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知识产权合同

以原研哉作品为例试析通感修辞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6 08:49:50   浏览次数:

摘要:通感是文学艺术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设计中也有近似的概念,原研哉称之为“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人有五感,这五种感觉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作为整体构成了对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从而在感官上产生共鸣,设计的通感也就随之发挥作用了。本文拟从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入手进行分析,从具体实例中探究平面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表现。进而更好的运用到设计实践中,为丰富设计思维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艺术通感;原研哉;视觉表现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49-02

一、绪论

从烽火狼烟到飞鸽传书,再到当今数字媒体时代。时代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更迭,人们对于平面设计所传达的信息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心灵震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通感又称为“移觉”,它本是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借联想而引起的感觉挪移。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提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又如苏轼写牡丹的名句:“一朵妖红翠欲流”,就是利用了通感的概念,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既“红”又“翠”的颜色,诗人的用意其实是借色彩的虚实搭配,表现自己的感受。“翠”在这里只有感情价值没有“观念价值”。现如今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交融,“通感”这一概念不断被引人到艺术学、美学等学科领域,尤其是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形成的“艺术通感’值得我们的关注。

研究发现,人的五感之中,作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的视觉感受是最为敏锐的,其次是嗅觉、听觉与味觉,排在最末的是触觉,且人类的感官系统彼此之间也会互相作用,例如视觉对触觉有影响,嗅觉对味觉也会产生影响,感官系统在交互作用之下,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当代,以原研哉为代表的日本设计师主张应通过由此及彼的手段与形式,充分调动受众五感的互通,将平面设计从一成不变的表现方式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获得更为多样的体验。通过剖析原研哉的设计案例,可以解读其优良设计背后的依据,为丰富设计思维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及视角。

二、艺术通感的原理

(一)艺术通感的概念

艺术通感指的是设计者在从事艺术学科的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受众的感官互通,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将艺术通感运用到创作中,能够有效的唤醒受众脑海中关于设计作品所表达出的类似影像的记忆,调动他们五感的相互交融,从而产生通感体验。这样一来,受众在从设计作品中收获审美体验和情感上满足的同时也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共鸣和深刻的印象。

从欣赏者角度来看,通过欣赏和感受艺术设计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符号及艺术元素,产生了通感感受,对所欣赏的设计作品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有利于欣赏者更深入地了解设计者所要传达的对于美的认识,以及该设计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并且在欣赏者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沟通中使欣赏者参与到作品意蕴的创造中来,结合自身的感受对于设计作品产生新的艺术认识。

(二)艺术通感作品产生的原理

从主观方面来说,设计作品之中通感感受的传达,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层次、认知结构、心理定式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所以基于这样的影响与制约,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注重对大众体验的把握与拿捏。

从客观方面来说,若要唤起受众群体的通感体验,作品本身必须给他们似曾相识的感受。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认为:“有机体并不是凭借局部的各自独立的事件来对局部的刺激发生反应的,而是凭借一种整体性的过程来对一个现实的刺激丛进行反应,这种整体性的过程作为一个机能的整体,乃是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的反应”。由此可见,当各种感觉相互交织作用于同一对象时,会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觉场,在这个新的知觉场里,受众群体在感知对象的光、形、色等视觉特性的同时,又能产生其他的感官感受,从而在感知之中补充并丰富了整个情境。

简而言之,我们的设计作品所希望传达的思想情感与意图应与受众之间要保持着一种亲切而友善的关系,既能在部分上让受众领悟到所要传达的理念与信息,又要在总体上传达出主题的同时,引发受众的主动参与与联想,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感受。这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同时我们也应增强作品的创新度,不断提升作品层次,以此作为吸引受众的闪光点,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运用符号元素来传达情感。

三、原研哉设计作品中“艺术通感”的运用

原研哉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感官主义的接收器官的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能依据记忆在脑海中再现各种形象。而在人脑中出现的形象,是同时由几种感觉刺激和人的再生记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幅宏大图景,这正是设计师所在的领域”。原研哉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翻译”这一角色,他将人们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准确而生动地转译为视觉符号,并在视觉语言为主导的通感体验中完成了信息的高效传播。

(一)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节目册设计

在一九九八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节目册设计中。原研哉希望取材于日本傳统,并结合现代的图形表现形式,给到场者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在素材的选取方面,既要体现冬季特色,又要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集中到所用素材上,就是要找到一种合适的特种纸来设计。

