变迁的顿咽。

 我愿做梨园日出时第一颗晶莹的露珠,在第一时间奉献我唯一的光彩,我做着梨园梦,梦着越乡情……一轮明月高升,一角新蟾隐秀,雾中蓬莱,那是我梦中的仙境,刹那间,拨动心魂……

 点评:

 这篇作文题材新颖,“人无我有”,写的是自己的梨园梦一直无法实现,希望把握机会。文章处处切题,譬如“曾经总是天真地以为,现在还早,我可以以后去实现我的梨园梦。”“我怀里揣着的梦不知不觉地破灭了,因为——我没有又一个‘以后’了。”“有些东西,错过了一时,也就错过了一辈子,生活中永远没有以后……”使得主题突出,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文章很好地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句,领会并体现了深层的含义。加上如诗如月的语言,如“我愿做梨园日出时第一颗晶莹的露珠,在第一时间奉献我唯一的光彩,我做着梨园梦,梦着越乡情……”,这些都是文章的亮点之所在,很好地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春山: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后’只是对自己心灵上的安慰,仅此而已。有些东西,错过了一时,也就错过了一辈子,生活中永远没有以后”,是作者对曾经往事的慨叹。但这也是一篇落入窠臼的作文。作者溺于情而不能自拔,使得通篇仅是怅恨与嗟叹。而“没有以后”,本意不是指真的没有以后,而是指“当下需做的事,不可待到以后去做”。梨园梦已逝,但当下还活着。缅怀往事不纯是为了追忆,更是为了警示现在与将来,逝去的就让它逝去吧,当下却须牢牢握住。而文章最后显然没能超越“情殇”达至“洞明”,所以作者依然“愿做梨园日出时第一颗晶莹的露珠,在第一时间奉献我唯一的光彩”,依然“做着梨园梦,梦着越乡情”,依然梦醉不醒。这,恰恰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抒情泛滥、理性匮乏的典型表现。这篇作文要翻出新意,必是要擦干眼泪,直面现实,把当下活出精彩的——再“梦”下去,翠花姑娘端上的酸菜都馊了!)

 没有以后

 以后,这是个看似美好、充满希望其实只是充满着幻想而又虚无空洞的词语。谈以后要怎么样,大多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为自己的不全心投入寻找借口。一切都是瞬息,若只谈以后,我们只会抓不住现在,而之前的以后也全都化作泡影。其实,世上没有以后,我们要做的只有现在就做买要做到明智果敢,全力以赴。

 暴风雨来临,我们一般都会想把之前决定要做的云云推到以后。但,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境,而是学会在暴风雨中跳出最美的舞蹈。切记,没有以后,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即使是暴风雨也不能阻挡我们舞动的步伐,正如未赚到钱、未挣到工资、未成为富豪不能阻挡我们表达对母亲的爱一样。

 “我感到特别欣慰,我的脑子很少用到无意义的地方。”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环保理念。她在美国学习相关知识后立即回国投入环保事业中,不仅自己长期保持着低欲望、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倡导更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绿色、环保。汶川地震后,她立即带着筹集的380万爱心捐款到大坪村进行灾后复建。倘若她只想着以后再做这些事,她将不会获得“苏菲环境大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以及《时代周刊》的“环保英雄”等荣誉,更不会有“乐和家园”的和谐与环保事业的进步。没有以后,让廖晓义全力以赴,从现在、点滴小事做起,让环保理念影响到更多的人,让她的人生生辉!

 年仅27岁的张尚武,曾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体操冠军,还是一名窃贼,因十次盗窃而锒铛入狱,现在,他是一名乞丐。他在大运会中夺得两金,风头直追郭晶晶,但在后来的训练中损伤了脚跟腱,从此人生有了转折。他开始失意低迷,整天幻想着以后怎样怎样。其实,不能奉献体育事业,他的人生仍有许多选择,许多机遇,只要他现在开始行动。但年轻的张尚武只想以后,不付出行动,终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正如李明博《母亲》中未能做到小时候的“以后”而以遗憾收场一样。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有时我会想着高考摇摇无期,今天不想学习了以后可以补回来。殊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当无数个“以后”堆砌在一起时,我们往往因束手无策而彻底放弃。因此,铭记没有以后,现在就做,全力以赴,我们终会看到成功的彼岸草风水美,风细柳斜。

