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书

分享与跨越——玻璃艺术创作随谈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2:07   浏览次数:

[摘要]笔者总结了自身玻璃艺术创作及教学的相关经验,以一名玻璃教育者与艺术家的身份探讨了现阶段玻璃艺术专业领域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以当代中国玻璃艺术家的时代使命,从观看的维度、审美的语境以及艺术实践三个方面对玻璃艺术的创作展开探讨,尝试给予玻璃艺术者以新启迪。

[关键词] 玻璃艺术;观看;审美;民族性

[Abstract] The writer,as an educator and artist of glass ar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on of glass art and edu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glass art at the present stage. A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glass artist, the writer explored the creation of glass art in three aspects: dismensions of watching, aesthetic environment and art practice and attemptted to edify the artist in creation of glass art.

[Key words] Glass art;Watching;Aest hetics;Nationality

以高等院校学术力量为轴心推动的“工作室玻璃运动”在国内已经跨越了十余春秋,作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开拓者的一员,在这十几年的时光里,针对学科规划、创作思路、美学体系的探索,其中的酸甜苦辣荡然在心。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吹制工作室正式建成,并以国际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始运营,标志着国美“平面玻璃”“铸造玻璃”“吹制玻璃”三大课程模块的格局框架基本成型,未来中国与国际玻璃艺术界的交流将更加的紧密(图1)。回望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历程,再分类比较每一阶段的成果,进步与不足也清晰明辨。在此,基于我本人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玻璃艺术创作的思路及思考。

一、玻璃创作内涵

首先,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关于如何理解玻璃,如何了解自己,思考玻璃材料与自身创作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培养艺术创作的创新思维以及确立逻辑的观看方式与科学的观看方法,在玻璃艺术创作领域尤为重要,这将奠定起现代玻璃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也决定艺术家自身的艺术道路能走多久、走多远。

强调观看方式的实质,是深入拓展艺术创作思考的维度,提升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以玻璃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玻璃做?怎样去实现?上述创作思考构成一个逻辑性的思想框架:创作者自我情感本体——玻璃材料与玻璃艺术语言——创作实现的技巧与方式。艺术家需要围绕创作思想的框架进行研究与论证,从而确立独特的观看方式,形成特色的艺术语言。

反应思想的本源,表述情感的特征。艺术家是敏感的,天生的敏感性能让艺术家捕捉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情感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之根本,这些情感包含了当下生活的认知内容,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了解自我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开始,艺术家能实现独立的创作风格、建立新颖的语言形式,渊源于艺术家对自我情感和个性特征的挖掘。作为年轻的学子以及青年艺术家,很容易受到某个(类)大师的影响,作品不由自主的出现模仿的痕迹,这个过程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艺术家都有学习前辈的过程,都会在前辈大家中吸收养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创造自我。然而,在借鉴基础上的创造则是艺术家确立自我风格、成就艺术之梦的根本,艺术家了解自我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感动?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感动的变化和喜好的程度直接说明了艺术家个体本身的审美情结,善于发掘自我内心才能成就最为独特的表现语言,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表述自己的观念情感。模仿永远不可能成就艺术家最终的事业,创造意识的形成实际就是不断了解与剖析自我的惯性结果。只有明晰自我,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甚至可以说,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艺术创作作品犹如自身的成长之体验,标识出自我的特征与才华。

为什么选择用玻璃来实现你的创意?这是每个玻璃艺术家都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也许,作为艺术创作本身,任何材料都是可以选择来进行艺术表达的,玻璃仅仅是万千艺术创作媒介之一。而当你以玻璃艺术家的视角,选择玻璃来创作作品的时候,就需要蕴含专业的精神,并充分表达对玻璃的尊重。利用玻璃材质你要干什么?是不是仅仅适合运用玻璃?是不是用玻璃表现最为恰当?是不是其它材质无法代替?这些疑问必须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到全面的解答,它会让你不断反思并得到确切且本质的回答。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通过疑问、反问、争论之后整理出来的你的作品概念,是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尝试去触摸玻璃本体的灵魂,与玻璃直接对话与交流。

