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运输合同

奚小琴:石库门里剪出上海风情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28 09:43:39   浏览次数:

zoޛ)jm5i_}7_?工作室里见到了这位剪纸大师,看到墙上依然挂着的那套《上海风情》剪纸原作,奚小琴告诉我,这是她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后,最为高兴的事,可谓“小小剪纸,一剪一乾坤,一剪一世界”。她亲历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广受世界各国观众喜爱的盛况,至今记忆犹新。想到剪纸艺术登上大雅之堂,回顾自己艰难的艺术之路,真有点百感交集而感慨不已。

特级大师慧眼识金

1956年,奚小琴出生在一个富有艺术气氛的家庭里。父亲虽是个干部,但对琴棋书画十分爱好,成了她走上艺术之路的启蒙老师。至今,奚小琴抽屉里还藏着父亲早年替她刻的图章,床底下留着父亲弹过的古琴,甚至能笑着模仿父亲教育她的腔调:“最好以后你能成为像达·芬奇那样的艺术家。”是父亲请来了著名水彩画家李咏森,自小喜欢画画的奚小琴便跟随学画,后来又拜冉熙画家为师继续学习。

1973年,当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到共青中学挑选学生时,便相中了有绘画特长的奚小琴。

进了研究所,老师让一起招来的3个学生各自画幅画,2个孩子画了人物,1个则画了花卉。17岁的小琴作了幅“养小鸡”的人物画。按理说,喜欢画花的孩子适合学剪纸,而喜欢画人物的小琴该去学面塑。然而,擅画人物的奚小琴却被剪纸组留下了,看中她的就是号称“江南神剪”的王子淦。其理由很简单,就是会做人物剪纸的人才比较少,而他认为,人物剪纸一定要搞。巧的是,在这个时候,却送来一个擅长人物画的姑娘,王大师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也正是王子淦的慧眼识金,致使后来奚小琴在这个艺术门类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今日的掌门人之一。

王子淦,192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3岁时为贫困生活所迫来到上海,学习剪制民间刺绣图样。不久,他钻研起上海女子绣花鞋的“花样”,许多大红大绿的色调,在他金丝翻穿之下,竟成了雅俗共赏的图案。他还活用绘画的技巧,使得剪纸不但美,还富于新意。他的作品除表现传统的图案外,还剪制成套的历史故事。

奚小琴说:“其实,这就是海派剪纸的精髓,将民间的实用艺术转化为装饰艺术,我的师傅就是这样,博彩众长,不断追求创新,不断翻出新花样。当时,海派剪纸已相当繁荣,大户人家、社会名流都离不开,甚至像张爱玲这样的‘闺秀’也不能免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工艺美术极为重视,千方百计寻找流散在社会上的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前身)成立后,首批从社会上招聘了12位有一定艺龄、技艺高超的各路民间艺人。王子淦就是其中一位,自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剪纸艺术生涯。王子淦悉心钻研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将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简练、夸张、富有装饰性的艺术个性,开创了独特风格的“海派剪纸”。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王子淦还善于即兴剪纸表演。他不打稿,不用样,左手拈纸,右手握剪,纸转剪动,观者屏息静气,在嚓嚓之声中,一幅“喜鹊报春”图就活灵活现地诞生了。这样的技艺真让奚小琴目瞪口呆,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师傅的技艺学到手。

不甘寂寞,苦练成“精”

拜了师傅,接下来便要吃上3年“萝卜干饭”。方块圆圈、圆圈方块,在王子淦的指导下,奚小琴成天徒手在纸上学剪,剪得腰酸背痛,手指出泡,才停下。可王老师不说也不骂,只是淡淡看了看。最为难受的是,喜欢创作的奚小琴此时却整天重复着几个动作,实在是单调和沉闷。但这一切,奚小琴终于熬过来了。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在后来的创作中慢慢显示了它的必要——因为讲究线条的同时需要自身的眼力。奚小琴笑着说,我现在能“一眼准”,全靠那时练下的。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手艺行里很多师傅心头一块隐隐的痛,因此师傅们选择“留一手”也无可厚非。刚进研究所的奚小琴常常听说学徒们背地里斜着眼睛抱怨他们的师傅。

