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节能引领医院新风尚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1 09:07:45   浏览次数:

“节能是一种责任,节能是一种慈善,节能是一种时尚。”这句话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医院后勤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沈崇德的口头禅,他认为每个医院管理者都需要具备如是“节能观”。

沈崇德更为医院算了一笔账,从2013年他开始布局医院的节能工作,一年多过去,已相当于为医院创造了1亿元的收入。而若仅仅依靠扩大医院规模,如增加病床,即使按照东部地区三甲医院收入水平,这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另一方面,从“APEC蓝”到“穹顶之下”,中国的环境问题一次次受到公众的审视与拷问,中国的节能环保也已进入了“阵痛期”。作为能耗远远高于其他公共建筑的医院,无论愿不愿意,都已直面这股冲击,不容逃避。

医院的节能减排,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节能迫在眉睫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推进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锋在2015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医院节能管理论坛”上强调。

张锋所说的,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可得到验证。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而同年由财政部和住建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的目标。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又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1.2亿平方米。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以及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

在这一系列的目标下,医院作为公益性公共建筑,要首当其冲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而鉴于医院建筑的特殊性,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2012年开展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已完成了报批稿。作为绿色医院建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更好地体现医院作为城市生命线、确保人身安全与医院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理念?可以说,医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医院建筑结构多样、功能复杂、能耗非常大,是一般公共建筑能耗的1.6倍,很多仪器设备都是24小时运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副主任陈方表示。

同样,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梁浩介绍,据2013年数据统计,全国医院能耗约达到2860万吨标准煤,占建筑总能耗的2.6%,居所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之首。2012年中德技术合作“公共建筑节能项目”选择了三个不同气候区的4个试点城市(天津市、青岛市、宁波市和乌鲁木齐市)的100家中等规模医院,做了现场能效调查并完成了能效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新型医疗学科的发展、高科技医疗技术与诊疗设备,以及生命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都对建筑、设施和环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调研的4个城市当中,以500张床以上的医院计算,其能耗值达每年2300吨以上标准煤,远超每年500吨标准煤的重点用能建筑标准。

此外根据申康中心在2006-2007年开展的一项摸底调查可以发现,2002-2007年,医院收入平均增幅为83.8%,而能源费用增长137.8%,医院能源费用与医院收入增长比为1.5:1。

医院的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激励共赢

然而随挑战而来的还有机遇,压力的另一方面正是激励。

梁浩首先给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数据。目前全国既有建筑存量510亿平方米,80%为非节能建筑(408亿平方米),其中一半为城市建筑、一半为农村建筑,城市建筑中20%为公共建筑(40亿平方米)。对于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以每平方米100元计算,即4000亿产值,将带动8000亿市场投入,创造出800万就业岗位。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医院2.41万家,床位数415.7万张,建筑面积4.15亿元平方米。按照大中型医院1500张床以上测算,2600多家医院如果都上能耗监管平台并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按照2000万~3000万元测算,市场容量将达到520亿~780亿元。未来五年,保守估计新增150家大中型医院,每家医院基建预算3亿元的话,市场容量是450亿元。如果推进城市级医院智慧运维平台建设,大中型城市平均接入20家医院,每家医院运维按每年50万~100万元计算,每个城市每年运维费容量在1000万~2000万元。十三五期间,如果在城市级大规模推进绿色医院和节能技改,将是一个千亿元的产业。”

既然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可以拉动产业、保障民生和节能减排,梁浩指出未来中央政府的预算投资应该投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而目前,对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央财政也有相应文件出台,对北方供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分别有每平方米20~40元不等的奖励。

“现在做节能,其实是‘名利双收’。”沈崇德帮着算账,在做节能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收到节能本身的成效——每张床的消耗大幅度下降,无锡市人民医院还凭此拿到了相应的科研经费和一些其他奖励。

“如果用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来审视节能减排,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虞玉津也举例说明,通过各项适宜技术,江苏省中医院于2008年投入80余万元进行节能减排,而2009年的财务报表显示,门诊患者人数、职工数、财务收入、出院患者均增加了10%以上,水电费却下降了9%,约180万元,充分说明节能减排投入同样有效益。

“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逐步使公立医院走向市场,政府购买服务。因此,降低医院成本、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效益是所有医院管理者的共同诉求。”梁浩表示。

节能减排,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节省了成本,如此双赢,医院又何乐而不为?

