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租赁合同

面对新挑战的通识教育课程“能源科学导论”实践与探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2 08:48:45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选择“能源科学导论”作为通识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对这一人文、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尝试,探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教育内容、探索适应当前高校教育现状的通识教育方法、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通识教育新模式。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年级层次,合理选择、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采用个性和共性相结合、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最终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挑战 通识教育 实践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15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acing New Challenge

——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roduction to Energy Science"

ZENG Zhen[1], WANG Weiguo[2], HE Jiasheng[1], CAI Hongtao[1]

([1]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7;

[2]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7)

Abstract The article chooses "introduction of energy science" as the practice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this combination of humanities, na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society, human and nature, and explore the adaptation to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general education method and the new mode of general education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era.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de level, the rational selec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commonnes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blems, analysis and solving questions. The ability to raise questions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innovation will ultimately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 challenge;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0 前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或者说基本目标)首先就是“人”的培養,其次才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等等,乃是教育的根本。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其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心智以探究真理,非谋生或从事特定职业的技能教育”(亚里士多德),通识教育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克服过分专业化倾向,应该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应该帮助人学会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判断并区分不同的价值观念。[1][2]通识教育进入我国后,尤其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其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到来,新问题、新局面不断呈现,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专业分化呈现前所未有的势头,社会节奏变快、竞争程度加剧、职业和岗位的变换更趋频繁,从外部环境来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狭隘主义的追求、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追逐,人们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期待越来越工具化、功利化,大学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提升人力资源的工具,成为个人理想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越来越被忽略,长期的应试教育绝对主导地位,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等等,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变革加速、伴随着知识的分裂,价值的支离破碎、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专业问题及生态问题迫切要求大学改革通识教育,加强通识智慧的生态维度,另外,新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促使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被肯定,这些矛盾的交织,必然使得通识教育面临新的困惑。[3][4]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通识教育概念模糊、目标不明晰;课程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或是专业课程的压缩版,或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科普讲座;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课程的特点不明显,定位不准确;将通识教育课程仅看成是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的教育、或单一经典文化的普及教育;过于强调个性的体现,忽视团结协作精神的建立;过于注重人文情怀的熏陶,忽略人与自然地和谐倡导等等。因此,面对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适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通识教育模式和方法。

1 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作用和意义

1.1 课程选择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与人民生活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在当今社会相互交叉的众多学科中,它永远是共同的主题,而且是个典型的多学科课题,涉及到自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这个大课题不仅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选择“能源科学导论”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从关注人类面临的中心问题出发,倡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新时代步伐,做有责任的公民。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依据当前高校及我校本科生教学目标和知识水平,对技术操作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针对我校本科生的思想状况,以人为本,将人文与科学教育,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融合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各个环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素质,坚强的意志力与灵活的创造性的应用性人才。[5]

1.2 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能源科学导论”这一人文、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尝试,探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教育内容、探索适应当前高校教育现状的通识教育方法、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通识教育新模式。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能源科学导论”教学内容、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来研究和探索适合多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节能的必要性和潜力、节能技术的前瞻性和应用,从而更加理解工程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科技发展、人的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的优美等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改变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其心灵和智慧,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相互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效率得到提高,实现专业互补、互助、人格互补,个性和共性的全面协同中成长。

(3)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时代成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识教育要从多角度出发,教学内容贴近现实,与时俱进,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发散性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们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技术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

