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在温度和尺度中找准坐标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37:27   浏览次数: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活动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更多的集中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和民生领域。让弱势群体真正拥有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法,民生帮扶类栏目的出现解决了民众的“发声和维权”问题。本文从民生栏目出镜记者表达和沟通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对调解帮扶类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表达和沟通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民生节目出镜记者表达沟通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民生节目并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形式,而是弱势群体表达自己需求,维护自己权利的重要途径。所以民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主持民生节目的时候,不能够简单、功利的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角度对民生事件进行报道,而应该站在为民众发声、替群众维权的角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的节目形式也必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进而得到高收视率的回报。因此,对调解帮扶类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表达和沟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民生节目对出镜记者的要求与定位

1、民生节目对出镜记者的要求

民生类节目作为现代电视节目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本身与民众和民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为民众发声、替群众维权的特殊途径。这是民生类电视节目的优势,同时也限制了民生类电视节目出镜记者的表达沟通方式,对民生类电视节目的出镜记者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民生。民生类电视节目本身是一种深入群众的电视节目形式,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做到以民众利益为主,深入到群众中间,发现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平常小事为切入点,切实做一档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以为百姓谋福利、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电视节目。

(2)引导舆论。当前民生类电视节目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舆论引导上,很多民生类电视节目确实做到了深入到百姓身边,报道民众身边的大事小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刻意寻找“自杀”、“爆炸”、“车祸”、“二奶”等有“卖点”的事件进行报道,而且在报道的过程中出镜记者没有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追究,不是通过揭露和批评这些事件去正确引导舆论,而是倾向于揭露悲伤、丑恶现象后“审丑”和“发泄”,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这种片面的、畸形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只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消极发展①。

2、民生节目对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

从记者的职业权责划分角度来看,民生节目记者主要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在媒体机构责任制下,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发掘民生事件线索,并以记者个人的身份出镜对事件进行报道。另一种形式是在媒体机构责任制下,记者受媒体机构的指派,以新闻机构全体的身份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并以个人的身份出镜报道。从民生节目记者的这两种工作方式中可以明显看出,尽管在民生事件的报道中出镜记者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但是在民生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还是拥有较大的主动权限的,会对民生事件的报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②。

所以在民生节目中对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从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本质角度来看,出镜的记者具有媒体结构记者和民众利益代表的双重属性,从记者本身的职业角度来看,其应该为媒体机构考虑并为民生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负责,但是从民众利益代表者的角度来看,出镜记者也同样应该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公平、公正、公开的报道新闻事件,还原事实的真相,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公允的角度来看,民生节目的出镜记者应该兼顾好人民利益代表和电视媒体记者这两个角色,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点③。

二、调解帮扶类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表达沟通

1、表达客观、公私分明,对事件的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准确预判

通过对民生节目报道的民生事件进行统计,发现绝大多数的民生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活动中关注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甚至民生节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情弱者是我国民众和文化的一大特点,但是就纠纷事件本身而言,在没有权威机构的调查取证之前是不存在孰对孰错的问题。从媒体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应该是平等的,民生帮扶类电视节目出镜记者不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发表没有事实依据的评论,不能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歪曲民生事件的真相。表达客观、公私分明、不偏不倚,是民生节目出镜记者表达和沟通的基本原则④。

2、软化氛围,为当事双方建立起绿色的对话通道——以安徽卫视《帮女郎》为例

2014年9月24日安徽卫视《帮女郎》节目报道了小包一家的纠纷事件,2006年主人公小包的亲生母亲车祸去世,2007年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父亲在家的时候,新妈妈对她关爱有加,而父亲外出上班的时候新妈妈就对她百般刁难,直至为了拆迁分房的事情,一家人的矛盾终于爆发,连续的争吵让小包只好搬出来单独住⑤。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小包的继母陈女士情绪比较激动,与小包和小包的父亲激烈的争吵,记者了解了一家三口的基本诉求以后,以继母陈女士为突破口,找到了小包和陈女士之间对小包父亲的爱这一共同点,软化了陈女士和小包的激烈情绪,并进一步摆明了小包、小包父亲和陈女士在拆迁这一事件上的态度和诉求,提出了折衷的解决方案,一家人达成了谅解。目前小包暂时住在奶奶家,待新房装修完了以后,一家人又可以团聚。

在这一事件中,《帮女郎》的出镜记者深入地了解了三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诉求,并根据三人之间的关系实际,找到了软化气氛的关键和达成一致的利益共同点,为一家三口的和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家庭矛盾,发挥了民生帮扶节目的实际作用。

3、善用媒体,让私领域的需求化为公领域的关注——以江苏卫视的《公共热线》为例

《新买惠普打印机却是返修机》(2013年10月25日江苏公共频道播出)是一位以往采访对象在微信上给记者留言提供的线索。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使用“荔枝新闻”App,即时更新受访三方意见回复,三方通过手机了解事情最新进展。惠普公司多次打来电话,就采访中的细节向记者详细讲述这台机器的来龙去脉。在短时间内,经销商作出了退一赔一的承诺。对此结果和处理效率,消费者非常满意⑥。

在民生帮扶类栏目的运行过程中,节目的出镜记者要善于利用媒体的作用,切实探究百姓身边小事背后的普遍意义,彻底解决百姓身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结语

具有调解帮扶性质的民生节目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弱势群体发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重要形式,因此,对调解帮扶类民生节目出镜记者的表达和沟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民生节目记者的要求与定位和出镜记者的表达与沟通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民生节目出镜记者在表达与沟通中应该在温度与尺度中找准定位,切实发挥民生节目调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郑潇,《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公益形象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1

②林瑞泉,《做强做大帮扶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思考》[J].《现代视听》,2013(1):3-5

③陈拓,《浅谈电视帮忙节目的品牌化构建——以〈第一帮帮团〉栏目为例》[J].《东南传播》,2013(8):56-58

④任倩,《“帮忙类”电视栏目:弱势群体的权利寻租》[D].扬州大学,2013

⑤张洋,《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彰显——浅议帮忙类民生节目的现状与出路》[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3):28-30

⑥董强,《从〈民生大参考〉看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D].郑州大学,2006

(作者单位:滁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坐标 尺度 找准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