 (春山:我不知道上传此文档者是要将这篇作文当做优秀范文还是病文。我则把它看作一篇缺点明显的二等中下作文。就结构而言,此文较为粗糙,开头不像开头,结尾不像结尾,不是那种精细分明的文章结构。就论证而言,不过是“一个观点+两个例子”而已,典型的静态作文,思维停滞、笨重,按孙绍振、叶黎明之说,这是“说明”而非“证明”,算不得“论证”。)

 没有以后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错过了星星,请不要再错过太阳”,当时,我的心里受到了很大触动,心里一直在重复着“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珍惜现在……”

 人总是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句话不知道听了多少遍,自己说过,他们说过,她们说过,好像人人都耳熟能详。人总是在失去后对失去的东西怀念,想象它仍在自己身边,从未离去,可是它不知何时已经变得斑驳,在对失去的无限怀恋中,深深地陷入,无法自拔。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不在了,不要再多想、怀念,这样说,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无情,多情善感只会让自己痛苦,反正有记忆,失去的,我们只能让它在记忆中存档。我相信,只要好好地珍惜现在,把握现在,你会获得更加快乐。

 人生处处有失败,有落寞,总想着自己的天空变得风和日丽,不再下雨,打湿自己的心,可是却一直语中徘徊、回荡,回想着自己的错,责怪自己,藐视自己。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失败人人都有,就让失败作为一根鞭子,变成一种鼓励、鞭策,把失败淡忘,自己又从一个新起点奋力直追,努力地向终点冲去,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你会更轻松。

 在鲜花簇拥、掌声中,一路走向领奖台,你可能很是自豪,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的感觉的确不错,接受别人的祝贺、赞美、鼓励的感觉确实是良好,可是有没有想过“骄兵必败”,是呀,我知道你不会,可是有没有听说过“潜意识”?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无论是成功、失败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失败化作一种力量,而成功就让它随风而去,过去的种种已经过去,“繁华似锦终将落”,如果有必要,我想有人会帮你记得胜利的瞬间。

 不禁想起一首歌:“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就让往事随风而去,对自己、我们、大家而言,现在更加重要,即使错过了星星,明天太阳依旧升起!

 (春山:这是一篇典型的跑题作文啊!不是写“没有以后”,而是写“往事如风”,整个地写反了。)

 春山作文指导及弟子范文(含点评)

 凡议论文写作,必明合、暗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基本构成。这不是作文套路与模板,而是议论思维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不妨大巧若拙,就“笨笨”地循此而写,虽难称妙文,亦必有模有样,合乎规矩。

 但同学们写作文,往往忽略“是什么”,而径直写“是什么”、“为什么”。这是错误的!“是什么”且搞不清,何来“为什么”、“怎么办”?如医生之治感冒,不问其属何类感冒、如何引发之感冒,就冒失失地开出一剂感冒药来。这样,固然很难把人治死,但终究乃庸医,误人则是肯定的。议论文之首要,便是判定 “是什么”。如治感冒,首先要明断是普通感冒,还是病毒性 咽炎、 喉炎、 疱疹性咽峡炎等,是由哪种病毒引发的感冒。所以,我们写“没有以后”,必得首先阐明“以后”之概念,“没有以后”之内涵。如此,方可作进一步的深化论证。无此,则乃无根之萍、无本之源,必无力撑持,无以立足,不堪辩驳。

 议论文之要,还在思路。思路者,文(纹)路也。文(纹)路者,文(纹)理也。纹理以变化、清晰为美,文路亦然。故而我们提倡“一旨在三”,追求思路之层次变化与连贯清晰,而不是写那种“一个观点+几个例子”的呆板文章。这次,大部分同学们在论证思路的铺设上做得较好。

 思路有了,可论据却少了。凡议论文佳作,多有丰富精当之论据。高考将临,同学们须在这方面多加积累啊。

 没有以后

 (文3 梁彩玲 议论文 942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能料及的,若要等到“有钱、有工作”才感恩父母,未免也迟了点,便最终落下“欲养亲不待”的遗憾。若我们常常认为“没有以后”,便不会有悲剧的发生。

