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建设工程合同

太湖流域岛屿型传统村落的建筑技艺与传承初探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5 10:09:49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吴中太湖流域,三山岛独具特色的岛屿型传统村落,湖光山色,风景秀丽,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丰厚,曾是太湖水上交通运输重要的避风港和中转站,被誉为“芜申之咽喉”“太湖之驿站”。在岛上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传统的村落布局、街巷肌理和为数众多的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精美的明清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古建筑群不仅构筑了三山岛村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底蕴,也为研究苏南地区,乃至太湖地区明清传统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范例。但其传统民居历经时代的变迁,日渐衰败,如何保护传统民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村落;苏州帮;传统技艺;保护;整治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z1.008?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章编号:1009-1483(2018)13-0037-08?文献标识码:A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Skills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sland Typ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Taihu Basin: Taking Sanshan Island as an Example

LIN Zhuo, JI Shaowen

[Abstract] Wuzhong Taihu basin, island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anshan island unique natural scenery, a landscape of lakes and mountains, rich ecological resources, long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aihu was an important water transportation port and transfer station, known as the "Wuhu throat" "Taihu post". On the island, we still have the traditional layout of villages, the texture of streets and lanes, and the exquisite traditional hous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are rich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not only build a unique ancient buildings three mountain island village culture, for the research of South of Jiangsu area and Taihu ar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ovides a real example of the rich.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have gone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Suzhou Gang; traditional skill; protection; renovation

1三山岛概况

江苏以水乡多而闻名,目前以周庄为代表的一大批水乡古镇,在江苏地区得到了保护与发展。比较有名的如甪直、西塘、木渎等古镇,大多数古镇多以水系穿镇而过的布局呈现,而在吴中太湖流域的东山镇三山岛却以独特的水域中小岛传统村落的形态呈现出来。

三山岛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太湖东南水域,是位于苏州市区西南50km的太湖中独岛,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为行政村建制,村域总面积2.8 km2(见图1)。岛上有桥头、东泊、山东、小姑、西湖堡5个自然村落,是苏州市2005年6月14日首批確定保护的14个古村落之一,2013年9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山岛村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建筑30幢,古井18处,古桥2处。历史上三山岛上寺观堂庙曾多达18座,形成了以桥头自然村为中心,东山、小姑、西湖、东泊四个自然村落环绕其周的古街、古宅、古井、古桥、古寺庙点缀其间的农村聚落群。

三山岛的人类居住历史可追溯到1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三山岛便有人类足迹。 但其传统民居历经时代的变迁,至今保留下来的主要以明清传统民居为主。三山岛村内湖光山色,风景秀丽,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历史文化悠久丰厚,曾是太湖水上交通运输重要的避风港和中转站,被誉为“芜申之咽喉”“太湖之驿站”。此外,在岛上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时期传统的村落布局、街巷肌理和为数众多的明清民居建筑。这些古建筑群不仅构筑了三山岛村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底蕴,也为研究苏南地区,乃至太湖地区明清传统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范例。

三山岛作为为数不多的太湖湖中的岛屿型村落,其布局与传统的水乡小镇有着较大的差异,岛上的村落以停靠码头为依托,在码头附近依山而建,由于全岛的地形呈坡状山地,不同于水乡连续的街道及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屋,岛上不少建筑依台地的地形独立建造,同时街道也是顺着坡地蜿蜒曲折,房屋顺地形高低错落,形成岛上民居独有的天际线。三山岛覆盖着茂密的植被,屋舍嵯峨依山傍水而建,粉墙黛瓦在周围大片的生态湿地和绿洲烘托下,行成了天、地、山、水、林、屋丰富多彩的湖岛自然生态景观,展示了别样的江南水乡特色。

