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计划

优化河南工业布局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2 08:42:53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布局,现有布局既有现实合理性,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优化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对河南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河南工业布局,要服从全国产业分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集聚发展、梯度发展和点轴开发,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优先放在对解决全省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关键产业、关键环节和见效最快、效益最高、带动力最大的地区。

[关键词]河南工业布局工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3-0082-04

[作者简介]刘文桂(1972-),河南淇县人,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经济贸易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

工业布局是指工业的地区性分布与配置,工业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影响到微观领域的运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地区经济的面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优化工业布局,实现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对河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工业布局的特点

经过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及改革开放后三次大的工业布局调整,到目前河南工业布局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是以交通、区位优势为依托,形成了京广、陇海、焦枝沿线工业聚集带。京广、陇海两大铁路沿线地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丰富、原有工业基础较好,已成为河南工业的两大发展轴,沿两大轴线的郑州、洛阳、开封、商丘、三门峡、安阳、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城市,集聚着河南郑州、漯河两大食品工业基地,郑州、新乡、洛阳三大棉纺化纤工业基地,豫中、豫西、豫东三大铝工业带,鹤壁、郑州、义马三大煤炭工业基地,郑州、新乡、安阳三大电子工业聚集区,洛阳石化工业基地、洛阳制造业基地和郑州、洛阳两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河南工业化的主要基地。以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为依托、十字交叉型的工业密集带的地区工业布局成为河南明显的工业布局特征。

二是以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形成了资源指向型工业区。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的主要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布局的形成原因之一,在煤炭资源的开采地形成了平顶山、郑州、焦作、鹤壁、义马、永城六大煤炭工业基地,在煤炭和铝土资源丰富的京广线以西黄河两岸地区和豫东商丘地区形成了豫北、豫西、豫中、豫东四大铝工业带,在石油蕴藏丰富的东濮凹陷区和南阳盆地形成了中原油田、河南油田两大石油天然气开采基地和濮阳、洛阳、南阳三大石化工业基地。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是改革开放后河南工业布局调整和布局指向的另一主要依据,80年代以后,为解决轻亘工业比例不协调、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轻纺工业的布局从原有的郑州、开封、新乡、安阳等几个中心城市向豫东南农副产品原料产地推进,形成了以漯河食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一些新兴轻工业基地;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逐年提高和全省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骨干、以农副产品产区为依托、以县市和小城镇为聚集区的轻工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由于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西重东轻、西高东低”的工业布局状况。京广线及京广线以西及豫北地区工业结构明显重型化,集中了河南省大部分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而京广线以东的豫东、豫东南地区则以农副产品原料加工为主,呈现出轻型工业结构特征。河南东部(豫东、豫东南)开封、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及全省其他地区分别以轻型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体,河南东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明显低于河南其他地区。

四是河南具有典型的初级、中间产品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最终产品少的工业布局特征。从产品结构分析,河南的原料型、中间投入型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多,而加工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最终产品比重小。河南生产初级产品的原料型工业,主要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黑金属及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矿采选业等6个工业大类,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0,在全国产业分工中接近于中游水平。以生产中间产品为主的中间投入型工业,主要包括属于制造业的冶金、建材、石油化学等原材料工业,生产轻工业原料及中间工序的纺织、造纸、印刷等行业和生产资本品的机械装备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近60%,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河南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的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13个工业大类,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

五是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在郑州、洛阳等资金、技术、人才条件较好的地区。改革开放后洛阳、郑州、新乡等区位、人才、技术优势明显的大中城市装备工业得到加强,原有的一部分“三线”工业迁出了山区,重新选址于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的洛阳、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是处于产品、产业导入期、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具有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市场风险大等特点,需要布局在科技基础较好、市场信息通畅、交通运输便捷、人才素质较高的城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在河南形成了郑州、洛阳两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新乡、安阳等电子信息工业基地和郑州、洛阳、新乡等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生产基地,较好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指向性。

二、河南工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存在的原因,河南工业布局的指向性不强,集聚效应不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起不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1、整体工业布局的聚集效应不强。从现有布局状况来看,河南整体工业布局的聚集效应仍然不够强,长期形成的行政区域分割、均衡投资、重复投资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投入一产出效益差,郑州的城市首位度还较低,与周边城市联系不紧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能够带领河南工业迅速崛起,并且可以与周围相邻省区工业中心相抗衡的工业区。

2、地区工业布局趋同严重。地区工业布局应该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基础,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在平等市场竞争基础之上。河南现有工业布局由于历史布局不合理、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导致投资冲动、现有产业布局机制紊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河南省地区间工业布局趋同十分严重。

3、地区间产业转移缓慢。由于河南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一些布局在工业中心城市或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其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传统优势已不复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成为所在地区的衰退产业,面临着向原材料产地、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转移的历史性任务,而接纳地也具有比较优势准备进行吸纳,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未能实现,导致生产要素地区问合