  灵动的人,便会认为“事事没有以后”,必须活在当下。张晓风曾在《我们还年轻》一文中说:“青春太美好,让我们觉得浪掷不起。”的确如此,正值年轻的我们就应该认清当下自己的任务,定准自己奋斗的目标,脚踏实地做好每天的事,这样才是充实的青春。反之把事情推到以后,推到遥遥无期的某一天,等待我们的只是年迈与悔恨。因为人生是没有以后的,我们都须要活在当下。

  依赖于“以后”,那是对生活的敷衍。世界上总是有两种人,一种是真诚对待生活,另一种便是戏谑生活。前者心存的便是生活没有以后,后者便是认为生活总有许多以后。其实,后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便存在着对生活的消极与敷衍。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人,他们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满足于金钱与物欲的泛滥,不求上进。但无可否认,他们内心依然也有斗志,只是错误认为这些充满积极因素的事,可以推迟到以后,于是便蹉跎岁月,枉费生活。由此可见, “以后”思想则为导致人们对生活判断产生错误意识,致使他们敷衍生活。

  没有“以后”思想的人,才能活能更精彩与洒脱。没有以后的思想,人们便会潜意识认为每天都是极其宝贵的,容不得浪费半点。这些人往往会奋发地抓紧时间,拼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活得踏实。美国股神巴菲特总在与时间赛跑,把每天的事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种信念便推动着他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学着去生活。巴菲特因此也活出了超常人的精彩与洒脱,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趣味,这便得益于他有“没有以后”的思想与意识。

  何止个人,民族更应当有“没有以后”的积极思想。活在今天的民族,才是进步的民族。“中国梦”的实现虽仍然是个梦,但中华民族的总体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为共创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是民族进步的一大表现,也是“中国梦”即将变为现实的推动力。若把“中国梦”留给后代,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压在年轻一辈的身上,这样,“中国梦”就仅仅是一个梦。

 无论何事,从现在起步的都不算晚,对待事情要有紧迫感,而不是抱着散漫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没有以后的意识才能促使人进步,从而推动民族复兴。

 (春山点评:梁彩玲同学有一手工整、美观的好书写,这是语文考试拿高分的基础。就这篇考场作文而言,我比较欣赏她的书写与写作思路。一层一层地有序剖析与铺展,有条不紊,很清晰很流利。遗憾的是,有一些字句稍微繁琐,欠缺简练。而且,“以后”、“没有以后”是什么,文中未能阐释与判定,故而第二段给人仓促之感,也削弱了文章的厚重感。)

 没有以后

 (文4 冯晓丽 议论文 872字)

  《母亲》一书中,作者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总能想到以后,幻想以后能为母请做美好的事,但每次都以“以后”结束。殊不知,其实没有“以后”。

 没有以后不是没有未来,而是不要抱有将事情推托到以后再做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习惯把事情推到以后再做。殊不知,在推托中,这些东西已丧失了原有的价值。不要那以后当借口,珍惜现在,珍惜你爱的人,做你该做的事,从当下开始才是真。

 生活是充满美好的,当彼时生活不能如愿时,人们就容易产生幻想,幻想自己美好的未来,于是就有了无限对以后的目标。但生活是现实的,社会竞争激烈,你若不努力,珍惜现在的时间,把握当下,你的目标永远也无法实现。而心中幻想的“以后”,美好的幻想也就破灭,而你只能想入无穷的以后当中。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只把现在的事情推托到以后,就只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的悲伤,也是最有自责的后悔。

 其实没有以后,究其根底是人们习惯在生活当中抱有将事情推托到以后的心态。而有这种心态,到老来时,也只能徒生“当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悔意。而老舍在写《我的母亲》一文中,也深深表露出她后当初没有好好孝敬母亲。他回忆说他平时很少回家看望过年迈的母亲,只想着忙过一阵吧,反正以后还有时间。然而,他母亲已去世一年后,他才得知这个消息,只能为没有好好孝敬母亲而后悔莫及,心生愧疚。

 因此,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不要让以后遮住你眺望的眼光,珍惜现在,从当下开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把“绝不拖延”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行为准则,创意人约翰丹尼斯把“绝不拖延”四字提在办公室,以提醒自己把握当下。美国西点军校校训“今日事,今日毕”告诉学生,做事绝不拖延,不要让以后阻碍你的脚步,现在就付诸行动。成功不是等待,绝不拖延,才能走向成功。有能力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对未来的希冀搁在心里,不牵挂,不遗憾,当然也就没有“以后”。