2 “能源科学导论”教学实践

2.1 优化教学内容

“能源科学导论”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人文、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包括能源的基本概念、能源的形势、特点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能量的转换及其规律、能量的应用及节能概述、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等,它是能源科学的导论部分,内容浅显,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量转换及其规律的相关理论,所以就课程内容而言,文理兼备,无论是工科、理科,甚至文科的学生都非常适合。从现行相关教材来看,“能源科学导论”的教材很多,但大都大同小异,科普性质为主,针对性不强,在教学中很容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从几方面进行了考虑,首先,针对全校各专业特点,有目的选取章节,文理兼备,环境友好,优化组合,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分割成不同版块,最后加以汇聚使之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达到个性与整体的统一。内容取舍上,强调学习共同核心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和谐自由发展的角度出发,既有利于了解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其次,针对不同对象和时间进行了教学内容调整,“能源科学导论”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但实际选课情况每学期都有变化,比如上学期工科学生比较多,下学期文科学生比较多,上学期低年级比较多,下学期高年级比较多等等,因此,讲授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针对高年级学生,增加新技术的介绍;针对低年级学生,加强能源基本理论的理解;针对工科学生,适当增加能源理论及计算的训练,针对文科学生,适当增加感想、调查报告部分内容,使课程教学个性化,人性化;此外,人类在征服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战争威胁、社会危机等发展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人们具有通识观念,遵守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課程内容上增加了能源与环境、节能技术及其环境效益等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教学更贴近现实,也更有特色和吸引力。

2.2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如果利用不当,往往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如容易出现过于强调个性的体现,忽视团结协作精神的建立,尤其在目前的青年一代中表现突出。针对此情况,我们通过改革通常的教学方法,即尊重个体,又保全群体,既民主又集中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具体实践如下:

2.2.1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研究课题设计

一项能源相关课题一般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开课初期,拟定数项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然后按课题组队,分成若干课题组,课题组中,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工,各适其责,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讨论,最后形成小组研究报告,小组讨论到课堂讨论,得出最终结论。能源相关研究课题设计如下题:能量的基本原理在蒸汽蓄热器中的应用,某地区能源消费构成调查,太阳能制冷应用,太阳能热泵技术的应用,某大楼建筑节能保温分析和计算,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协调进步,某蒸汽锅炉效率的计算,农村家用沼气池的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等等。学生根据各自熟悉的某一领域,社会的一个层面、社会的一个角落展开课外调查,小组为单位加以总结、分析、撰写小组调查报告,这样,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相互融通,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最终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又给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各专业的内涵机会,淡化了专业界限,学生的与人沟通、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2.2.2 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需要通过身教,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如何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性,如何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并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教育教学的个性化魅力,促进教育教学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包括如何变更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和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如何组织自主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在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同时,又要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协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结合“能源科学导论”课程内容,能源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方面面,节能技术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也是广泛的社会问题,其应用的成功与否,最终要与社会、环境协调起来,要得到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群去具体操作。人的发展也是一样,不仅要有个性,也要融入社会,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依据此,在“能源科学导论”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课堂师生客窜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结合教学日历撰写学习日志、互助学习小组,专业演讲比赛,院系演讲比赛的多种方式,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2.3 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心能源、节约能源应成为每位公民的一种姿态,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主要内容课内讲解,包括能源基础知识、能量转化原理、常用节能技术等,约24学时(包括课内讨论课),课外采取走出课堂,课外参观学习交流,亲近自然,拓宽视野,包括学校公共设施能耗计算、部门、院系、班级能耗分析,某厂、某乡用能现状等等,撰写调查报告,课外约4学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了一些专题讨论,提前给出讨论内容,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或根据切身体验,或根据文献,课堂进行讨论并点评;开展课外辅导,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感想和体会,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修正、补充和完善课题内容。

3 结语

新时代赋予了我国通识教育更多的承载和使命,这就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新时代也给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立足当前高校现状,选择“能源科学导论”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实践,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和年级层次,合理选择、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采用个性和共性相结合、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以有效应对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压力:(1)使学生更加理解工程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科技发展、人的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的优美等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2)可以提高学生与人协作、与社会协调、与自然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相互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达到个性和共性的全面成长;(3)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最终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预期目标。通过教学实践,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魅力。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时代成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识教育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多角度出发,教学内容贴近现实,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其心灵和智慧,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讯作者:王为国

本论文依托武汉工程大学校级课程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绮,黄欣加,林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的价值、问题与路径[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1):51-54.

[2] 吴峰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究与实践[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75-77.

[3] 曹智频.大學通识教育研究[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

[4]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刘建佳.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29):152-153.

[6] 刘志明.“遥感与世界”通识教育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创新教育研究,2017.5(4):392-397.

推荐访问:导论 探究 教育课程 面对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