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承揽合同

齐鲁文化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38:10   浏览次数:

摘要:近年来,在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中,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文学的产生与空间的环境因素的关系。地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现在研究的重要方面。蒲松龄是山东淄博淄川人,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宜人的气候环境等造就了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蒲松龄一生在这里受到教育,历练,文学上的成就不断地提高,他的创作贴近百姓的生活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齐鲁文化;地理环境;蒲松龄;聊斋志异

山东在先秦时期大部分被鲁国和齐国所占,所以又称为齐鲁。山东地区受到齐、鲁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不断地融汇交流造就了不一样的文人风格。山东境内的孝妇河畔在清代就曾出现了三位著名的文学家,孝妇河畔上游博山的赵执信、中游淄川的蒲松龄、下游桓台的王士祯。其中蒲松龄因为在科考上失利而未出去做官,并且出门游学的时间也不长,长期在淄川从事教书的工作,受到的当地文化熏陶尤为突出。

一、地理学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在我国的古代早有渊源,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则已进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评论《诗经·国风》的特点及成因。到了明代,大量区域性文学流派开始出现,地域的文学进入了其他文学家的视线,就出现了有关这些区域文学的作品的评价。随后文学地理学的发展一直缓慢地进行,随着“西学东渐”许多新的学科开始出现,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也多了起来。

(一)齐鲁地区的文化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败,宗法分封制度的崩坏,区域文化格局逐渐清晰地显示出来。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邦国林立,从政治方面就划分了文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文化底蕴的丰厚与否都使得各地的文化各具特色。就如《吕氏春秋》中所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在春秋时期,今山东省泰山以北称为齐,以南称为鲁。周王封姜太公为齐侯,定都临淄,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为鲁侯,定都曲阜。山东东临大海,西靠泰山,出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些出土文物证明齐鲁的文化源远流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齐鲁两地的经济较为发达,造就了文化的繁荣。鲁国的纺织业在当时是先进的产业,在当时是闻名遐迩的;齐国在全国大兴铁器,用来耕作,临淄在当时是最繁华的大都市,商业繁荣,人民生活较为富足。齐国靠海就大力发展盐渔业,使靠海的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齐鲁大地上诞生了很多的历史名人,如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孙武、邹衍、管仲、鲍叔牙等,这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使得齐鲁地区文化繁荣,为以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齐鲁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鲁文化因为是周公旦的长子的封地所以这里一直依据的是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严格地执行。又加上后来的孔子倡导礼乐制度的恢复,所以在鲁国周礼所代表的华夏正统文化得到了完善的保存与发展。鲁国是儒学的发源地,所以质朴务实、尊重传统是其传统。相比之下,齐文化因为靠海,更加显示出华丽活泼、开放变革的风格。齐国在经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逐渐走上了富强的道路。鲁国重视农耕和养蚕,重视纺织业的发展;齐国靠海发展盐渔业和贸易,交通便利,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在学术上面,鲁国以儒学为尊,涌现一大批儒学大家;齐国则诸子并立,兼收百家。齐鲁两国在交往的过程中都吸收了各自的优点,尤其是齐国创意了世界上第一所官学稷下学宫,鲁国的孟子等都来此讲学,一方面传播正宗儒学思想,同时也吸收了道、法等百家的学说,使得鲁国的儒学更加的包容。

(二)地理环境对蒲松龄的影响

产生于齐鲁之地的著名文言文小说 《聊斋志异》,其作者蒲松龄的一生,除了在江苏宝应做过一年的幕僚以外,都是在家乡一带度过的。小说所描写的内容具有典型意义,而其生活原型则是今山东地区的,乡土气息浓郁。《聊斋志异》当中有很多当地的习俗和生活习惯,如果对此不了解对《聊斋》的理解就不透彻。“《聊斋》谈狐说鬼,仅从对我国志怪小说传统的继承是說不透彻的。如从地域文化的渊源进行研究,就可能得出新的结论。”(19)中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各区域文化的长期熏陶,其精神气质都已经积淀在人们的心理和性格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成长。蒲松龄作品文学风格的形成乃至他本身的文化品格,不可置疑都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乡土韵味浓厚,里面出现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方言、风俗人情,尤其是在《聊斋俚曲》中,更是用方言俚语来完成创作的。

