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程序知识

小学美术论文:携德之手 与美同行

作者:jnscsh   时间:2020-10-16 19:07:57   浏览次数:
携德之手 与美同行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除了肩负着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美术课就是通过美术教学有机渗透,做到“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学立德”。本研究从美术的学科特点、课堂教学、课型等方面,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式的德育氛围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让德育潜移默化地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关键词】德育 美术教学 渗透 潜移默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洲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可见,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低位,它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形地体现在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因此,我们努力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与材料,选择合适的时机穿插德育教育,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深挖学科内容的德育因素,打造内容丰富的课堂文化,有效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价值

 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对教材的深度处理、挖掘、整合,使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能有机地与美术技能训练融合起来,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

 在打造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文化中,为了增强感染力,往往采用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方式,旨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发现美,感受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如苏教版第六册《老房子》一课中,我事先出示拍来的老房子的图片,欣赏老房子精美的木刻,巧妙的结构,印证历史的古朴,老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然后播放制作的关于老房子的音画同步材料课件。一曲悠远的《思乡曲》,一张张充满历史沧桑的老房子图片,一段深情朗诵的富有感含意味的散文诗,让学生在听、看、对文字的回味当中,体会了老房子在心中的张力,心中油然对家乡产生留恋怀念之情。再让学生带着对老房子的向往,在空白的纸上描绘印象中的老房子一角,把学生对老房子的感受体验带到平时的读书生活中去。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我想,这种教学艺术带来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终生难忘。

 关注教学细节的艺术处理,打造精细育德的课堂文化,有效地加强德育渗透的链接沟通

 美术课堂教学时隔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会闪烁出教学艺术的光芒。教学细节常常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

 紧抓课堂常规,进行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制定一系列课堂常规,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美术课工具摆放使用的习惯教育,倾听别人回答问题的礼节,对学生一个小差的提示,对学生一次进步的鼓励,都会在学生心中吹起徐徐春风似的道德涟漪。

 营造课堂氛围,增强情感体验

 教师教学时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术是无声的语言,如何让它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相互关爱的纽带,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创设一种和谐、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自由作画,进而激发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其次,在授课中应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

 第三,作为引路者,应在正确的引导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唤起他们的作画兴趣,一科学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他们灌输新的内涵,并针对生活中的新发现以及所见所闻所感去分析美、丑、善,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

 第四,作为辅导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相互信赖,是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下乐意向教师靠拢,与教师真诚相处,自愿接受教师的教诲与指导。

 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游戏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化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在集体创作中,顺其自然地渗透德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也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儿童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当作品完成之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的荣誉感。而且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实践活动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实践活动能使美术教学更具育人功能。我们抓住如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等契机,适时推进情感教育。既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沟通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

 在情感渲染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特殊的、也是最活跃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既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审美需要呼唤的驱动的情感,审美就是一种被动的活动、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深层的领悟、主动的创造。在美术教学中,发掘教材本身包含的思想内容,运用情感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

 重视课堂评价,促使品德升华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作用。在评价环节渗透德育,我们从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对作品的评价方式两方面入手。学生的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我们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另外,在实际的评价中还要注意下面几点:①对优等生不能偏爱,有缺点要指出。②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该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③对学生批评要适度,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形体罚。④教育中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开放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打造贴近生活的课堂文化,有效地促进德育目标的深层化

 从美术放眼其余学科,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科学等学科本身蕴含着德育教育功能,如数学能提升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音乐能给人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的力量等。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和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各学科的相互沟通,促使学生的德育素养更上一层楼。

 沟通语文学科,提高品德修养。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在美术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童话,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会读、会背、优美的诗句融化在自己的大脑中,有朝一日和自己创造的画结合起来,创作灵感便一呼而出,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会非常感人,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如在听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姑娘》后,在画《漂亮的房间》一课时,一位学生把童话故事和作品结合起来,创作了《把温暖房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画,画面上卖火柴的小姑娘住进了温暖的大房间,吃上了热乎乎的食物。这画面充分表达了一个小学生对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姑娘的同情和要为她奉献爱心的美好愿望。我已经看到德育的种子已在这位同学心中生根发芽。

 沟通科学学科,培养科学精神。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在现代的社会中生存发展,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我充分挖掘美术与科学互通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科学知识及科技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中的飞机》、《我造的房子》等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精神。如教学三年级《你见过那些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目前飞机制作的状况,掌握有关图图书资料,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索科学。

 沟通自然和现实生活,提高审美能力。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材料”、“美就在生活中,美就在自然里”的活教育思想。根据教学计划目标,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捕捉自然中美的情趣,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学生用心尽情体会,用笔尽情描绘,这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自然界“美”的启迪。用真实的情感区体验生活自然美得美感,陶冶情操,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推荐访问:美术论文 之手 同行 小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