困难重重

无论是中德“公共建筑节能项目”的调研,还是申康中心的摸底调查,均发现在医院能耗中,空调采暖耗能最大,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而在燃气消耗中热水供应也超出份额一半。

对于影响医院能效的因素,梁浩分析认为,包括蒸汽锅炉设计不合理;冷热管路保温差、未采用能效高的热电(冷)联供技术;水力平衡失调、照明灯具落后,在管理上均无分区、分时段控制;自来水管老化严重、热工性能差,以及用能行为差、能效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几个方面。

在采访中,《中国医院院长》也发现,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医院并未真正重视节能管理。

而造成这些现象也非一日之寒。梁浩分析,受医疗市场需求旺盛、医疗机构竞争激烈等影响,大型综合性医院拟建和在建建筑增加,老建筑改建任务频繁,新增医疗用房面积使能耗面临绝对上升趋势。而节能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缺位导致公民节能意识淡薄,节能习惯缺乏,医院的能源浪费尤其严重。此外,医院普遍重医疗管理轻后勤辅助部门管理,在节能降耗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不健全。

技术节能是节能管理的核心环节,但节能技改需要大量的初期经费投入,而政府补贴项目和补贴金额有限,医院本身在节能经费上的投入又十分谨慎,导致节能技改项目推广缓慢。另外,医院建筑规模大、系统设备新旧并存,而能源分项计量、能源监测和能源诊断工作滞后,难以进行精细节能管理,同时缺乏整体节能评估和改造计划,使得医院的节能技术改造往往比较盲目。更重要的是,医院自身往往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改造和能源管理。

“政府主管的节能监管和配套政策不到位,节能市场化运作尚未成熟,节能工作开展进程缓慢。”梁浩举例说明,“我国对医院建筑能耗的管理和评价,纳入大型公共建筑能效管理范畴,采用平均单位面积能耗指标进行评价。然而,单位面积能耗可以反映医院建筑能耗的共性,却不能全面反映医院建筑能耗的特点,例如不能反映与就诊人数、床位周转率、各医院特色专科的关系等,也不利于展开深入的节能潜力分析。医院的分项能耗计量也应不同于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特别是办公建筑。”此外,医院能耗中存在问题也没有及时总结反馈给设计部门,致使在新建医院设计中重复过去的失误。最后,医院建筑还有待建立室内环境参数的标准。

市场化机制解难题

2007年开始,申康中心大力推进市级医院节能降耗工作,为17家医院累计安排了90余个节能技改项目,累计投入1.45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6401万元,带动医院自筹8139万元。

如此艰巨的任务“砸”到头上时,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副院长的罗蒙感觉并不轻松。仁济医院规模大、能耗总额高,单纯依靠现行的有限预算资金模式,根本无法全面开展医院的节能减排工作。为此,申康中心决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医院节能事业的发展,选择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仁济医院也得以与第三方节能服务企业合作,进行了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最终实现了零投入、设备优、管运行、管人员一举四得,并达到节能率49.9%、节费率49%。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合理利润。

申康中心选择的是三家不同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公共卫生医院进行试点,涉及不同系统的节能改造,以探索最适合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改造方案。陈方表示,规范医院合同能源管理需要7个实施环节,包括医院能源审计、能耗基准测定、节能技改方案、节能量审核、节能效益分享以及运行管理和维保方案。

申康中心的三个试点管理模式各有不同,例如在节能效益分享上,有的是节能服务公司和医院在前四年以8:2、后三年以7:3进行分成,如果能获得政府的专项补贴,由合作方式各按50%分享。另外一种分为改造资金回收期和利益分享期两个阶段,前者公司和医院以8:2分成,后一阶段则是5:5,对设备的运行维护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承担。最后一种则是混合型的,即仁济医院的托管模式,设立封顶线,未达到封顶线的全部归节能服务公司所有,超出部分按公司和医院7:3进行分成。

下一步则是选择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的选择是影响整个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罗蒙表示。

最后,申康中心委托了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后评估,并于2013年召开了经验推广工作会议。截至2015年6月,9家医院的13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节约能耗3561吨标准煤,年节约能耗费用1972万元。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项目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全额投资全权运作,并对节能改造的效果负责,医院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仁济医院副院长虞涛这样总结医院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好处。此外,医院对项目零投入,在合同期满后还可得到节能设备,继续享受项目所带来的持续节能收益,省时省力,可集中精力于主业。而相对于原有拨款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能够借助专家团队,并综合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稳定高效的节能设备进行整体节能改造运作,迅速提升医院能源利用水平,使得节能收益更有保障。

总的来说,“合同能源管理可以解决大多数医院建筑设施设备老化、能效不高、能源浪费、运维管理粗放与节能专业人员匮乏并存的问题。”陈方总结体会道。

合同能源管理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但并不是个新生事物。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主任委员诸葛立荣介绍,合同能源管理早在1998年就引入上海,多年来不温不火,原因是缺乏社会联动配套。

“合同能源管理不是简单的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大,回收成本周期长,而节能过程又是动态过程,受气候变化、环境条件、用能习惯和方式的影响较大,一旦节能效益未达预期,相互‘扯皮’,医院积极性也就不高了。”

而上海市在2015年3月发布了《上海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公共机构在实施节能技改或建筑维修项目时,应当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相关预算资金原则上在能源费用预算中安排。诸葛立荣认为这一管理办法对医院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将有很大推动作用。