山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先秦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创办使得大批文人学子聚集在周围,当时的临淄繁华无比。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其文化格局是不同的,隋唐时济南、泰安等地的文人更多,但是在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格局,在淄博出现了三位著名文学大家,被称为“孝妇河畔三大家”的王士禛、赵执信、蒲松龄。河流、湖泊都是古人最早的聚居地,黄河流经山东,创造了灿烂的齐鲁文明;而在淄博,孝妇河则是孕育文明的母亲河。在淄博地区历代也出现了不少的文化大家族,为后世淄博地区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清代比较著名的就是淄博市籍的新城(今桓台)王氏、益都(今博山)赵氏、淄川张氏、高氏等等。这些大的家族都会在家族内开办族学,请先生给族内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历代各地的文化大家族,都比较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也会影响周围的教育氛围。这些地区的学子除了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之外,大多留在民间,在当地小有名气,创作的文学作品,对于某一地区文学风气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创作的作品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蒲松龄与山东风俗

蒲松龄一生大都生活在齐鲁大地上,除了他的《聊斋志异》,他的诗歌也充满着地方特色。他还著有《聊斋俚曲》、《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这些著作与他的生活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

王士禛主神韵,在清代文坛上独领风骚;蒲松龄居山东一隅,诗写平常生活,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亦称一方风景。【1】93蒲松龄的诗歌因小说艺术成就太高而被掩,但是他的诗歌来源于生活。他有一首《客邸晨炊》描述的就是其客居大明湖边的情景:“大明湖上就烟霞,茹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泉炊白粥,园蔬登姐带黄花。”蒲松龄与张笃庆同是郢中诗社的代表诗人,蒲松龄现存诗千首,他的诗歌都是他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蒲松龄诗歌的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记录了他生活和心路历程,他的诗歌也带动了周围的文人,影响了周围一带的文风。

蒲松龄一直都是整个山东的骄傲,也是淄博的骄傲。《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的另一重要白话作品,全部内容用淄川口语写成,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方言,与五音戏有着共通的妙处。《墙头记》这部戏剧是从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改编而来的,讲的是两个儿子开始均拒绝抚养老人到认为老人身上还有钱继而争夺抚养老人这一系列举动,充分揭露了两个儿子不孝的嘴脸。老人在戏中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唱词:“老来难,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我吃不饱来穿不暖,月乱倒换。”这几句唱词将老人晚年的凄苦无助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用这部戏来嘲笑和反讽那些不孝之人。因为山东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格外注重道德的培养。

蒲松龄长期蛰伏淄川乡邑,搜集了较多反映当地风土民情、渗透百姓心理因素的传说、故事,波橘云诡,运思入妙,熔铸成人各面目、意境翻新的文言小说。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请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婆作态,名日:‘跳神’。”这是《聊斋志异》中“跳神篇”的描写,在后更是有跳神过程的细致描写,这就是蒲松龄在济南时的所见所闻,他又将自己的所感所想有融入到其中,贴近百姓生活。他热爱自己家乡的山川风物,他怀着那么深挚的情爱去描绘《山市》,歌咏“豹山”`、“夹谷”等。《农妇))中的主人公瓷窑坞农妇以贩陶器为生,有赢余便施舍乞丐。在淄川和博山一带有很多的磁窑,甚至有很多的地名都是以窑厂命名的,例如博山的李家窑,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一个著名的烧窑的地方。蒲松龄将地方的特产和小说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彰显了淄川地区农村劳动妇女的勤劳品质和高尚的品格。《聊斋》当中有很多的篇目都是描写女性的,所以在这里面很多的女性形象,都是按照在当时社会的要求写的,但对爱情的追求上还是较为大胆和开放的,尤其是在写女狐和女鬼的故事中。

在习俗方面,二月二日在山东一带有竞制煎饼的习俗,蒲松龄为此写了一篇《煎饼赋》。“此赋一反赋体以官室苑囿,声色犬马为题旧例,而以民间普食入赋,实为文学史所罕见。”煎饼这个在山东特有的吃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当地人民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根据地域的特色有了一套不同于别处的习俗与思想。