 与其处心积虑地画想以后,不如心平静气地活在当下。踏实地过好每一天,不糟蹋那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让现在更好,让以后也没有遗憾。牢记没有以后,人生才能更美好。

 (春山点评:基本上,这是一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构的议论文,先写“没有以后”是什么,接着写产生“以后”心理的表面原因——生活不如愿时产生的幻想,然后写产生“以后”心理的深层原因——“拖延”心态,最后提出“珍惜现在,从当下开始”。论据较充分且恰当。不过在第二段阐释“是什么”时就突出了“推脱”,使后面的深层原因分析失去了新鲜与张力,这可能不是一个好设置。)

 没有以后

 (文3 董逸飞 议论文 897字)

 小时候的李明博总想以后再为母亲做事,长大后终于明白,其实没有以后。是的,时不待我,没有以后。

 “以后”即将来,未知的明天,生命未经历的下一秒。某西哲曾言:”我们总爱缅怀过去,期待未来,却唯独忘了最应珍惜的今天。”西哲所言即”以后”仅能用来期待、幻想,除此,毫无作用。就如李明博小时候总想以后再为母亲做事,不知不觉地就忽略了每一个可利用地当下。倘使李明博能时刻心想为母亲做事,立即行动,那么他就不会错误地期待以后,也不会在长大后在悔不当初,得出痛训:“没有以后!”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时光易逝,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中。屈原曾言:”亦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即倘若我们不能珍惜把握好每一时刻,恐怕年岁易逝,时不等人。司马迁忍受宫刑仍手不释卷,终于撰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鲁迅珍惜生命,勤于笔耕,写出<阿Q正传>等名作,唤醒民智;真正做到了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因为他们同为伟人,李明博能懂”没有以后”,他们深谙此理。

 亲人会老,行孝当及时。古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即树想平静但风却不止停,孩子想赡养,尽孝,但双亲却不在了。季老曾在《我的母亲》里提到此古谚以表未能尽孝的悲痛,而我们也应知没有以后。《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句话“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亲人是我们的情系之根,使我们爱的源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空悲切。记住李明博的话“没有以后”吧!他爱她的母亲,终于用时间证明——亲人会老行孝要及时,不要老来方悔,“子欲养而亲不待”!

 没有以后,为此我们要敢想敢做。李宇春曾高歌:“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我们也应如此,对一切合情合理的事,不要像乌龟一样缩头缩脚。要爱亲人就多帮家人干家务;要表达谢意,就立即去行动。你不说,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错了,也要立即敢于承认,不要为了所谓的高傲而不肯低头。李明博不也说了吗:没有以后!所想所思,赶快付诸行动,如此才能无悔人生,乐活当下!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为名为利,反而忽视了要珍爱生命,结果病魔缠身;更忽视了要传递温情,结果塑造了冰心冷脸!悲哉哀兮!

 请记住李明博所言:“没有以后!”千金难买寸光阴。

 (春山点评:这是一篇优缺点分明的考场作文。思路较清晰、论据较丰富是它的优点。但在语言表达上,欠简洁,一些地方累赘纠结,也有突兀之句。在层次铺设上,“时光易逝,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中”与“亲人会老,行孝当及时”是重复论证,应该将其中一层用于探究产生“以后”心理之根源,如此能深刻些。倒数第二段的“纵观当今社会”,属于联系现实部分,太简单、匆忙,有囫囵吞枣之病。)

 没有以后

 (文3 宁浩然 议论文 746字)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能力,实现目标需要待到以后。殊不知,自己等来的“以后”却是痛苦与懊恼的代名词。所以,莫待以后,因为根本没有以后。

 “以后”一词代表了了一种憧憬,更代表了一种等待。比如,有人说他以后会住大房子,于是他就开始等待这个“以后”的到来。这给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憧憬,自然而然地,人们就会开始等待。圣西门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提出,以后天上会有六个月亮,海水都会变成柠檬水。这无疑给了人们一个美好的“以后”,给了他们一个等待的理由。