理流动受阻和工业布局合理化调整迟缓。

4、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河南是矿产资源大省,尤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资源型产业为河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经过多年的开采,部分矿区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部分建立在矿产资源开采业基础之上的资源型城市已暴露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社会负担沉重的突出问题,面临着拉长产业链条、延长资源型产业寿命、发展接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实现整个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性任务。

5、工业布局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表现不充分。改革开放前,河南的工业布局完全是行政主导形成的,布局的主观性、盲目性较强,对合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诱使,一些地方不顾现状,争资金争项目,扭曲了正常的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干扰了正常工业布局的形成。

三、优化河南工业布局的基本思路

优化河南的工业布局,必须在服从全国产业分工大局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立足于现有优势,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优先放在对解决全省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关键产业、关键环节和见效最快、效益最高、带动力最大的地区。

一是服从全国产业分工。国家在进行工业布局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条件,确定其专业化方向,使不同地区各占有不同的地位,并担负不同的任务。各地区的工业布局都应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优势,避免布局中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生产;更好地实现地区专门化生产和多样化发展相结合,有利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布局的合理分工。河南在进行工业布局时应把握自己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建设全国粮食主产区、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做到地区利益与省利益、国家利益相协调,加强与其他省的横向联系和专业化协作。

二是坚持点轴开发原则。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最先从点(各级城镇)开始,然后沿一定轴线在空间上延伸,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沿交通线联结成轴线,按点一轴式推进。点轴地带工业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新、旧点轴不断渐进扩散并且经纬交织,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网络开发格局,才能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河南在工业布局中要考虑资金及基础设施的限制,不可能在各地平均安排,应采取点轴开发布局,选择好重点部门和重点开发地区,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适度倾斜、合理分工、依托交通干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由点到线到面逐步积累,渐进开发,形成合理的区域工业布局格局。

三是充分发挥核心地带的集聚效应。工业发展与布局对集聚性的要求明显高于经济活动中的其它一些方面。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今后在工业的地区布局上,河南要优先考虑核心地带和过渡地带。在地区布局上不要仅限于自然经济区域,要按核心地带与边缘地带考虑。河南工业的整体布局在集中与分散并存的同时已趋向集中,但集中程度不够,特别是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不够,导致各地市的行业同构。因此在工业的整体布局上既要考虑集中与分散并存,又要强调集中,工业优先布局中原城市群和地区性中心城市。

四是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不同层次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产业必然要进行梯度转移,在转移中获得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产业转移有其客观规律性,但产业转移地的选择,有赖于接纳地的具体作为。河南作为内陆省份,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在接纳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从有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分析、制定产业转移战略,承接国外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根据比较优势主动选择目标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四、优化河南工业布局的对策

1、推动工业向中原城市群集聚,打造郑汴洛工业走廊。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优化河南工业布局,要推动工业向中原城市群集聚,高起点做好中原城市群工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由资源型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工业格局转变,建成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郑州、洛阳的带动作用,建设郑汴新区核心增长极,联结上街、荥阳、巩义、偃师等小城市,利用当地已有的工业基础,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形成突出的工业经济隆起带,打造郑汴洛工业走廊。催育郑州特大城市的经济核心地位,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形成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洛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把洛阳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河南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2、大力发展工业基地,推进战略支撑产业集聚发展。河南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规模效益、技术领先、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整合和提高产业优势,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其在河南省经济振兴中发挥骨干作用。重点是通过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推动河南装备制造业向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洛阳重型装备产业基地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向郑州汽车产业基地和8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化工工业向4个河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平顶山漯河现代煤盐化工产业基地、洛阳石油化工产业基地集聚,有色工业向洛阳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济源铅锌产业基地、鹤壁镁加工产业基地集聚,同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郑州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基地、洛阳光伏产业基地、南阳光电产业基地、新乡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集聚,形成全省战略支撑产业的集聚优势,打造参与全国工业竞争的战略高地。

3、优先向产业集聚区布局工业,推进工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优化河南工业布局,要优先向产业集聚区布局工业,以集聚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工业企业逐步集中到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建成产业集群的载体,在集聚区内形成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基地。积极引导、合理布局,依托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在全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产业集群。

4、积极引导和承接产业区域转移。首先要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省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源开发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还要推动省内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在郑州、洛阳、新乡、安阳、南阳等中心城市和基础较好城市,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心城市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

5、构筑梯度产业体系,协调区域工业布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规划为重点开发地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一部分承担保障粮食安全任务的传统农区,规划为农产品主产区,要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特色产业。省政府要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支持两类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

(责任编辑:余凌曲)

推荐访问:河南 布局 优化 工业 研究


[优化河南工业布局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