三、神话传说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很多的神话故事。我国大多数的神话具有相同之处,但是所创造的神与神话还是有不同的。不同的部族在不同的区域,所以神话传说也是具有地域性的。泰山为界,鲁国在南,齐国在北。鲁国大都是丘陵地区,鲁国人将泰山看作是自己的骄傲和精神的的象征;齐国濒临东海和渤海,大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大海怀有不无比的崇敬。

泰山在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论是皇帝的封禅,还是文人骚客的称赞,都代表了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小说有二十多篇,如《云翠仙》、《柳氏子》、《周生》等,其中《云翠仙》讲到了百姓参礼碧霞元君的跪香习俗,同时对泰山独特的登山工具—山兜也进行了刻画。[3](15)在古代的人们看来泰山是连接天与地的神山,因此有地主之祠。齐地的先民设有“八祠”,主祀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1](104)泰山被齐地的人们看作是大地之主。

齐地滨海,人们以渔猎为生,巨大的风暴也给他们带来深重的苦难;浩渺无际的海洋,变幻莫测的海市唇楼,则引起齐地人民丰富的想象。原来的山东半岛的原始居民是东夷人,他们是以鸟作为图腾的部族,传说中的东海之神就是“人面鸟身”。海市蜃楼这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在古代社会人们还没有找到答案,所以就用神话仙境这样来解释这些人们无从了解的知识,因而出现了神仙和仙岛的传说和崇拜。自古以来对于齐地海外仙山的描述颇丰,蓬莱仙岛更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蒲松龄也深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在作品中有很多的描写仙境,

例如《白于玉》中白于玉引吴生游览天宫,帮其摒弃功名美人俗念、避世修仙等。这些仙境和当时的社会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仙境的美好、纯洁、无欲,都体现了作者对于这样的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蒲松龄对黑暗生活的逃避,这种神仙般的生活,是作者的理想。道教圣地在山东最著名的就是在崂山,蒲松龄也登上崂山享受道家圣地的神秘美景。蒲松龄以崂山为题材的《唠山道士》、《成仙》等广为传颂。《崂山道士》讲的是王生羡慕崂山道士的神奇法术,入山学道却不肯吃苦,两个多月后便要离开,临行前请道士传授给他穿墙术。王生回家后自诩学到了神仙法术,最终弄得“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在故事当中作者也描绘了真正地崂山道士的仙风道骨,在文中就体现出道家文化在当地的地位和作者深受到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的北方,人们都比较相信有狐仙的存在,从古代的各种典籍中都可以看到狐仙的影子。山东民间也信奉狐仙,泰安大汉口出土的汉画像石就多龙、蛇、狐画像。蒲松龄在书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女狐形象,例如《小翠》中的小翠这样的知恩图报,善良美丽的女狐就是典型的代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女狐,从侧面表现出明清时期在山东地区对狐仙的崇拜的盛行。孔子虽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在山东民间对鬼神还是很尊敬的,《聊斋志异》当中很多是描写了地狱的情景,并且和佛教的因果轮回联系在一起。在蒲松龄的笔下,将泰山与岳帝作为冥界的中心,这里不仅掌管着生死祸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是惩恶扬善的象征。公平正义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种反拨,许多与此相关的民间故事即是以东岳大帝审判作恶之人为题材。

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出生和成长期,文学大家们都是受到当地文化环境和生活习俗的熏陶。蒲松龄出生和成长都在山东淄川一带,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并且结合当地民风习俗,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其中不乏农桑等方面的著作。“《聊斋志异》正是由于反映了农村中传承的生活文化,而且反映得那么细致人微,所以它受到了广大农民们的欢迎。”[3]

【参考文献】

[1]李伯奇.山东文学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 [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00

[3]孟雪.《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D].山东大学,2009

[4]汪份玲.蒲松.龄与民俗学[J].东北师大学报,1984,(05).

[5]于天池.论蒲松龄的民俗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01).

作者簡介:刘红,山东淄博人,湖北民族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推荐访问:齐鲁 创作 影响 蒲松龄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