 然而,我们却为这种等待的“以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等待会使人丧失斗志,而“以后”又容易使人沉湎于幻想中不思进取,从而日复一日地腐蚀我们的意志,待我们某一天灾幻想中惊醒时,才发现我们早已在等待“以后”中迷失了自我,大好前途尽毁。正如所罗门所说:“等待是摧毁我们生活的魔鬼。”《等待戈多》中的两位男主角也是在等待中消磨度日,最后发出“只有等待,我们才有存在的意义”这样耐人寻味的声音。所以莫待以后,等待以后换来的只有懊悔。

 所以与其等待以后,不如把握现在。以后的美好生活都是要通过现在的努力去实现的。以后的憧憬对我们的作用应是激励而非苦苦等待。只有把握了现在,才得以谈以后。没有现在,便没有以后。于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们便提出了追求现世幸福的主张。与其在教条下苦苦等待,乞求那虚无缥缈的来世幸福,不如把握现在,努力追求实实在在地现世的幸福。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们对幸福的诠释。我们生活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为何还要醉于不可捉摸的以后呢?所以,没有以后!我们必须把握现在!

 把握现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不需要幻想,而是需要我们把握现在并加以努力。要实现理想,必须现在就行动;要报答父母,必须现在回报。美好的生活是要通过奋斗去创造的。把握现在,才能把握人生的风向标。

 莫待以后,没有以后,把握现在!

 (春山点评:这只是一篇746字的短文,可是,我甚喜欢。这篇文章思路极清晰,论据极新颖、恰当、丰富,语言更是精警简练、富含哲理。所以,虽是短文,却属厚重之作。)

 

 没有以后

 (李炯辉 议论文 877字)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说长大以后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长大了又说结婚以后;结婚了又说赚钱以后;赚钱了又说生儿以后;等他们都做完这些事后,就只能跪在父母坟前流泪了。所以我想说,对于父母,没有那么多的以后。

  人们在小时候想着要在长大以后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是对的。中国的古人曾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那么多种好的行为中,孝道是最重要的。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从他们把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一直到他们去世的那一刻,他们都在为我们无私地付出,对我们可谓是恩重如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想法很好,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做到及时行孝。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树木不想摇动了,想停下来了,但是风却不停地刮,让树停不下来;子女想要好好的孝敬父母了,奈何父母已经西去,而子女们只能痛哭于坟头前。很多人都说以后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但是以后又以后,以后再以后,每次都是以自己有事要做为由说自己没有时间孝敬父母,想着等做完这件事后就一定去孝敬父母,但是事情是做不完的,会一件件接踵而来,等他们意识到再不孝敬父母就晚了的时候,父母已然日薄西山。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对父母的关心却越来越少。人们在生活中都是在想,为了要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要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殊不知当他们的钱越来越多的时候,父母的头发越来越白,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背越来越驼,走路越来越蹒跚,等他们不经意回头一看,父母已经老了这么多了,以至于自己没有多少时间行孝了。

  所以,对于孝敬父母,不要经常说以后,应该平时多关心父母。也不一定要买多么贵重的东西给他们才算孝敬,只需要多点和他们说说话,问问他们的身体情况或者说说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哪怕只是很小的事,父母也会很开心。如果经常想着以后再孝敬父母吧,现在没空,那就可能没有以后了,因为对于父母来说,没有多少个以后。

  我们应当在父母出现“没有以后”之前,尽可能的去孝敬他们,不要等到“没有以后”了,才后悔不已。

  (春山点评:炯辉同学此文立意一般,论据较少,但胜在说理扑实、流畅。这篇文章没有给我们惊艳之感,但读得很舒服、信服。考场议论文作文能做到这样,值得表扬。)

 没有以后

 (文4 李康清 议论文 946字)

 古语有云:“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要等到明天,那你将会一事无成。是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现在,现在能做的事情千万不要等到以后,因为以后的事情是很难下定论的,也可能有一些事情,它没有以后。

 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母亲》中写:“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季羡林先生也有过。他们总以为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再好好孝敬母亲,可谁知道,没有以后了。夕阳无限好,行孝要趁早。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等到以后,那只能空留遗憾。

 是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现在,要珍惜身边的人和物。但是,在这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物呢?我们的情感都被这快节奏的社会稀释着,现在的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变得可有可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只顾着埋头玩手机,玩微博、微信,其余的东西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更有甚者,在家庭聚会中,儿孙都忙着玩手机,致使老人摔盘离席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网络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我想问:“难道等到我们的感情失去时,我们才会醒悟,才会想办法弥补?”君须知,时间不等人。所以不要等到以后才懂得珍惜。

