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计划

海疆忠诚卫士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8 10:03:33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新型战舰相继投入部队服役,如“江卫”型、054型导弹护卫舰、“哈尔滨”号和“青岛”号导弹驱逐舰、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为之振奋的“江南四舰”——168、169、170、171号导弹驱逐舰。在这些崭新军舰开始服役、保卫我国海疆的时候,一些老旧战舰也陆续退役,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介绍的65型火炮护卫舰就是其中之一。

研制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面对当时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和海防压力,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海军建设。为了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海上作战力量,同时学习其他国家先进造舰技术,我国于1955年按照苏联提供的技术和图纸仿制了“里加”级护卫舰。首舰于1955年9月下水,1957年1月试航,1958年正式服役。该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1389吨,最高航速28节。2台汽轮机20000马力。舰载武备包括:3座100毫米单管舰炮(前二后一)、2座37毫米双管舰炮、2具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器、2座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和4座432毫米6管深水炸弹发射装置。该舰在当时来说是一型相当有战斗力的作战舰艇,而且是我国海军大中型舰艇制造的起点。

可是,由于我国海岸线非常漫长,主力舰只靠仅有的4艘“里加”级护卫舰和北海舰队的4艘“鞍山”级驱逐舰支撑显然非常单薄。特别是南海舰队,要控制广阔的南海海域——在这里有相当多和他国有争议的渔场和岛屿需要保卫,斗争形势非常复杂,也非常激烈。而整个南海舰队除了一些小型炮艇和鱼雷艇,最大的军舰竟然还是日本战败投降时作为赔偿舰的“南宁”号。这艘“护卫舰”本来是日本的一艘海防舰,舰龄老、设备旧、火力弱,已经无法胜任。因此,当时我国海军急需建造一种火力较强、设备较新、有较好续航能力的中型作战舰艇来承担护渔、巡逻、警戒等任务。为此,海军决策机构设想利用自己现有造船技术来建造这样一批军舰。

本来这个计划并没有什么错,也非常实际。但是在当时正赶上“大跃进”运动,在各行各业“抢进度、放卫星”的气氛影响下,海军提出:排水量控制在800吨以内,航速要达到45节,最少也要40节,燃气轮机作动力,装2门100毫米炮、3门57毫米炮、4座8联装反潜火箭发射器。这个指标在今天看来也属于“高性能船舶”,颇有“濒海战斗舰”的味道,大大超出生产制造能力。特别是当时我国船用燃气轮机技术尚未过关,要使用其作为动力根本不可能。这样一个指标过高的项目很快就匆匆下马,但是给后面的设计定下了一个前提——按照现有生产制造能力,满足现实急需。

建造情况

1962年,设计部门终于定下了初步设计方案:新舰装备3门100毫米单管舰炮和反潜武器,主机使用两台国产9缸43/67柴油机。虽然柴油机作为军用舰艇主机有速度慢的缺点,但是在当时由于我国的工业实力有限,使用柴油机也是不得已的稳妥办法。首舰计划在1965年以前下水,故该型军舰被正式定名为65型火炮护卫舰。9月,海军批准了《65型舰战术技术任务书》,并于1964年初下发了产品生产指示。由于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条件较好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军舰无法到南海舰队服役,故决定先由上海方面制造第1艘,在东海舰队服役,然后向广州黄埔造船厂提供技术支援,完成余下几艘,并向南海舰队交付。广州造船厂只承担舰体结构制造和总装任务,上海则提供所有能够用火车运输的成套部件,并提供人员培训和工艺装备、文件。这样也就带动了广州造船工业的发展,使此前只建造过木质鱼雷快艇、55甲炮艇的黄埔造船厂能够建造中型水面舰艇,为以后进一步建造驱逐舰打下基础。