怎样实现作品?需要艺术家探索技术去实现创意。这涉及到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我把这个思考点放在了玻璃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有的艺术家总把自己创作成果的不足归结于工作室设备、玻璃材料等客观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现有设备并不是十分完善,玻璃材料的品种与质量或许达不到高品质水晶的要求,但是绝不能把自身玻璃创作的不成功归结到设备和材料上来。实际上,只要对材料、工具把握和应用得当,摸清玻璃的“脾性”,玻璃艺术创作自然得心应手。纵观国际玻璃艺术大师的工作室,部分设备看起来还没国内先进,甚至有些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很是平凡朴实,但他们同样创造出经典的玻璃艺术作品。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使用”现有的材料与工具,发挥它们最大的功能。归根结底,作品创作的好与坏,最终还是看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敏感程度,有一颗极富创造力的心,所有的材料与技法仅仅是你实现你个性思维的手段。艺术家进行创造活动,自然是思想在先,技法在后,艺术家是理念的革新者,他们思维的第一步永远不是在思考技法,而是在表达思想,有了思想的准确定位,艺术家往往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克服技法的束缚,最终实现自我的创意。对于艺术创造本身而言,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

二、玻璃之审美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新时代“新玻璃”的审美问题。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是全新的学科领域,对玻璃而言,在其材料本身以及技术加工手段方面或许还能找到与过去的某种联系性,但从现代玻璃创作的本质来讲,其审美同古玻璃研究已经分裂为两种不同的观看的范畴,在时间维度上也有着鲜明的界限。需要梳理的是,现代玻璃艺术到底是研究什么?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可能朝向哪些方向发展?

玻璃艺术有它的本体表现语言及独立的审美态度,了解玻璃多少,作品就会给观众对应的情感体验,因此,独特的表现语言与专业的审美态度构成了玻璃与人的真实互动,玻璃作为一种媒介表达人的观念的“倾诉”正是体现了材料的语言及学科之魅力所在。几千年来,人类对玻璃艺术的理解仍局限于有限的技法探索,然而,在最近短短的五十多年中,现代玻璃美学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不断地修订与颠覆,部分前人没有探寻到的方向以及玻璃新的表现方式也被不断地发现,在当代艺术界,玻璃变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它似乎每天都在被改变。

玻璃艺术在国内仍处于成长时期,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有限,学术体系尚不成熟,专业审美缺乏广泛的认知基础,导致人们对“玻璃艺术”定义的过于纷杂。即使是在艺术圈内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也都对玻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对玻璃艺术的理解往往会基于自身行业观点。然而,这并未揭晓玻璃艺术的内涵。事实上,玻璃学科的建设的确需要从多维的角度进行客观批判,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玻璃的创新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前提是,学术的建议与观点需要有稳固的文化支撑或建构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国内现代玻璃就社会的认知程度上看,属于新生品与舶来物,因此,如果轻易对玻璃艺术进行定位与判断自然会充满误读或偏见,其结论多是基于个体印象或来自感性思维,部分混杂的信息相反更加模糊了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玻璃学科的发展。玻璃艺术学科基础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专业研究受不同行业观看视角的影响较大,现代玻璃美学评论体系尚未形成,学科建设仍在摸索中艰难前进。

就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坚持并保留个人个性化的创作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当艺术家同时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则有义务在客观性上引导与提升整体的玻璃艺术学术审美,玻璃艺术的美学评判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专业的美学平台之上,这个平台汇聚了最为优秀的评论家与艺术家,以全面的、包容的、公正的立场促进玻璃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能为玻璃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的思路。倘若对玻璃艺术基本的审美判断出现问题,便很难在该领域继续前行。新兴专业学术体系的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高等教育与艺术创作,比如批评家团队、专业展览策划等,都需要逐步的跟进。由于玻璃理论研究的匮乏,短期内难以形成科学的专业审美评判,一些大型的展览在维护玻璃学术权威上也显得力不从心,那么评审的结果显然有失“科学”与“公正”。玻璃艺术家自身实力的夯实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是改变上述现象的根本要诀,现实来看,这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艺术创作在不断体现一个永恒的真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因此,民族性的体现一直是部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追求方向。一些艺术家喜欢用某些标识性的中国传统符号来体现民族性,并信奉自己的创作“独一无二”,形式上看,应用传统符号表现的玻璃作品,似乎在视觉表达上已经同国际玻璃风格上拉开了差距,然而从创作的方法论上看,并不能说明其玻璃创作方式与观点的创新性。传统符号用的不好,总会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那些“艺术创作”中对传统造型的盲目修改与删减,不仅体现不了传统的继承关系,甚至往往会遗失传统人文的经典内涵,给读者传递出“变异”的民族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它过分的复古而往往脱离“新时代”的创作背景,这更像是在制作一些伪劣的古董,其影响是令人焦虑的。简单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是一个深入民族文化内涵研究的创造者所应该呈现的。也许,冷静一下,我们会回到对艺术创作本真的认知:了解自我,真实地表达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观看世界的观点,深入地挖掘自身独特的情感,“民族性”将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作品其中。