 以后有以后要办的事情,现在有现在要奋斗的目标。岳飞曾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以,在岳飞的人生中,他力求把握现在的事情,为他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用他的一生去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他不等以后,成就了一位名将。大文豪鲁迅也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把握时间去奋斗,从不等以后。所以,他们的人生是用现在造就的,用以后享受的。

 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引人深思。是的,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把握好现在了吗?我们是否在等以后才去奋斗? 时光不等人,即使有苏东坡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也不能将流去的时光拾回。所以,没有以后,只有现在,把握好现在,以后才不会后悔。

 李鸿章曾说:“一代人行一代人之事。”我们既然有我们的任务,那么就不要等待,用现在奋斗,成就我们辉煌的人生,实现我们这代人的梦,何必等以后!

  (春山点评:这篇文章论据非常丰富,所论也非常切题,是一篇优秀考场作文。但细读之,则会觉得它是思路并非清晰层进,有重复论证、原地打转之象,且“是什么”未能阐释,“根源”也未能剖析。故而此文当得上“论据丰富”,却当不上“论证深刻”。“ 以后有以后要办的事情,现在有现在要奋斗的目标”一段,是典型的“观点+例子”式写法,这是不应该的。)

  “公交让座”材料作文及范文二篇

  作文材料:

  公共汽车上又挤上了一个手抱小孩的年轻妇女,售票员对一个靠窗口正专注向外看的小伙子说:“请站一下,给这位妇女坐!”小伙子歉意地点点头说:“没注意,不知道。”说着,连忙站了起来。这妇女坐下后,轻蔑地冷笑道:“哼,不知道,装死!”隔了一会儿又对一个同伴说:“臭美的,还要当活雷锋。”小伙子突然说:“大嫂,我的东西丢在座位里边了,请让我拿一下!”这妇女信以为真,刚刚占了起来,这小伙子一屁股坐下去再也不动了。

 用文明对待文明

 (文4 梁紫颖 议论文 958字)

 公交车上小伙子为妇女让座,却遭到妇女的冷嘲热讽,这不仅是对小伙子人格的污辱,更是对文明的伤害。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都以礼仪之邦自傲,每个现代中国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传统礼仪的影响。让座,是中华礼仪的一种普遍的形式。小伙子为妇女让座,无疑是文明的体现,是值得尊重的。但妇女的误解及嘲讽却伤害了文明,甚至影响了文明的延续。

 用文明对待文明,是对文明最大的尊重。文明有很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个关心的眼神,可以是一次让座,也可以是一双援手……文明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它恨普遍,但同样珍贵。陈光标从事慈善,无论他的形式是什么,本意是什么,他的确为很多人提供了帮助,也让更多人加入善意。他的所为同样是文明,即便他表现文明的形式引发争议,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文明的本质。对此,我们所能做的,是放下对他的成见,给予尊重,用文明对待文明。

 面对不文明时,同样要用文明来对待文明。石坪梅在《葡萄架上的回忆》中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谁肯将一腔热血献予别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明却被甩在了经济后面。不文明的行为同样充斥了现代生活,但在面对不文明时,我们应该本着用文明去对待文明的态度。而小伙子在面对妇女的不文明行为时,却选择了通过不文明的方式来夺回座位。陈道明一语道破,文明的根源是善意和宽容。在面对不文明时,我们应该坚持文明的根源,用文明对待不文明,而不是用不文明来対抗不文明。

 用文明唤醒文明,让文明感化不文明。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只能是一棵树唤醒林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文明唤醒文明,用文明感化不文明,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只有当文明的人在面对文明时坚持文明,才能为不文明提供模范作用,将文明延续下去,让一个人的正能量不断地扩散。

 要用文明保护文明,用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给予文明保障。西欧将见死不救判罪入法;欧美被救者要为救人者施救所造成的伤害负责;日本拾金不昧者可得酬金……这些规定无不是在用道德与法律来保障文明,值得中国的借鉴和学习,并作出相关的法律行动,否则,中国永远只会停止在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尴尬局面。

 用文明对待文明,用文明对待不文明,是文明的根本表现。只有这样,文明才能延续,中国梦才能实现。

 《用文明对待文明》提纲:

  1、 概括材料,点明观点。

  2、 肯定小伙子的文明行为。

  3、 以文明对待文明,是对文明最大的尊重。

  4、 用文明对待不文明,是文明和坚持文明的表现。

  5 、用文明唤醒文明。

  6 、用文明保护文明,需要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入手。

  7 、结尾。

 (春山点评:这道作文材料,我并不要求大家写成大作文。但梁紫颖和张冰易同学很积极地写了,而且写得很好,可以作为范文。紫颖同学此文,站在“用文明对待文明”的高度去论“公交让座”事件,既紧扣材料,又超脱材料,写得逻辑严密、大气高拔,正是我们一些只会局促于就事论事的同学要好好学习的。)

 以文明呵护文明

 (文4 张冰易 议论文 1078字)

 “公交车让座”事件,令我们遗憾和反思。我想,当文明遇到非文明,我们应当勉力追求文明,坚持以文明唤醒非文明,以文明呵护文明。

 为弱者让座是应该的,也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既是传统道德的准绳,更是当今社会的呼唤。主动让座给比自己更需要的人是对传统道德礼仪的维护,也是主动传递爱心,彰显文明魅力的良好模范。在当今连扶起跌倒老人都要上报道献花欢欣鼓舞的时代,主动让座中传递的礼仪美德是值得嘉赏的。年轻人应当为弱者让座,这体现的不仅是简单的一份友好示意,而且是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

 以文明回报文明,是文明常识。接受了别人善意的关怀或友好的帮助,虽不必“涌泉相报”,但必须铭记在心。正如陈光标这样颇具争议的人物,且不谈他处事的方式,就看在他为慈善事业不留余力、号召富人帮助穷人、对穷人无私捐赠与关怀上,我们就该心怀感激,细心呵护与尊重这份美好,用文明去对待,用文明去呵护。可是,材料中的妇女面对小伙子的文明与善意,竟以野蛮去嘲讽,这是对文明的极大伤害。倘若我们的社会习惯用冷漠对待善意,用不屑回应善意,让野蛮践踏文明,那么这是个冷暴力的社会,是落后狭隘的民族。

 当文明遭遇非文明,我们应该坚守文明。陈道明说:“文明的根本是善意与宽容。”对待非文明,我们应该坚守文明的善意和宽容,而不是非文明的野蛮。爱默生也说过:“文明礼仪意味着轻微的牺牲。”这轻微的牺牲,便是对非文明“以怨报德”的善意和宽容吧。曼德拉在狱中度过了二十多年的非人生活,当人们都以为当上总统的他会对此报复打击时,他却拥抱了监狱的军官,一笑泯恩仇。他是伟人,他清楚知道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文明的善意和宽容去唤醒非文明,才能最终达至文明。小伙子面对妇女的野蛮言行,未能坚守文明高地,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啊!

 可是,用文明呵护文明,也需要制度的保障。以西方现代文明国家的经验,文明素质的养成,必须经历制度规范化阶段。制度也是一种文明,一种强制性文明。由制度去强制、保障公民遵守文明言行,才能渐渐形成文明言行的社会风气。当代中国,在文明言行制度化方面,有许多不足。我们应该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不仅把文明言行置于道德范畴,更将其置于法律框架内,制定、完善相关文明言行法律、法规。这样,小伙子做出文明之举时,他会受到制度的褒护;在妇女以野蛮践踏文明时,她会受到制度飞责罚。如此,小伙子便无需由文明坠回非文明了。

 文明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我们文明意识的自律。西谚有云:“文明与野蛮,仅一步之遥。”唯有坚守文明高地,用文明呵护文明,我们才能远离野蛮,共建文明社会。

  (春山点评:冰易同学此文,三易其稿,可见其冰心之未易。它给我们的启发,不仅在于作文技巧,更在于冰易同学孜孜以求、不弃不馁之精神。赞赏!)