三山岛由于岛屿面积不大,又以山地为主,岛上不适宜开展大面积农耕,因而在明清时期,当地居民除渔业外,更是利用三山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码头,形成了以商业经营为主的生活状态,因而岛上的居民不同于传统的岛屿渔村比较贫穷落后,生活比较富庶。三山岛与隔湖相望的陆巷有着一定的差异,有不少当时的学者及富商居于岛上,但是不同于陆巷考学升官的文化传统,而是形成了三山岛独有的儒商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三山岛这种儒商文化,使得岛上的传统建筑呈现出精致美观、富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岛内传统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窗花、门扇、屋脊等体现出三山岛浓郁的传统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它也是吴中太湖流域中比较独特的岛屿传统村落的代表体现。

三山岛在太湖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不仅是水上交通的重要咽喉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在江浙地区湖上水路运输中扮演着太湖驿站、避风港的重要角色,为江浙地区漕船补给中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是三山岛发展的繁盛时期,岛上人口也达到历史最高,经济贸易交往更加频繁,呈现出一片喧闹繁华的市貌景象。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的水域为主的商贸经济逐步被以铁路、公路及航空为主的新的贸易经济所取代,另外,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又遭遇了火烧三山岛,岛上居民急剧减少,三山岛在清末民初开始逐步的衰落,三山岛逐渐被人遗忘,岛上商船络绎不绝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了。岛上建筑也随岁月的流逝和人口的减少,逐渐衰败,现今不少的传统建筑已呈现部分坍塌毁坏,老房子也不适合居民居住。作为传统村落,村中传统民居不少已成危房,致使精美的建筑逐渐走向的消亡,亟待抢救(见图2、图3)。

2传统建筑的分布及特征

三山岛居民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桥头村,也是明清古建筑最为集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主要包括清俭堂、九思堂、念劬堂、许氏四宜堂等,同时也保留了一定面积的明清古村落格局,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另外在环岛的湖岸边散落着祠、庙、寺、堂、石碑、石刻、墓志铭等历史文化遗产,如行山脚下的娘娘庙(吴妃祠)、小姑村的荆茂堂、东泊的关帝庙、山东的师俭堂等等。岛中随处都可看到反映三山岛历史文化的景点。目前三山村保存着明清古建筑32幢,这些古建筑承载着三山村五百年来的历史,其中不乏有规模大、档次高、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古民居、古祠堂等明清建筑(见表1)。

岛内保存的旧有建筑以明清时期苏州香山帮建筑为主体,兼容徽派建筑风格的营造方式,基本都为居住建筑。三山岛传统民居的诸多特征都显示出了苏州香山帮建筑的特点。苏州香山帮建筑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帮系之一,以名匠辈出、风格独特、博大精深而闻名中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又称苏式建筑,或苏派建筑,除了少数的寺庙、会馆、公所、衙署、义庄、书院、仓库外,面广量大的是各式各样的富有水乡特色的民居,其特点是梁架结构恢宏奇巧,戗角飞翘,房屋装修典雅,园林建筑秀丽多姿。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建筑流派,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明清。

三山岛传统的中小民居主要以轴线对称布置为主,这主要是受儒家“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封建礼制影响。其中中小型传统民居大多具有明显的单行中轴线,正间为堂屋,次间或边间为厢房,另有厨房及杂物间等共同围合成三合院空间,中间为天井,供排水采光通风之用(见图4)。

大型传统民居主要是指建筑面积在500m2以上的建筑。三山岛大型民居体现了多轴线多进式的平面布局,即有多条轴线和多进房间,每进房间以天井分隔,这也是苏州香山帮民居的特点之一。轴线基本以南北朝向的纵轴线为主,其中在中间轴线上房屋称为正落,依次有照墙、门厅、轿厅、大厅、楼厅、闺楼等;另两边纵轴线上的房屋称之为边落,分别布置书斋、花厅、藏书楼和厨房、杂物间等。在正落和边落之间一般还会留有备弄或甬道,用于女眷及仆人的行走通道,也起防火防盗的作用。