可奚小琴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大气的师傅,“王老师什么都肯说,而且讲得很透彻,从来不藏藏掖掖,他是真正尽心尽力地在教我。”奚小琴没有辜负老师的厚重情谊,她孜孜不倦地学习,又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她将老师的花鸟鱼虫、人物走兽、风景建筑等作品统统学到手,而在表现手法上更是求变求新。

温暖的台灯下,奚小琴用的是一把看上去并不精致却刀口极好、跟了她几十年的剪刀,坐在工作台前静静地剪着,39年如一日。在熙来攘往、人事浮躁的今天,用清贫的生活呵护着一份几乎要被大多数人忘却的民间艺术,寂寞吗?

奚小琴回应我的目光,安定沉稳。她说自己面对生活、面对创作,一直葆有一份热情。女儿去学琴,她把场景搬进了自己的剪纸中;城市绿地花园的美色,观众可以从她的作品中尽情欣赏;单位组织去九寨沟旅游,“童话世界”和“人间仙境”般的风情又成了她的创作题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给了她创作的源泉。

王子淦大师没有看错,奚小琴苦练成“精”。他在为奚小琴参加1992年日本长野展出的推荐信中这样写道:(她的剪纸)“既有民间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特色是取题有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造型活泼,构图匀称美观,用色和谐,为我学生中佼佼者。”

博采众长而成“十大神剪”

中国各地的剪纸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河北蔚县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工整细微;陕北安塞剪纸粗犷的大块面造型,可以从中看到画像砖的影子;广东佛山剪纸镂金彩衬,富丽堂皇……奚小琴博采众长来丰富着自己的创作。彩色剪纸、绉纸剪纸、阴阳剪纸、立体剪纸、抽象剪纸等等,她都勇于尝试,并且收到极好的效果。

奚小琴创作的“虎”八面威风,且色彩丰富。与传统红色不同,她的剪纸还有黑色。奚小琴告诉我,这是她去兄弟城市学习后“偷”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去陕西采风,在农民家里就看到贴着黑色剪纸。”

在广西参加中国民协会议,当看到辽阔的大海、劳作的渔网和撒落在海滩上的点点贝壳时,她又为这交相的美感所激动,《渔网与沙滩》因之而作。

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外民俗也成了剪纸艺术的开拓题材,猫头鹰历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动物,以前中国剪纸从来都不会出现猫头鹰的形象。奚小琴告诉说,与中国不同,猫头鹰在法国却被认为是智慧鸟。奚小琴受到启发,也将猫头鹰纳入自己创作的对象,别致的形象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受到称赞。

曾有过这么件趣事,两个来参观的老外,竟在地上搜集他们剪纸时留下的“残骸”,还仿佛如获至宝似地收藏起来。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剪纸的轮廓,摊开后其实又是一张剪纸,这触发了奚小琴的灵感:对,一阴一阳,贴在纸上相得益彰。由此“阴阳剪纸”应运而生。

奚小琴在电视中看到云南的傣族姑娘在河边洗发,洗完后旋转起舞,秀发随之旋转飘飞。这样的动感美让她激动不已,她太想将其表现出来,可一般的平面剪纸又万不能。她由此想到国外已经盛行的各种纸艺。咦,剪纸通过折叠不也能站立起来吗?就这样,当一个动感十足的舞者立现在眼前时,立体剪纸《舞》诞生了。

同样,到了法国巴黎,奚小琴在旅游之余,依然没有闲着。在巴黎一家香水店里,她看到营业员包装时,将包装用的彩带用刀一刮一拉,彩带顿时如同卷发,旋卷起来。当她从法国回沪,酝酿构思反映巴黎这个时尚之都的作品《fashion》时,马上想到了那位营业员的“刮拉”技术,于是她拿出纸也“刮拉”起来,果然,纸也能像彩带一样旋卷。于是,一个“时髦的法国姑娘”剪然于纸,而她的披发被“一刮一拉”后,飘逸顿现,“fashion”刮目相看。