1964年8月,上海方面的首舰(舷号529)开工。该舰船体结构首次采用中国自己研制的901钢,在施工中技术人员解决了底部分肋板与纵桁相交的十字接缝处冷裂缝问题,初步掌握了新钢种的性能和规律;采用了新的工艺措施,即改进结构、释放焊接内应力,取得成功。65型护卫舰为薄板纵骨架结构,焊接变形很大。由于在施工中全面采用分段反变形、总段反变形、大合拢反变形等措施,使船体线形光顺性和主要尺度公差达到高标准要求,船体总长度误差仅为±1.5毫米。该舰于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服役。与此同时,广州方面改建了船台滑道,新建了建造中型舰艇所需的车间和基础设施,并派人到上海参与学习建造过程。上海方面则在首舰建造中制定标准,并制定全套技术资料供与广州,使广州方面具备了基本技术基础。

1965年8月,广州建造的1号舰(舷号504)开工,1966年6月下水,1966年12月服役。广州建造的4号舰(舷号503)则于1966年5月开工,因受到“文革”影响,至1969年6月才进入现役。5艘舰的建造历时4年11个月,若从1962年2月开始设计时算起,共用了7年5个月时间。这5艘舰分别是501“下关”舰、502“南充”舰、503“开源”舰、504“东川”舰和529“海口”舰,均隶属于南海舰队。其中,529舰先在东海舰队服役,1981年编人了南海舰队。随着我国新型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投入使用,只装备了火炮和反潜武器的65型护卫舰渐渐显得落后,再加上舰体寿命的原因,所有的5艘65型护卫舰已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退役。其中“南充”号(502)在退役后被送到青岛海军博览馆作为展品供游客参观。

65型护卫舰是新中国第一型完全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建造不但满足了当时海军的迫切需

要,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为今后设计制造更先进的水面舰艇提供了经验。

主体设计

65型护卫舰采用长首楼线型,正常排水量1200吨,满载排水量1250吨,长×宽×型深为90×10.2×6.8米,标准排水量时吃水2.92米,相邻两舱对称进水不沉,主机为2台3300马力的9EDZ43/67柴油机,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0.5节,续航力2700海里/16节,自持力10昼夜。舰载武器包括:100毫米舰炮3座、61型37毫米炮4座、1200型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64式深水炸弹发射炮4座、双联14.5毫米机枪2座、深水炸弹投掷架2座,舷侧布置有布雷导轨。电子设备有导航雷达,敌我识别雷达和通信设备等,全舰乘员148人,其中军官12人。

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主机问题。当时,我国舰用燃气轮机技术还很薄弱,基本上不可能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供使用;蒸汽轮机体积较大,不适合护卫舰这样较小的舰艇;因此,船用柴油机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国内适合军用船舶的船用柴油机主要有两种,即37D和43/67型柴油机。前者为潜艇主机,不能倒车,增加倒车功能的37DP型研制进度又无法保证,只好使用43系列(缸径430毫米)的43/67型主机。该型机单机重75吨,舰艇总体设计能够承受,就是外形尺寸较大,特别是机身高度高,使得舰体其它部分设计都要因这个原因有所让路,65型护卫舰采用长首楼设计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最后定型的9EDZ43/67主机全功率3300马力,250转/分,储备功率6%。虽然主机单台功率不高,但螺旋桨和烟囱的设计比较成功,螺旋桨接近了最佳直径和转速。烟囱的后沿设置了导烟帽,航行时排烟能够自然向上逸出,这使得该型舰实际试航时达到了21.5节(设计航速20.5节),部队使用中还曾经跑出过23节的极限速度。

该舰舰体采用屈服强度343兆帕的901型锰钢,长首楼船型。由于主机高度较高,加入检修要求、双层底高度等因素在内,舰体型深最小高度已经达到6.8米,超过了这一级别平甲板舰的型深高度;如果采用平甲板型,则型深只能为6米以内,上甲板必须留出宽度7米、长度9米以上的大开口,以使主机伸出上甲板以上,这样势必使舰体强度大为降低。若将型深变为6.8米,舰体改为通长甲板型,尾部武器和上层建筑又要相应提高1.3米,使舰的重心急剧上升,大大降低了舰的稳定性。因此,在中部型深必须在6.8米以上、而尾部型深又必须尽量降低的前提下,只能选择长首楼舰型。这样还能使干舷增高,舰体的耐波性、大倾角稳定性、不沉性和强度储备都超过平甲板型。1968年9月,502舰执行任务时遭遇12级强台风,在台风中航行了40多小时,两进台风中心,舰体最大横摇角达到63°,舱内都能听到舰体发出“吱吱”的响声。最终舰体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也说明设计和建造是可靠的。

