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求职信

浅谈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1:16   浏览次数:

[摘 要]GIS在我国发展迅速,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GIS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GIS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复合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创新型人才;GIS专业;地方师范院校;培养

GIS作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迫切需要一批有扎实地理知识,熟悉计算机,并掌握基本软件应用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加入,并推动它的发展。而高师院校作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理所当然应担负起这一责任。但是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各自的学科优势不同、对GIS的理解各异,所设置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也各具特色,差别较大。因此,培养出来的GIS人才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重视地方师范院校复合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一、社会对GIS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GIS经过半个世纪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们知道目前国内的GIS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其工作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种:理论研究、软件开发、系统设计与建立、应用与维护。

目前社會对GIS程序员和资深开发人员的需求较大,二者合计达到37%;其次是数据处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项目经理等。市场对GIS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开拓创新性要求,特别是研发类人才需求旺盛。GIS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扩展到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领域,如商业、国防、电信、教育、工程、环境、政府、卫生、资源、交通等,并形成统一应用的GIS应用图式。GIS在我国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市场,因此未来人才市场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有很大的增长。GIS多元化、多层次的应用格局使得其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不同的社会需求对GIS专业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从事研究工作对GIS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最高,而应用层次的GIS专业人才则要求相对较低。GIS复合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市场急需的GIS人才。因此,GIS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顺应GIS专业人才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推动GIS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开拓性的复合创新型型人才。

二、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就地方师范院校来说,由于其GIS专业的前身大多是地理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这就决定了其一方面在教学上具有地理科学教育的继承性,沿袭了地理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学方法、手段等。对现有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进行分析发现,目前GIS专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GIS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地方师范院校的GIS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承袭了非师范院校的GIS专业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培养也按照这些学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但是,高等师范院校自身的条件使其培养的GIS专业学生与非师范院校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如高等师范院校GIS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继承了地理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其培养的学生强于理论而弱于应用。与其他高校GIS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这势必造成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高等师范院校的GIS专业的课程设置沿袭了其他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但因其教师配备不尽合理,其设置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致使部分课程的开设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学生招收学科不协调。高师院校GIS专业招生的研究生中有本科或专科学GIS的,也有学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教育、计算机科学,甚至还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部分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较差,造成他们对高等数学等课程较为畏惧,对GIS设计与开发的学习也颇显吃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GIS创新人才培养的期望目标。

4.教师配备不尽合理。在对高等师范院校的GIS专业的教师配备分析中发现,部分GIS专业教师是从事地理学教学的。这部分教师虽然地理科学教学能力相当强,但是他们没有经过GIS专业的系统学习,对GIS的专业不精,教学中缺乏GIS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教师不足,相关计算机课程开设受到很大限制。

5.实践教学严重不足。高等师范院校的GIS专业的实验设备不足是大多数高师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实验课时不足、生产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致使GIS专业的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活动;另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十分欠缺,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达不到GIS专业应有的要求,势必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欠缺,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复合创新型GIS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GIS专业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然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师范院校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自主创业的创新型GIS专业人才。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创新型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教学探索。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概念组合系统,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建立完善的GIS人才培养体系,在确定学科体系和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GIS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内容涉及与GIS学科密切相关的地理类、测绘与遥感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GIS专业类四个课程组,它们构成了GIS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专业教育课又分成三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课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概论、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CAD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GIS基础、空间数据库;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Visual C#程序设计、GIS软件应用、GIS高级教程、GIS应用开发、GIS软件工程;专业拓展课:土地管理概论、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概论、数字地面模型及应用、资源环境遥感、CAD二次开发技术、软件设计模式、专题GIS、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科学进展。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GIS从业人员的就业领域和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可以看出,GIS专业需要综合性较强的人才,除了应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整体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并且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管理部门人员规模不断缩小,GIS专业毕业生就业重点领域必定会由行政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变。为了更好地为就职的企业服务,GIS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手段。鉴于此,在GIS人才培养方案中还要增加GIS技术类课程的比重,并且加强综合性、实战性的应用实践训练。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地理类实践、测绘与遥感类实践、计算机类实践和GIS应用类实践四个模块组成。地理类实践是进行自然地理实习;测绘与遥感类实践含测量学实习、摄影测量学实习、遥感图像处理;计算机类实践含CAD应用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程序设计语言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设计、数据库设计;GIS应用类实践包括:GIS软件应用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GIS应用开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此外,要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带领下,GIS专业的研究生应每年固定到一些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和应用单位访学,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发挥GIS學科优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创新型GIS专业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J].地理科学,2001,(3):193-197.

[2]陈优良,王兆茹,邹凤琼.以需求为导向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地理空间信息,2010,(3):141-147.

[3]王树德,孙宏霞.高师“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实践刍议[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76-79.

[4]熊永柱,郑春燕,钟广锐,胡华科.试论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嘉应学院学报,2010,(2):77-81.

[5]贾泽露,刘耀林,刘兴全.从市场需求看我国高校GIS教学改革[J].地理空间信息,2006,4(2):75-77.

[作者简介]黄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陈益,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推荐访问:师范院校 浅谈 复合 研究生 培养


[浅谈地方师范院校GIS专业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