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为传统的穿斗—抬梁—砖木做法(见图5)。

村落内传统民居多采用传统的穿斗—抬梁—硬山墙形式,屋脊为纹头脊,脊的端部有紋头图案,较为精美,屋面为双坡屋面,上盖青瓦,部分较大宅院设置了封火墙(见图6、图7)

传统民居外观多自然朴素,多采用灰砖砌筑,原建筑外刷白色涂料,现因年久失修,不少墙体露出青砖原色,传统民居门窗等多大面积采用木材,门窗格虽已显得破旧,但仍非常精美,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工艺,建筑整体风格统一。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村落内逐渐也兴建了大量的现代新型两至三层的砖混住宅,呈现出传统民居被逐步取代趋势。新建砖混结构民居仍采用双坡屋顶,由于采用现代的框架或砖混结构,建筑仅在屋顶檐口或每层层线附近做披檐装饰,并较为简单,建筑外观颜色以白色和灰色为主,形式上与原建筑进行了一定的协调(见图8)。

3传统建筑的技艺

岛上传统民居的特色一般都体现在外立面上,而外立面最有特点的又是山墙面的处理。当地山墙面根据立面形态的不同,分为硬山式外山墙、博风墙、屏风墙等。

三山岛传统民居体现了造型轻巧、色彩淡雅、梁架工整、雕刻精致的特点。其外观质朴、内涵丰富、秀外慧中。每一处传统民居从外表看都朴实无华,然而迈进门去,便会看到精雕细刻的门楼、窗户和栏杆等。

岛上传统民居屋面的制作过程为:铺望砖—做屋脊—盖瓦。传统民居的屋面多用小青瓦、筒瓦铺做,山墙椽头用瓦片简易防护,部分山墙头做了细致装饰(见图9—12)。

三山岛建筑雕刻主要体现在木雕、砖雕、石雕三大类,无论是建筑的外檐装折还是内檐装修都无处不呈现出三雕精湛的技术工艺,从入口的石雕大门到大门内的砖雕到室内门窗的木雕都是美轮美奂、做工精细、图案精美、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传统民居注重大门的设置,大门做工精细,门头的装饰非常精美,有较高的保留价值(见图13、图14)。

门窗上面传统民居少量保存传统木作,制作较为精细,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已经损毁严重,一些花窗也被因损坏缺失而被替代(见图15、图16)。

4传统建筑风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村委最新统计的数据,目前三山岛上遗存下来的古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及祠堂建筑,其中传统民居30处,祠堂2处,另有数10处古井、古桥、古湖湾。

这些古建筑主要集中于桥头村,还有部分散落在湖岛的其他自然村,传统民居大都为合院式建筑。民居院落和古建筑格局相对完整,部分保存尚好,整体质量也比较高,但也有不少传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受损,抬梁式梁架结构局部构件毁坏,穿斗式梁架结构毁损较为严重。其中有些屋顶塌陷,屋脊和屋面瓦脱落,空斗墙体开裂,风蚀严重,甚至坍塌仅存废墟瓦砾。据现场勘查,建筑规模较大,并且毁坏程度在30%(含30%)以下的古建筑有清俭堂、薛家祠堂、四宜堂、荆茂堂、师俭堂等,规模较小且毁坏程度在30%(含30%)以下的古建筑有念劬堂、黄沾良堂、张叙生堂、留耕堂等。许多民居院落和古建筑均已存放杂物。此外,对于古井、古桥等未采取挂牌标志或围栏等必要保护措施,不利于古物的保护(见图17)。

近年来也有部分村民建起了三、四层建筑。古村落的传统历史风貌不断遭到破坏,有些地段已经面目全非。尤其近几年来岛上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纷纷盲目拆除原有传统民居,随意扩大建筑规模,增加建筑体量和建筑高度,大量使用现代材料,采用砖混结构,兴建各种各种式样的“农家乐”建筑,对桥头村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造成了严重影响(见图18)。