我们的记忆中一定有这样一种场景:下了一整晚雪后,第二天目之所及处都落满了雪,形成一个个蓬松的平面。踩在雪地上会留下了一串串长长的脚印……原研哉便是希望让观众们在触摸这种纸张时能唤起他们脑海中曾有过的记忆。在他与造纸厂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出了一种具有“冰一般”感觉的纸。其原理是制作时将金属模块制成的文字加热后压于纸上,纸张受热后文字部分出现凹陷,同时因为热的作用,部分纸纤维融化成了半透明状。触摸节目册就如同踩在雪地中一般。触觉到视觉的转换唤起了人们对于冰雪的记忆。试想如果只是将文字以寻常的印刷方式出现在普通纸张上,表现形式瞬间就会变得平淡无奇。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与光彩。

(二)梅田医院标识系统设计

梅田医院位于日本山口县光市,是经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健康组织认证的“婴儿之友医院”,即客户群体主要为母婴。这家医院的最大特征是所有标识均由白色纯棉布制作。标识的台座部分被固定于墙壁或天花板上,相关信息则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印于白色棉布后套于底座,以便于拆下进行清洗。标识的意义在于它是带有引导功能的信息“指示”,标识在空间中存在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原研哉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丰富了设计的诠释方式,传达出不同于一般引导标识给人的视觉印象。

纯棉布料这一材质触摸起来是柔软的,但是非常的易脏。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身边医院的标识系统设计通常采用不锈钢板等金属材质制成,相关信息则是喷漆或者丝网等工艺印与其上。金属这一材质耐用且牢固。但是无形中也给人一种“冰凉感”并加重了就医人群的心理紧张感。考虑到孕产妇在医院度过的这段时间需要一种温馨的气氛,原研哉选择了纯白棉布作为载体,布料是方便更换和洗涤的。在明知白色棉布不耐脏的情况下仍用其来制作标识,给了梅田医院的入院者一个关于“清洁”最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向来医院的人传递医院对于空间管理的专业性这一信息。这一材质的使用从触觉过渡到视觉,既体现了品牌的精神与文化,又为医院营造一种柔和、温暖的氛围,也很好地体现了原研哉“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赋予常见事物以新生命”的设计理念。

(三)松屋银座的再设计

松屋前身是与时尚潮流格格不入的西友百货超市。原研哉认为:“人是一个积极地接受感觉刺激的容器”。针对这种容器。寻找出“让人感觉到新的松屋银座”的方法便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松屋银座的再设计中,原研哉应用了“肌肤相亲”这一触觉概念,经过再设计的银座大楼,建筑外壁紧密而有序地排列着规整的凸起白色圆点,同时加装了许多灯光,银座在光影效果下产生了优美而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同期进行的包装袋的设计中,纸面被覆以水印纹的灰色小圆点,这种特有的质感也会让人自觉地联想到建筑外壁上的半圆凸起,这一案例从各个细微的方面实现与消费者情感的沟通,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情感期待与共鸣。

在银座装修一新后,原研哉还制作了许多的刺绣海报用以宣传,他认为既然是位于银座的百货店,就应该给在此逛街的人们一个鲜明的印象。毛毡具有淳朴、接近自然的特性,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具有丰富的“手感”,给人以本真的感受。同时海报的边缘通过拉链一张一张的连接在一起。刺绣与拉链超越了人们对于海报只能采取平面印刷的认识,给到银座逛街的人们传递出只有银座才会有的独特的感官刺激。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将建筑结构与材料有机统一在一起,使得建筑的外观不再是厚重的墙体与冰冷的钢结构,在触觉转换无形中加深了顾客对银座的整体认知,拉近松屋银座与消费者的距离,最终达到了理想的宣传效果。

四、結语

“艺术通感”与设计手法的跨域结合,不但增强了设计作品的亲和力、丰富了受众群体的通感体验,更是以一种极为生动的视觉语言唤醒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在这个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艺术通感”在平面设计领域的运用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效果,调动起受众的感官互通并给予用户强烈的心理暗示,,同时也开辟了一条设计表现领域的新思路,为丰富我们的设计思维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视角。

推荐访问:为例 平面设计 作品 修辞手法 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