未来,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市场化机制或可使更多医院找到节能良方。

信息化手段赢未来

当“互联网+”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已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医院的节能减排能否脱离互联网时代存在?答案当然是“不”。

“互联网时代中,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已经重新组合、重新建构,形成新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以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张伟如是表述他对互联网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理解,“而大数据时代下全样本数据的全局思维、数据分享的开放思维,数据挖掘的优质服务思维、研究规律预测趋势的学习趋势思维,以及成本控制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促使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商业模式以及消费体验不断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后勤管理也出现了新业态,“后勤要打破医院的围墙,变为开放式的。”张伟表示,“现代医院后勤管理应从分散到整合再到分散,首先规划设计,从流程规范到物流供应、维护保养等形成大的后勤体系。然后再打破传统,形成新的管理方便的组织架构,实现后勤智能化管理模式,进行基础数据、设备状态监测与能耗监测。”张伟口中的后勤管理新业态,使后勤支持保障平台的出现成为必然。这一支持保障平台能够整合科室需求、设备监控等信息,并实现物流配送、设备专业维护等方面的执行联动,提升服务水平,最终达到安全、高效、节能的目的。

与之异曲同工的是,申康中心也于2010年开始了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希望通过智能化技术,对医院支持保障系统相关设施和业务的动静态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录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集医院建筑与能源监控、后勤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功能于一体的运营管理平台。

陈方透露,以往的医院后勤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比如采用人工记录,缺乏安全预警,现场巡视、分散驻点值守、1对1管理的管理模式单一,标准化程度差、维护效率底下,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职称不高素质不高……而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先摸清家底,再管理运行,并降低能耗,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精细”的建设目标。

为此,申康中心做了整体规划,进行申康中心、区域中心、总院-分院多层次平台的分层建设,并分步实施。在2010-2011年的试点阶段,初步建成医院平台核心数据库、门户网站、后勤信息管理模块、能效数据分析模块和试点医院应用子系统。在2012-2015年的推广应用阶段,逐年增加医院直至全覆盖,推进医院平台应用,初步建成申康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在未来2016-2018年的分析与决策支持阶段,完善医院平台数据收集,全面推进平台应用,拓展申康平台建筑设备运行和能效分析功能,为医院后勤设备投资、管理维护提供决策支持。

陈方表示,在建设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医院建筑设备监控点位采集标准,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多点位并发监控参数快速传输、重构和仿真显示,研究了基于大数据的设备运行智能分析模型,提出了和外部环境联动的空调控制和“互联网+医院建筑设备安全保障”的新理念,构建了“两级监控、两级维护”的联控维护新模式。

基于这些创新探索,申康中心管理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管控各类设备2万余台,每年为3800万诊次的患者就医提供安全保障,应用一样的平均设备告警率从15.7%降至8.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3%。此外,共节约人力能耗成本4000余万元,并列入中国医院协会《绿色医院运行评价标准》。

未来,申康中心将继续开展后勤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研究工作,推动医院走建筑设备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之路,大幅降低后勤运营成本,提高设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云中心设想

2013年4月,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合作,召开了“关于在无锡、常州两市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试点工作”启动会,并在5月印发了《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试点工作方案》。同年7月,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常州召开了“部省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会”,会上代表共同签署了“绿色医院——常州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倡议书”。

尽管只是两个城市的试点,却不可小看,其原因是住建部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具体说来,在这一试点工作中,政府将无锡、常州市医院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进行整体打包形成规模优势,以期在全国形成示范。此外,引入有实力的、具备综合性改造能力的节能服务公司总包实施,便于解决融资难、技术标准不统一、节能效果难保证等问题。而政府在全过程中实施强有力的政策监管和协调,约束业主、服务企业相关方。部省中心、建设局负责能耗统计、基准量认证、节能量认证、技术方案评审,避免可能出现的纠纷。

这种规模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优势在于:方便政府管理;降低业主选择成本;规模化与服务公司整体实力相结合,便于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瓶颈,以解决融资难问题;提高了实施效率并保证了节能效果。

梁浩希望能通过两市的试点,尝试推进中国医院“能效云中心”的架构设想。在国家层面上,由住建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中国医院智慧能效研究院,并在其下成立医院智慧能效云中心,在下面接入每个城市的能效管理平台,并与运营商、能效金融服务公司一起打造成熟的商业模式。

“这种打包式推进其实是B2B的平台战略。”梁浩解释道,客户与合作伙伴以及资源都在一个平台上,相互实现对接。他认为,医院节能改造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涉及材料设备的生产、采购等一系列链条,这一全过程需要第三方平台,将绿色节能理念融合到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中,例如包括研讨技术发展路线、构建标准体系、建立融资渠道、推进示范工程建设等。他积极呼吁有关方能够成立这样的联盟,将包括医院建筑节能产品的制造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产业技术的研究机构、保险基金方以及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都拉到这个平台上,整体推广节能理念,推动商业模式和投资模式的创新。

推荐访问:引领 节能 新风尚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