设计时长首楼舰型的细节也经过推敲。这种舰型的首部上甲板和尾部上甲板之间采取的7.33°缓坡过渡连接,可以避免将应力集中在一点,而且人员在上甲板前后行走也不必使用直梯,更为方便。

更值得一提的是,65型护卫舰在设计的时候还特别注重人性化,首次在水面舰艇上安装了空调,以适应南海海区酷热的气候。为了设计舰用空调,技术人员专门去了上海大光明、和平等电影院,对影院的冷气系统进行了仔细考察,并对舰用空调的管线排布等都仔细设计。空调的安装和使用,大大提高了舰员工作舒适性、增强了战斗力。

枪炮武器

作为一型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水面舰艇,65型护卫舰的舰炮火力应该说是比较强的。该型舰装备了3门100毫米单管舰炮,这种火炮原本是岸防阵地上的海岸炮,初速高、威力大,用做舰炮没有什么问题。不足之处是该炮需要手动操作、射速比较低,而且由于是半敞开式炮位,炮手得到的保护比较少。该舰主炮采用“前一后二”式布局,这一点和“里加”级不同。在主炮的布局方式上当时曾有过是采用“前一后二”还是“前二后一”的讨论,支持“前二后一”的人认为这样布局有利于在追击敌舰的时候发挥火力优势,可是最后实际采用的还是放置在博物馆内的100毫米单管舰炮“前一后二”布局。这是因为65型采用长首楼舰型,前部型深已经较高,若采用“前二后一”布局,为了向前发扬火力,前面的第二门主炮底座必须垫高,舰桥为了有开阔的视线也必须相应增高。这样一来会造成前部重心大大提高,降低了稳定性。最终,65舰采用了现在的布局——主炮前一后二,后部两门主炮射界为45°~315°。在海战中,该舰侧舷较大范围内都能同时发挥3门主炮的火力。

除了3门100毫米主炮,65型护卫舰在前主炮后面平台上、后舰桥顶和左右两舷还各装备了1座61式37毫米双联装自动高炮,一共是4座,这也是当时我国海军的主力高炮。在战斗中这种火炮不但能对空射击,也能够平射打击敌小型舰艇和杀伤大型舰艇甲板人员。一发37毫米炮的炮弹能够将普通舰艇的侧舷钢板打出脸盆大小的窟窿,加上该炮较快射速,短时间内就会对敌舰艇造成相当大的破坏。由于65型护卫舰执行的大多是护渔、护航、警戒巡逻等任务,和敌人发生的大多是低强度冲突,射速快火力猛烈的37毫米炮将是非常合适的武器。

除此之外,该舰还在两舷的后部各布置了一座双联装14.5毫米舰用高射机枪作为补充火力。两座机枪射界开阔,在低强度冲突中非常实用。

反潜武器

作为一艘火炮护卫舰,65型的反潜火力在当时条件下可谓非常强大。在该型舰的舰首安装有两具65式5联装250毫米深弹射器,舰尾有4门64式432毫米深弹发抛射器和深弹投掷架。当时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越南(包括南越政权)、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并没有多少潜艇力量,之所以在反潜方面有如此配置,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对付经常在南海地区出没的美国潜艇。在上世纪70年代,我海军就使用装备了同类武器的037型猎潜艇在近海发现过美国海军核潜艇,并迫使其浮出水面。

