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论焦点透视与三远三高之比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3 08:50:29   浏览次数:

中西方绘画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理论,包括各自不同的艺术原理、绘画的方法、工具等等。绘画工具和绘画技法是绘画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很大差距的便是各自不同的透视原理,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前提就是理解他们的透视原理。中国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透视理论,例如已知的“以大观小”和“三远法”等,有些学者也称为“散点透视”,随着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透视理念也在相互影响。本文对中西方透视进行比较研究,在时间段上,中国举例从春秋到北宋时期较为典型的画家和代表作品,西方例举14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通过对画作的细致描述,细致剖析“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不同。

任何事物产生过程中都会有萌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的透视理论“三远三高”自然也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成系统的艺术理论,这个阶段也可以被称为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期;到了宋代艺术理论已经构建的初步成熟,这个时期也是“三远三高”理论产生的时期。北宋画家郭熙在这个时期提出了“三远三高”理论,作为当时北宋知名的画家,郭熙擅长山水画,他在结合前代的绘画理论与自身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林泉高致》一书。《林泉高致》是一本经验总结,是郭熙在绘画中自己经验的总结,后来经过郭思的整理编辑而成,其中包括六部分,主要有画意、画决等,本文主要论述画决中的“三高理论”。

一些艺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学者也认为可以将中国的透视理论称为“散点透视”,作为与西方透视理论“焦点透视”进行相对的比较。“散点透视”是一种平面上的透视方法,是指画家在作画时把物体和人物等画的较为平面,没有立体的感,通过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来体现物体之间的远近和明暗关系,这种透视方法也被称为“远近法”。

在古希腊末期,约公元前500年,随着希腊艺术的发展,绘画理论首先在希腊产生。这时期的古希腊人也开始对绘画进行创新,这个阶段也可以作为“焦点透视”理论的萌芽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艺术家企图突破宗教艺术呆板的束缚,开始进行一系列突破传统的创作,此时相关艺术理论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研究透视规律。意大利艺术家乔托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作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他在文艺复兴期间不仅有很多流传于世的经典画作,同时也流传下来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绘画理论,例如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画论》中,达芬奇一定程度上又对“焦点透视”理论进行了阐述,并且在他很多经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他理论的影子。到18、19世纪,英国数学家泰勒、法国学者盖斯帕尔·蒙诺等对透视的精微研究把它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1715年,泰勒出版了另一名著《线性透视论》以极严密的形式展开对透视学的研究。

绘画透视具有视点、画面和物象三个要素,视点是主体、画面是载体、物象是客体。理论是构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和不同的绘画工具、技法等也会对理论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范畴。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画家们的作品更加注重主观抒情性而不是客观再现性,从而导致画作的写实性并不明显。这种思想观念在西周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在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方面,在中国绘画中线和墨是主要的的绘画语言,而在西方绘画中则更倾向于块面的绘画语言。潘天寿也曾说“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中国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想象,结合中国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水墨、宣纸的特性进行表现,其中作者的主观感受占作品的大部分,凝聚了大量的主观思想,从而抽象性比写实性要高很多,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另一个角度说,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浓、淡、干、湿、深、浅在结合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后,也是画家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具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西方绘画中,绘画语言更像是以块面为主,注重写实性,追求物体形象的准确性、立体性。块面性的语言更易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性,空间感,使得西方绘画朝着写实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透视观的形成。

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以及绘画理念以及上文所说的线墨为主的绘画语言,使中国画形成了特有的观察方式以及特别的透视观。相对而言的西方国家,以块面为主要表现手段,加之人文精神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写实性的透视观。在具体画作中的体现也有很大不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山水画的画法都是以小来观大,就像人看假山一样。也是就说山水画技法更像是一种比较画法,在取景构图过程中作者突破了视点,在时空上也突破了原有的界限,画家本人在绘画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最大限度,使山水画更具有写意性。这种画法也叫作“以大观小”的透视方法。

西方绘画实践和理论都崇尚物体的写实性,追求绘画时描绘物体的真实感和立体感。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不同之处就在于焦点透视追求单一视点下描绘事物,凸显事物之间的空间感,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西方的绘画技法与焦点透视分不开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没有焦点透视就没有西方写实绘画。在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许多画作中也可以明显发现焦点透视。在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宫娥》中,小公主占据了画面正中,左右两方各有一名仆人环绕,在她的后方有一扇开启的门,这扇门的方向正是画面中视点延伸的方向。可以看出图中建筑物的边线也在向远处延伸,最终会汇聚成一点。

通过上文中对中国“三远三高”、“散点透视”以及“焦点透视”進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在技法上以及理论上都有很大差异。中国绘画收传统的文化影响,在透视上表现的主观色彩更浓,画作更多的用于抒发主观情感。在透视上表现为视点不固定的散点透视。中西方绘画理论及透视原理有很大的不同,想要了解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研究绘画理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绘画透视具有视点、画面和物象三个要素,视点是主体、画面是载体、物象是客体。理论是构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和不同的绘画工具、技法等也会对理论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我们应该全面客观的看待中西方艺术发展中的不同,在提高实践水平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绘画的艺术价值。

推荐访问:透视 焦点 三远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