三山岛的传统建筑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原因,产权基本在居民手中,但是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修缮老建筑的费用太高,无力承担。岛内无学校,造成居住在岛内的少年及青年人口很少,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此外为外来游览的游客,传统建筑多为老人居住或年久失修不再适合居住,只有少数老房子在个人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得到了一定的修缮,但是其修缮的方式因无人协调监管,所以修缮的效果参差不齐,部分新的功能及材料的使用顯得与传统建筑极其不符。岛内的风貌统一工作需要得到有效的落实。

5历史建筑的风貌协调策略及保护措施

基于三山岛村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状况,对三山岛传统村落保护整治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已经建成的与历史建筑传统风貌不协调的部分多层或高层建筑,原则上暂时不拆,可规划为将来拆除的建筑,随着条件成熟逐步进行整治,同时必须坚决制止继续审批和新建不协调建筑,遏制文物环境和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破坏扩大化;对于桥头村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不协调建筑,应当限期拆除或改建;对于桥头村控制性地带的不协调建筑,应当改建或整饰。另外,对于不协调建筑采取将来拆除措施,目的并非是永久保留,而是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该建筑不能继续使用时再行拆除或改建(见图19、图20)。

延续古建筑其鲜明个性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的构成要素如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传统的格局和尺度、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及空间轮廓、建筑物和构造物的造型、建筑的屋顶形式、材料、色调、视觉走廊的节点建筑及山水景观等,通过有机系统地融合,形成完整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在人们的视觉感官上产生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人们留下形象的历史记忆。

首先三山岛传统村落目前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建筑,数量达30多幢,均为私有,大多数民居虽然都在使用中,但因居住条件较差,许多民居濒临着废弃的危险。三山岛古民居是三山岛渔耕文明生活形态的传承体和民居建筑艺术的载体,应当充分保护和利用,规划建议通过资源整合与建筑环境整治,改善民居生活条件,提高居住和使用效率,延续其原有居住功能,传承三山岛原始的生活起居形态,展示三山岛精美的民居建筑艺术(见图21)。

二是贴近原功能。选择一些原有使用功能已有部分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但其文化特征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可移动文物,为其寻找与原来使用功能比较接近的新的合适用途,展示文化遗产内涵,传承历史信息和文脉(见图22)。

三是更新原功能。对于那些原有使用功能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遗产,在保留其外观形态传统风貌的历史特征和历史信息同时,根据新的使用要求,改善和增加满足现代需要的相关设施,赋予新的功能(见图23—24)。

6传统建筑改造原则

经济,便于施工,造价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确定居民和政府都能承受得起的标准,是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首先确立的原则。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进行修缮,保持原有建筑的格局及形态,建筑外观仍为双坡瓦屋面、硬山顶、细砖门楼、花格窗等传统建筑元素。色彩上采用三山岛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色调。在修复中建议采用与原营造技术一致的传统工艺,按照原貌原状进行修复。

使用功能上在保留原建筑格局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合理更新利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提供一定的旅游休闲服务功能。对建筑内部按照需求配置必要的生活设施和防灾设施。

古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外观上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保证街道尺度、风貌上具有历史感,在民居内部,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修缮,总体格局不变的基础上,部分有条件的进行较好的原貌修缮,对条件不好的,需要进行清理保护,不能盲目采用现代材料进行粗犷式的重建。

7结语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明清古建筑遗存给三山岛开发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对三山岛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同时,从其生态人文资源和区位条件中寻找转化优势,通过与其周围相邻太湖区域的名镇名村和文化遗产旅游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三山岛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取长补短,错位发展,打造鲜明的美丽乡村经典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大均,胡静,陈君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4):157-162.

[2]孔宇航, 韩宇星.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的分析与继承[J].大连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92-96.

[3]李长杰.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王海松,孙桦 .苏州三山岛民居生态营建模式解析[J] .华中建筑,2008,26(8):59-62.

[5]刘托,等.苏州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推荐访问:太湖 初探 村落 流域 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