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梦想的力量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2 08:49:08   浏览次数:

随着一批大师的远去,在很多领域里,我们都仿佛再也找不到公认的智者,整个民族都变得焦躁不安,因此甚而引发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回答的人很多,有的说中国的科研投入不够,有的说中国基础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有的说中国青年学者急功近利,还有的将此归因于中国的教科研体制。从杰出人才成长的路径看,似乎还有个这样的答案——人才的缺失源于梦想的缺失。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一个12岁—14岁的孩子应该大致知道他们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假使一个孩子到了这个年龄还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那我真的要为他感到悲哀……”

阿德勒若活在今日中国,他将会为一半以上的中国大学生感到悲哀。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面向全国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有42.1%的人表示对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人表示将另选专业。”中国孩子考大学的年龄大概为17-19岁,他们到了这个年纪却依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或者被父母、老师强行改变了志向。上述调查还显示,很多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明确职业定位”。

数学家丘成桐在反思中国人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说:“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他说,他接触的中国当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多数急功近利,稍有成就就很自满,不再努力了。他对本土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表示了极大的悲观。

虽然仅是一家之言,但足以让我们警醒:我们的教育的确严重压制了学生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诞生需要自由、宽松的状态,每个人的兴趣都可能不同,学校要有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由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点的维护还需学校提供一定的空间、时间及条件,让兴趣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然而,这些在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中都非常欠缺,这就难怪我们的孩子在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时,会显得那样迷茫了。

更为遗憾和可怕的是,他们迷茫不单因为没有兴趣点,还因为缺失梦想。

桥梁学家茅以升11岁时,因家乡秦淮河上的文德桥被拥挤的人压塌,而对造桥产生了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头脑几乎全部被桥占据。大人带他外出,只要见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要到桥上桥下来回奔走一番;从桥面看到桥桩,兴趣盎然,留连忘返。对桥的兴趣使茅以升把桥当成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选题。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和亚洲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就是他这一选题的结晶。而与其说这是选题的结晶,不如说是梦想的绽放。

发明家爱迪生15岁学习电报业务时,发现了电的神奇,越琢磨越有趣,从此走上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发明之路。

爱因斯坦12岁对欧几里得几何产生兴趣,13岁对代数产生兴趣,然后是物理学和哲学。16岁时,他在一篇充斥语法错误的法语作文《我对未来的打算》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计划,他希望能在苏黎士工业大学花4年时间攻读数学和理论物理学,他觉得这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选择。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高中时就已经迷恋理化学科,他在吃饭时、上学路上都常常入神地解理化题。有同学在其中学毕业纪念册上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同学的话也恰是他年轻时的志向,我们相信他在高中时就已经有了人生方向。

华裔物理学家、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18岁上大学时选择了物理学,父亲不赞成他的选择,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而物理学高深不易出成果,但朱棣文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于49岁时获诺贝尔奖。

马克斯·普朗克,量子理论奠基人,自幼喜爱音乐并有天赋,曾为一部轻歌剧作过曲,但16岁时,当他听到一位物理大师的讲座后,开始迷上物理学,从此转入这个全新领域,终生未改,于60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综观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经历,可以发现多数都是在青少年阶段即立志,并坚持一生,中途改行的很少。这正好应验了马克思那句著名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那些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科学的顶点!”人生短暂而学海无涯,只有少年立志并终生努力,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在所教的诸多学生中,有一个孩子至今让我难忘。他个性很强,甚至屡次挑战校规校纪。但他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却非常执着,他想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有一次,他因为上课违纪被老师批评。事后我跟他聊天,一路聊到他家门口的小池塘边。他兴致勃勃地讲起池塘中的青蛙,告诉我有几只是本地的,有几只是外来的,具体的产卵时间和蛙卵的成活情况。我问他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他说利用一整个星期天,拿着网在水塘里捞取到瓶子里计数后再放生。立时,在那个瘦小的身影上,我看到了梦想的伟大。虽然他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但那一刻,他让我感动。

诺贝尔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在《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一书中分析了自己成功的原因,他非常强调好奇心的作用。中学时,老师提到京都东山中有花岗岩,而花岗岩中含有铀。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朝永振一郎和伙伴们的兴趣,他们商量着去山中弄点铀回来。虽然成年后回想,朝永振一郎觉得那很幼稚,但他认为这培养了自己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而朝永振一郎和伙伴们的行为,在我们身边的中学生中有可能发生吗?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发表的著名演讲,虽然这只是一个黑人关于民族平等的演讲,但却凝聚了一种美国精神,对美国甚至世界的影响都很大。

郎咸平说,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去美国留学,甚至愿意留在美国。美国不会比中国精彩,但美国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美国政府可以非常骄傲地告诉任何人美国梦。像奥巴马这样父母离异的黑人也当上了美国总统。商务部长骆家辉是第三代移民,父母早期在餐馆洗盘子。朱棣文也是到美留学,最后成了能源部长。这意味着什么?奥巴马、朱棣文、骆家辉完全没有所谓背景,他们凭什么取得了成功?凭着美国社会给了他们的美国梦。这个梦不是给你多少薪水,不是创造多大的收入空间,而是给每一个人希望。这种希望,会让他认为几十年之后,他也可以变成奥巴马,变成朱棣文,变成骆家辉。

梦想的潜力是无穷的。

而现在,中国孩子的梦想在哪里呢?

在政治教科书中,梦想是共产主义;在父母师长的教导中,梦想是好分数,好大学,好工作,好家庭……而孩子们自己的梦想呢?

幸好,我们已经意识到缺失梦想的后果。2010年,《开学第一课》选定主题“我的梦·中国梦”,节目请来了李连杰、章子怡、庞清和佟健等学生喜爱的文体明星,讲述他们的梦想,以此鼓励孩子们树立自己的理想。

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抉择期,即使对一般的孩子而言,也要开始谋划自己的人生了。因此,一些有远见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人生规划”课,这为鼓励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有梦想的孩子,能沿着自己的梦想之路执着前行。

(作者单位: 广州市铁一中学 广东广州 518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推荐访问:力量 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