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推荐信

创新高地的主人们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6-29 09:03:57   浏览次数:

合肥人挣回“面子”的故事,颇为传奇

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艳曾在公开场合问过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一个问题:“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合肥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吴存荣的回答是两个字:“创新。”

合肥大街小巷的广告标语和宣传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创新”二字。

告别昔日的“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合肥如今的城市新名片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挣回“面子”

2016年4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发布其研制的“特柯体验交互机器人”。图为安徽合肥的中科大校园内,机器人“佳佳”在接受媒体记者拍照

2008年秋天,中国大陆首条高世代液晶平板显示生产线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落户合肥。这让合肥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能生产等离子面板和TFT面板的城市,并帮助中国电子产品摘下了“无面子”的帽子。

合肥人挣回“面子”的故事颇为传奇。

作为与青岛、顺德并列的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一,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合肥迫切希望能够在本地建设液晶面板制造项目,从而完善产业链,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2008年初,合肥市获悉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整掌握液晶面板核心工艺和产品技术的企业京东方有意上马“6代线项目”的消息,立马行动。

合肥市的主要领导先后几次带队赴京考察洽谈。但让合肥不敢乐观的是,国内有多个大城市希望与京东方合作,开出的条件都胜过合肥。

此时袭来的一场金融风暴却给合肥带来了机会。当其他城市对上马京东方这个上百亿元的项目犹豫不决时,合肥市领导用了“砸锅卖铁”四个字,显示其决心。

“为了让项目落地,当时合肥承诺以财政兜底为项目筹集资金90亿元,而这相当于合肥2008年近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4月,计划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新站开发区破土动工,2010年10月正式量产。“项目从开工到量产仅用一年半时间,创造了业界最快的‘合肥速度’。”张羽说。

这个速度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前合肥市在行政审批制度上的“效能改革”。2006年,合肥市四大班子联合对52个市直部门的353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会审,一次性“砍掉”123项,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制度。

京东方的落户也为合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京东方6代线项目开工当天,100多家配套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齐聚合肥,希望在合肥投资为京东方配套。

合肥市新站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在新站区,以京东方为核心,集聚了包括住友化学、康宁等世界五百强在内的上下游近40家企业入区配套,一条“石英砂进去,电视整机出来”的新型显示的全产业链逐渐形成。

伴随产业而来的还有人气。距离新东方厂区不远,有一个名为“家天下”的大型住宅小区,周边商业配套已十分成熟,很多京东方和附近企业的员工都在此处安家。几年前,这里的房价每平方米只有两三千元,如今已经涨至一万三千元左右。

以京东方的发展为代表,合肥在创新之路上似乎逐渐找到了合适的“开关”。

“目前,合肥正着力培育以新型显示、机器人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拔掉吊瓶谈合作

2012年,当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谭春青和他的团队带着新研发的燃气轮机核心制造技术跑遍全国,希望能在研发基础上实现装机应用时,合肥成了伯乐。

作为能源动力装备领域的最高端产品,燃气轮机可以大大提高发电效率,被誉为动力机械装备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目前,高端的燃气轮机制造在国内还是空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完全垄断了这项技术。

时任合肥市科技局局长的朱策是燃气轮机项目的力推者。他向本刊记者回忆,该项目在合肥谈得最火热的时候,还有领导半夜打来电话,谨慎地向他询问这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其实,燃气轮机差点与合肥擦肩而过。

据朱策介绍,谭春青团队最开始先和合肥的某个开发区谈合作,但是由于对这个新产业太不了解,谈了一年多,开发区的领导也不敢拍板。

正当团队准备放弃时,转机出现了。刚刚成立的合巢经济开发区伸出了橄榄枝。

“当时经济开发区的主任还在生病住院,听说了我们团队的情况,拔掉吊瓶立刻到北京找我们谈合作。”谭春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只用了一个星期,项目合约就签订完成了。

亲身经历让谭春青对安徽的印象大大改观,“实话说,这里的硬件条件并不是最好的,但这里的人都真诚实干。”

更令谭春青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是国务院批准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四个试点地区之一,像他这样的企业核心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可以变身股东,“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这让我们研究人员看到了资本的力量,也更激发了我们的工作动力。”谭春青坦言。

科学岛上的哈佛团队

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抗癌症药物的开发和药理学博士后研究的刘青松在决定回国时,为考察科研环境,曾在国内从南到北走过两圈。

本没有安排安徽行程的他,因为朋友的邀约,偶然来到了合肥。

对于这个身处内陆的城市,刘青松此前一点也不了解。他只记得,身边的科学家朋友常常不愿意接受邀请去中科大作报告,因为交通太不方便。

“2010年我第一次到合肥,当时刚下飞机,看到的是又破又小的骆岗机场。”刘青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自己对合肥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样”,

刘青松没有想到,之后几天在科学岛上,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的一番谈话,改变了他的回国轨迹。“匡院长给我讲了科学岛上很多科学家的艰苦创业故事,告诉我这里的科研条件和水平可能不如北上广等大城市,却正好让我有可以施展的机会。这让我热血沸腾。”

当天晚上,他给同在哈佛工作的夫人打了电话。最终他们放弃了去北京大学的机会,来到了合肥科学岛。

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三面环水,2.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了20多个装备优良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十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包括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等9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本刊记者探访刘青松团队的实验室时发现,这里的几个实验室位于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里,里面空间狭小,潮湿闷热。

与物质条件相比,大量科技人才在此地的集聚才是刘青松选择合肥的重要因素。“搞科研是团队作战,有一群理念相同的人汇聚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成,这远比物质条件重要得多。”他说。

这几年,和他一起来到合肥的还有7位哈佛的同事,他们组成了岛上著名的“哈佛团队”。而这个团队又源源不断地吸引了从不同国家学成归国的几十位科学家。

跨越“死亡之谷”

2007年,中科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徐海选择了离开合肥去北京工作。七年后,他又回到合肥——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

“我看中的是合肥工作和生活的低成本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这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徐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徐海的创业,依托的是中科大一位教授自主研发出的“呋喃聚酯系列产品”。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实现农业秸秆的循环利用,将其制成安全环保的塑料制品,破解了秸秆回收利用的大难题。而国际上目前只有化工巨头巴斯夫和杜邦等少数企业在从事类似研究和生产。

技术有了,如何在此基础上成立公司,开拓市场?这是徐海和很多年轻创业者们创业初期都会遇到的难题。

徐海很幸运,他们还在酝酿彷徨的时候,中科大刚刚组建不久的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找到了他们,愿意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帮助。

长期以来,基础研究成果和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甚至将之称为“死亡之谷”。

“跨越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死亡之谷’,关键是要对接好产学研用,搭起一座‘桥’,我们先研院就要当这么一座坚固的‘桥梁’。”中科大先研院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解释先研院存在的意义。

中科大先研院2012年10月正式揭牌,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

在合肥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叉口西南隅,一幢空中俯瞰呈“X”形的大楼就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综合主楼,命名为“未来中心”,寓意探索未来世界。

朱策介绍说,先研院的成立,本身就是政府对于“三权改革”的一种大胆探索。它的成立,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转化基地。

2014年7月11日,徐海和创业伙伴的公司成立,其注册地址就在先研院为他们提供的一个30平方米的小房间。

“除中科大先研院外,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也已经或正在合肥搭建。”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陈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最近,徐海的公司刚搬进了新建的高新区创新产业园大楼。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办公室里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徐海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期待溢于言表。

推荐访问:高地 主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