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入党申请书

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语文教学水平之我见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9:40   浏览次数:

[摘 要]纵观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素质,人文素养的缺失是无可置疑的。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使新生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更加贫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开展,影响了对学生人格、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教学

什么是人文素养,这既是一个开放而广泛的概念,又是一个独立而精准的概念。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就是对中外历史、哲学、民俗等系统文化及文学、美术、音乐等系统艺术有一定修养后,对事物、人生、社会的本质、规律及真理有深刻的领悟,并在自己人生、社会实践中向往和追求这些事物、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具备了浓厚的人文素养,他就会极大限度地深化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积淀越丰富,对语文教学创造性的探究就越活跃。从本质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以语文学科为载体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积淀。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是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关键

语文教师不一定是思想家和哲学家,更不一定是道德圣人,但起码应该是一位思想者和哲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事物、人类社会的规律、本质及真理要有向往和追求精神。以人为本,以爱为根,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有民主和法制理念,关爱弱势群体,具有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进一步领会和深化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思想与性格。事实上,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思想个性(包括作者)的认同和领会是非常缺失的,这多半归根于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上。在这里以教师教学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为例,该文的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乃文章的主题所在,也是陶渊明的思想所在。笔者对这篇文章的不同讲解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总是给人以遗憾和无奈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把这篇文章真正的主题和作者真正的意图没有挖掘和展示出来,仅仅是翻译而已。事实上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未来幸福生活图景,是美好社会和完美制度的缩影,相当于“大同社会”“和谐社会”及法语称为的“英特纳雄耐尔”社会。因此,这样的社会“忘路之远近”“不复得路”,离现实很远,非常不易到达,所以一般人文素养浅薄的人不能理解将来会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只有南阳刘子骥是“高尚士也”(对事物的规律、本质、真理有感悟的思想者、哲人)才“欣然规往”(很高兴、自愿去寻找、追求,虽然“未果”原因是“忘其路之远近”“不复得路”,也就是离现实很遥远),但“寻病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去世,可见”高尚士”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后遂无人问津者”(缺少人文素养的一般人不过问,更不追求桃花源式的社会)。换句话说,谭嗣同、秋瑾、焦裕禄、张志新等人“寻病终”,对完美制度、幸福社会的追求在人口素质的局限性上,“后遂无人问津”了。如果语文教师缺少类似于共产主义社会这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和理念,对《桃花源记》主题及作者意图的讲授不到位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语文教师哲学思想的缺失,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人格教育十分微弱。只有不断丰富语文教师的哲学思想,才能提升语文教师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应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流程中,在语文教师的具体引导下,对学生进行三方面的做人教育。首先,通过作品的主题思想、境界去开拓学生的胸怀和眼界。文学作品呈现的思想和意境其基本要义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通过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使学生领悟到什么是落后、愚昧、庸俗、卑下等,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先进、文明、民主、科学、高尚等,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及真理,在学生心中展开美好的未来生活图景,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前面所列举的教授《桃花源记》的例子。其次,在作品主人公身上,让学生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个性分析,感受到高尚人格的魅力和卑下人性的丑恶,激发学生讲真话、讲实话,办实事、办好事,做真人的愿望,使学生在作品主人公形象的感化中,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守规范、讲服务的现代公民。再次,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来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课文中的作者大多数是在中外文化、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有卓越建树的文学家或科学家,他们往往是先进文化、先进文明的精神载体和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仁爱、正义、奉献、服务、奋斗等一系列高贵品格,是人类社会杰出的楷模,让学生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和创业精神,了解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事迹,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崇高的精神力量,在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之情,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灵和人格,以达到做人教育的目的。

二、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学水平,须在强化语文教师对文章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人文素养决定审美效果。以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为例。据笔者了解,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害怕教鲁迅先生文章的大有人在,这又是为什么呢?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主题思想深奥,层次结构奇异,语言文字抽象,教师往往在鉴赏和教授这些文章时很费力,且时常不到位,其根本原因是人文素养的浅薄,没有赏析和解读鲁迅先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能力。比如,有位语文教师在讲授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时说 ,孔乙己能将茴香豆的“茴”写出好几种,好像孔乙己知识丰厚、见多识广,殊不知正反映了教师自身迂腐的一面。孔乙己虽然纯朴善良,但他就如当今“应试教育”和“缠足教育”的产物一样,只识几个字,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与丁举人及腐朽社会制度有关,足见他的麻木不仁。在讲授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描写文章里面的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一位教师给学生读的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厥土下上上错蕨贡苞茅橘柚”等枯燥无味的东西。当孩子们“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而“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来,拗过去,还大声朗读着”。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充实,有助于自己用创造性思维全面鉴赏和审美课文主题思想、层次结构和语言文字。从而在讲授课文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对作品层次结构的领悟,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

三、重视写作,是提升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的第三法宝

人文素养越丰厚的人,其创作欲望越强烈,创作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这样的教师时刻要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李镇西、魏书生、程红兵等都是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他们身上累积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厚重的。他们在工作之余,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和工作业绩艺术地记录下来,编辑出来并传播给他人和社会,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写作水平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标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连一篇比较完美和比较艺术的文章都写不出来,怎么能辅导自己学生的写作呢?实际上,语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表现在写作上。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创作上的表现,主要是在自己选材、构思作品主题上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问题,搜集素材,确定主题;在自己文章的谋篇上,引导学生构思文章结构和章节层次;在自己文章语言的锤炼上,引导学生在质朴的语言表达中,显示语言文字的弹性和张力,感受语言文字放射的思想火花。语文教师如果在写作上具有独创性,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写作方面的独特性。语文教师在写作上的文风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写作上的文风。语文教师儒雅、真实、朴质的创作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写真人真事,写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写现实社会的焦点问题和底层弱势群体命运问题,用深邃的眼光,用非奴性的语言表达理性的呼声,最终在创作手法上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艺术境界。

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的融会贯通。事实证明,只有语文教师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理论等方面提高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地评价诠释作品,才能在创作欲望的驱使下进行艺术创作,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国学涵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周正旺

推荐访问:我见 素养 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