在奚小琴的孜孜追求和努力下,她的作品连连获奖。其中《树熊》被收入1983年上海美术年刊;立体剪纸《春》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30周年年展中获评优秀创作一等奖;作品《育雏》等三幅收入《上海剪纸名家作品选手稿本》;作品《对眠》参加“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获金奖;作品《搏》《节节高》参加第二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获金奖,并获“十大神剪”称号。她还被选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剪纸学会副会长。

让世界认识中国剪纸

诚如王子淦大师所言,奚小琴“生性聪颖而又勤奋”,她的作品很快就受到同行的肯定和好评,并享誉海外。

1981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组团到美国参加“休斯敦艺术节”。工艺美术表演在休斯敦、旧金山、新奥尔良等6个城市大获成功。奚小琴一行不仅受到各个城市市长们的接见,还获得了州政府颁发的“荣誉公民”证书。通过现场剪纸、面塑、绒绣、白木雕等表演,很多普通百姓也喜欢上了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因为只表演不卖,很多老外看到奚小琴的剪纸非常喜爱,心里痒痒不肯离去。总领馆的同志想出一计:告诉老外,想要剪纸的排队登记,以后有机会一定送给他们。

如果说1981年很多老外还是第一次见识中国剪纸,那么2004年夏天,当奚小琴随上海群众艺术馆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上海周”展演活动时,法国人已经对中国剪纸相当熟悉了。在都日丽公园,观看奚小琴表演的观众排起了长龙,大家都等着她给自己现场剪个人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奚小琴积淀了30年的功夫博得了老外阵阵喝彩。此次活动按规定不能收钱,但很多人因为太喜欢剪好的人像,还是要付钱给奚小琴。见奚小琴硬是不肯收钱,老外们便坚持说这是“小费”。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无疑为奚小琴结缘外国剪纸艺术家,汲取外国艺术增添了一个机会。就在世博园开园不久,奚小琴结识了一位乌克兰的剪纸绘画艺术家。“当时我看到他在剪纸,边上挂着几幅绘画作品。我用简单的英语赞扬他的剪纸与绘画,没想到他听不懂英文,还好边上有一位热心人,将我的话用乌克兰语翻译给他听。”奚小琴说起这段经历显得非常高兴,“那乌克兰人一听到我也是搞剪纸的,立马来了兴致,拉着我就往二楼他们的休息室跑,那里有翻译,会讲中文,于是我们交流顺畅多了。后来,我邀请他明年来参加我们的剪纸艺术大会,他欣然同意。”

能在世博园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奚小琴对世博会又增添了一份喜爱,她今天还这样说:“这是一个交流与融合的平台,我常说,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找到许多令你惊喜的东西。”在世博园,瑞士馆礼品店里印有剪纸花纹的水笔让她喜爱不已,蒙古馆里的剪纸艺术品也让她欣赏良久。“其实,许多欧洲国家都有剪纸艺术,它并不为我们中国人所专有。而且每个地方的剪纸都有当地的鲜明特色,一眼就能看出来。”奚小琴告诉我说,“知道吗,安徒生也会剪纸。丹麦馆的徽章就是按照安徒生的剪纸所设计的。”

望着奚小琴,我总感到她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你一直这样乐观、激情无限?”我不由问。

“哪里,我是个女人,哪能这样不停地勇往直前?说实话,我是没有时间去想家务事,去想个人不开心的事。目前,我最大的担忧是,工业化的流水线巨大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剪纸艺术!你看,商品刻纸铺天盖地而来,一刀下去是几百张,还堂而皇之地冒充手工剪纸。这使得许多搞剪纸艺术的人十分伤心。所以,十分需要媒体宣传和引导。不过有比较才有鉴别,时间长了,人们自然就明白,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奚小琴话锋一转依然透露着一种坚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关键是技艺,这个一旦失传了,也许就永远没有了。我们做剪纸的不但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更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和一个灵活的大脑。传统艺术的继承,贵在传承中创新,我相信,剪纸艺术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推荐访问:上海 门里 风情 剪出 奚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