 “小学语文课本删除古诗”材料作文题目及学生范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支持者肯定其减负意义,质疑者则担忧:拿古诗“开刀”,是否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几乎每一次语文教材的变革都会引发社会热议,有人建议,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应给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多话语权。比如,可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本,应该呵护孩子学习上的快乐。

 要求: = 1 \* GB3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 2 \* GB3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

 = 3 \* GB3 ③不少于800字。

 = 4 \* GB3 ④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支持减负,反对向古诗开刀

 (文3 刘显兰 议论文 933字)

 近日,“小学课本删除古诗”事件备受关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究其根本,是国人想适应现代发展,但不希望迷失,失去自己的根。故我认为, 我们应支持减负,但反对向古诗开刀。

 减负是指减少不必要的负担。就目前而言,堆积如山的练习作业、层出不穷的各类辅导班才是学生真正的不必要的负担,而不是古诗。作家冯骥才也曾痛批目前的小学教育,认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公众舆论发挥了作用,社会和政府开始有了减负的意识。但可悲的是,有关部门竟以删除古诗的方式妄图实现减负的目的。先贤早就告诫我们要“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关部门未能对症下药,恐怕非但减不了负,更且会引发严重后患啊。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失去传统文化的国家恰如无根的浮萍,而古诗正是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拿古诗开刀就是在摧毁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又要向何而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言:“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难道要等到美国打到自家门口,我们才醒悟吗?为此,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下去。有了正确的方向,也要有正确的做法,拿古诗开刀明显违背了正确的方向,更遑论正确的做法。小学生,简单地说,就是一张白纸,删除古诗文,这张白纸就不会有古诗的痕迹。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但环境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在一个没有古诗的环境,很难唤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也不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其实,相对于减少物质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删除古诗本不应该,但非要在古诗方面“做文章”,还不如积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和愉悦。这不比删除古诗更有价值吗?如此轻率地拿古诗开刀,会使学生误以为古诗无足轻重;待他们日后学习古诗时,很可能会产生轻视、厌恶心理。对古诗美的感受是如此空乏,那么他的精神田野也必是贫瘠荒芜的。若真的如此,所谓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简直是痴心妄想,中国迟早变成无根的浮萍。

 真正的减负,是避免“书包比学生重”闹剧的重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精神的陶冶和愉悦。删除古诗,是驱使小学生远离中华文化的土壤,使学生从此失去对古诗美的感受。真是悲哀!

 支持减负,反对向古诗开刀,我们的追求!

  (春山点评:这篇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因为,它不单界定了什么是减负,还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减负。这,应该是此文胜于平常的重要之处。)

 删除古诗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4 龙欣艳 议论文 963字)

 某市小学的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引起了社会热议。支持者认为这有减负的作用,但也有质疑者认为这不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删除古诗不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非理性的做法。

 删除古诗不但没有减负的作用,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减负”是减掉不必要的负担、不合理的部分,而古诗并非不必要与多余,它不应成为为“减负”而删除的对象。大诗人里尔克的《柏列格的随笔》中,有一句经典:“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一腔情绪,还有生活的经验、前人生活的智慧。这是一种令人受益的文化,一种需要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是不能删除,应将它们传承发扬光大。

 古诗是中国思想智慧的结晶,简短精辟,这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古诗中可以体现国学的精粹,由浅入深,字字珠玑,这不仅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形象理解。他们可将这种能力融会贯通在学习或生活的各方面,带来的可是一种强大的变通能力。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载体的传承,而古诗正是最有力的载体,所以古诗删不得啊。

 再者,文化的传承不是有了载体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我们常言:“中华文化五千年之悠久。”若想更好地吸收中华文化,还需要我们长年累月的积累。而这时正在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失去了接触古诗的一次难得的机会,那小学生从小鉴赏古诗的根基怎可扎根。一个坏的学习环境不一定改变人,但一个好的读书氛围绝对可以改变人。可删除了古诗,我们是损失掉了一次探索文化意义的思想启发。

 可是现在不是有了载体和氛围就有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了,更需要教学编书者深入考虑小学生的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选取课文的内容应在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才是处理古诗问题的根本措施,而不是一味地删除这些古诗。同时在选取时还应更充分地考虑时代发展的方向,可将某些思想过于落后的古诗删除。这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选取,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唯有这样小学生才可以在他们理解之上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这些文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删除古诗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理性对待古诗。别林斯基曾言:“诗人的伟大在于其幸福痛苦深深根植其时代和社会。”古诗的价值不应被轻视,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须永远传承的。

 (春山点评:我注意到欣艳同学此文的一些字句方面的不足,但瑕不掩瑜,此文的层次推进式的写法、放眼当下教育的视野,却很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访问:材料分析 例文 作文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