65式5联装250毫米式深弹发射器是当时我国最好的反潜武器系统,使用62式火箭深弹,最大射程达到1000米以上。弹型改进后,下潜速度也比投掷式深弹提高约两倍,还可使用定时引信进行10枚齐射,能短时间内给敌潜艇以致命打击。但在65舰服役时,该系统还没有配备深弹指挥仪,只能依靠射表实现无指挥仪条件下的攻潜,而且发射器的高低角可调,但却不能旋回,对潜攻击时需要舰艇机动,人工装填退弹也颇费时间,不利于二次攻潜。

除了反潜,当深弹采用“联”-1引信的时候还有水面撞击瞬发功能,可以当作近距离反舰武器使用。在1966年由65舰进行的深弹实验中,当引信定为水面撞发、采用小角度射击时,由于深弹落点离舰较近,其爆炸后的弹片甚至落在了甲板上。这也说明引信小角度入水时的瞬发度非常优异。

在65型的舰尾,布置着4具64式432毫米深弹抛射器和深弹投掷架。深弹抛射器采用每舷两具布局,向两舷外45°发射,不能旋回,攻击距离有40米、80米和120米三种。深弹投掷架布置在舰尾,使用时向后投掷深弹。两种武器都使用62式深弹,装药量为135公斤TNT炸药,威力很大。62式深弹结构简单,产量很大,故使用成本非常低廉。

战斗经历

1988年3月中旬,我国海军为保卫南沙群岛海域,与越南海军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局部海上冲突,65型的第3艘——“南充”号就参加了那场战斗。当时海军另两艘参战的军舰是053H型“湘潭”号和053K型“鹰潭”号护卫舰。海战中,“南充”号表现非常好——当时我方官兵登上岛礁,突然遭到敌方火力射击。“南充”号的14.5毫米机枪充分利用射界开阔、反应快的特点,迅速向敌射击,立即压制住了敌人火力。在与敌604号船交火时,14.5毫米机枪也表现出色。当时敌船借我舰主炮射击间隙企图用火箭筒偷袭我舰,被我舰机枪当场压制,随后敌604号船遭到“南充”号100毫米炮和37毫米炮的猛烈火力痛击,没多少时间就起火下沉,被彻底摧毁。

根据公开资料,这次战斗中我方3艘军舰共消耗100毫米炮弹285发、37毫米炮弹266发,击沉对方军船2艘,击毁1艘。从射速和射击时间计算,502舰使用的炮弹应该是最少的。作为65舰的代表,“南充”舰用战斗的胜利,将一型火炮护卫舰的价值发挥到了巅峰,充分显示了65型护卫舰的战斗力。该型舰拥有较强大的主炮火力,又有比较多的小口径火炮和大口径机枪,同时火炮有射击指挥仪控制,在中距离上火力猛烈,非常适合各种中低强度的海上冲突。因此,南沙海上冲突可以说正是最适合65型护卫舰发挥的舞台。

重要意义

单从技术指标而言,65型护卫舰在上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的军用舰艇中并不是特别领先——没有装备任何导弹武器,电子设备也并不先进。但是,结合65型护卫舰的作战任务和作战环境,我们可以看到该舰正是符合了好用、够用的经济原则,能顺利完成护航、护渔和巡逻警戒等任务。在当时的南海海域,周边国家海军力量都不怎么强大,除了最强的印度尼西亚拥有1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6艘护卫舰外,其他国家都只有少量老式护卫舰和小型巡逻警戒舰。普普通通的65型护卫舰能在20多年时间里长期成为我国南海地区的主力战舰,这个原因不能忽略。

更重要的是,65型护卫舰是我国第一艘完全自行研制、自行建造的中型水面舰艇。在建造过程中,设计人员克服了材料短缺、工业水平落后、缺乏成套设备等一系列极其巨大的困难。通过设计制造65型护卫舰,锻炼了设计队伍、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生产工艺水平,为今后设计制造更先进的作战舰艇做了准备。最为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增强了自立根生艰苦创业建设工业强国海军强国的信心,正是凭着这股信心,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江南四舰”,才有今天强大的人民海军!

65型护卫舰老了,离开了海疆,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守卫祖国二十余年的忠诚卫士,我们可爱的老兵!

(编辑/弓鸣)

推荐访问:海疆 卫士 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