玻璃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新型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初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坚定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方向,深化民族性的研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这样才能形成自身艺术形态的长久生命力。无论是针对国内玻璃艺术行业崇洋媚外的心理现实问题,或者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而排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这些片面的观点都应该予以及时调整与矫正。只有当我们具备专业的辨别能力以及开阔的艺术视野,清晰的审美思辩和高格的艺术情操,才会让自己始终沿着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创造”经验谈

最后,我想分享我去年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创作的部分感受。2014年,我获得了中国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关于个人创作项目的立项资助,经过1年多的艰辛奋战,完成了3件大型的玻璃作品。由于玻璃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任何的意外将导致作品的失败,玻璃破损或污染都将无法再次修复),长时间面对玻璃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个人性格与规范的职业素养,我始终严格按照构思计划实践我的作品过程,深入思考创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玻璃是通透的材质,除去概念的构思以外,烧制的技法与打磨的工艺都将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完整性。我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些创作的心得

我一直致力于探索玻璃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的形式研究体现在:正负造型、透视关系、厚薄渐变、光影穿插等,注重玻璃艺术学科的本体语言与审美特质,以精密的“结构”经营,拓展玻璃的视觉形态。本次结题的三件作品,都是围绕空间结构进行构思,在有限的玻璃体量中,通过透视变化与结构穿插,展示空间层次的无限感,客观地呈现出个人学术研究的逻辑框架。《可现的视界——域》(图2)是我进入巨型窑铸玻璃创作领域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该作品底座为实木,上面两段为玻璃,摞层叠加组合。使用光学玻璃材料铸造(而非高铅玻璃),在色泽的均匀度以及光学性上更符合作品主题的要求,成品高度为190公分,总重量约为270公斤。制作周期约为4个月,在窑炉内的退火周期达70天。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空间表现,利用光影塑造形体,在建筑结构中汲取灵感,营造场景氛围,强调故事性的表述,探讨关于信仰主题的人的社会属性。

我不断尝试拓展作品的体量并在结构关系研究上深入推进,这批作品无论是高度还是重量已经全面超越了我前期的作品,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铸造玻璃之一。作品体量的成倍增长以及结构关系的错综复杂注定其在创作技法的探索上充满挑战,涉及从制作耐火模具、到窑炉烧制温控、到冷加工打磨方式以及作品组合结构等一系列创作方式的彻底改进,该项目的研究使我获得了大量科学实验的数据并积累了广泛的创作经验。《可现的视界——城》(图3)分四段组合而成(底座为实木烤漆,上面三段为玻璃),整体高度为2米。这件作品来源于古代城门与塔的灵感,作品强调简约造型与概念表述,在形式上作出大量的简化,追求铸造轻量化处理(体积最大化、质量最小化原则),“光影结构“仍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在有限的作品的厚度中,通过透视、压缩、渐变的规律展示最大空间的可能性。这种严谨经营下的逻辑形式的组构实际蕴含形而上的概念,意在突显作品的观念价值。

我想展示給大家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象,而是塑造一个能让人展开联想的“场景”,使作品的内涵观念始终凌驾于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上,基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以理性主义的方式解构时代语境中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存在,呈现历史时空的交叉对接。《可现的视界——冢》(图4、5)为组合结构,材质以玻璃为主体,青铜、实木混搭,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剑与剑鞘。在这件作品中,我想强化的是民族性的表达方式,从玻璃艺术的本体审美出发,围绕作品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有序规划,尝试展示一种稳固形式下的厚重的历史语境。借鉴捷克玻璃的观看方式,在民族语境下进行深刻的演绎与创造,我相信我的这件作品成就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范例。在我看来,玻璃的表现应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这即是玻璃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意义所在。创作形式的探讨不应流于表象,而该深入材料本身,融合民族、时代的内涵做出包容性的比较与个性化的拓展。

结语

玻璃艺术的繁荣,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与科研方面作出持久的努力,青年玻璃艺术家一定要善于思考,在理性研究的框架下探索自我的学术方向,玻璃艺术创作团体的日益壮大以及玻璃艺术家的成长成熟才是解决玻璃学科发展问题的核心所在。回顾五十多年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历程,结论显而易见:玻璃艺术的发展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的,它融合于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当代艺术创作观念深刻地影响到了玻璃艺术的发展,中国玻璃艺术正在不断地建立、巩固自身学科的学术规范,以多元的、开放的、综合的姿态融入世界玻璃文化发展的进程当中。

推荐访问:跨越 艺术创作 玻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