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读书·明理·导行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43:25   浏览次数:

不知从什么时候,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我读过的众多的书中,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帮助最大,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和体验,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困惑。比如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使小学生爱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让我从困惑中走出来,豁然开朗,如同得到了育人法宝。因为我常年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孩子刚升入一年级不久,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对所学的知识能很好地接受,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不敢懈怠,一年级是孩子打基础的阶段,不能放弃。于是给后进生补课,课堂上多关注,课下督促他做作业,搞得我精疲力竭,可是收效甚微。有时我就琢磨:造成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脑子笨?可他又不呆不傻,怎么就学不会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直截了当的做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正和我国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不謀而合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却和这些精辟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虽然我也深谙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但在教学实施中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差异性,没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所以我们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不停的进步,内心会燃起自信的火花。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后进生要有特别的关心和足够的耐心。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因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我们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一缕阳光,多一张笑脸,多一份耐心的等待,让学生的心灵在爱的等待中孕育花苞,成就芬芳。同时,我们还要给他们创造发展聪明才智的空间,让他获得成功。也许只有一次成功就改变后进生的面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孩子,学习特别吃力,但她喜爱跳舞,特别能找到感觉。我就抓住她这个优点,过“六一”儿童节时,特意安排她给大家表演了优美的舞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从此,她变得活泼了,上课积极动脑,经常举手发言,虽然回答得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极小心的呵护她这份来之不易的进取心,给以赞许和鼓励。现在她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令我倍感欣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也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是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也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闪光的教育哲理让我在教学中受益无穷,我对这本书更是喜爱有加,每每爱不释手,徜徉其中,乐此不疲。青灯下,手捧《给教师的建议》,不必读的太快,慢慢品读,细细体味,那些折射着大教育家思想光辉的文字如缓缓的溪流注入我渴求的心灵。“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那位历史教师的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准备一节好课的秘诀就是读书,用终生的时间去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只有读书,教师的精神生活才会充实起来,职业智慧才会生长起来,教育生命才会精彩起来。“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读学术著作。”可见,我们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一粟,这样的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负担。

夜已深,人已静,唯我灯独明。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走进《给教师的建议》,沉醉其中,从先哲的著作中汲取智慧。

推荐访问:明理 读书 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