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从清末京剧看中国民间戏曲的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0:58   浏览次数:

摘 要:清末是京剧艺术重要发展时期,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京剧艺术被赋予了民族国家责任意识,寄托了民族危机、激励民众清醒的历史重任。这一意识理念与京剧艺术融合为一体,也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京剧发展的精神宗旨。京剧艺术在理念上得以升华。本文以清末京剧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晚清京剧中蕴含的国家责任意识。

关键词:晚清;京剧艺术;责任意识

京剧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发展到如今已經有二百多年历史,融合了大江南北各地的戏曲艺术特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魅力。晚清时期,京剧出现过辉煌阶段,出现了四大名旦等一批艺术名家。乾隆、嘉庆两朝,京剧发展初步兴起,到同治、光绪两朝京剧艺术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一方面表现为艺术形式种类增多,另一方面精神内涵提升。面对着国家沦丧、民族生死存亡的时期,京剧名家承担起了借古伤今、觉醒民众的历史重任,纷纷通过艺术作品来歌颂英雄勇士精神,表达富国图强的精神诉求。责任担当精神与京剧艺术作品的融合,升华了京剧作品精神内涵。

一、清末京剧艺术表征

(一)重现抗争历史

借古说今,在清末京剧艺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典型历史事件来表达当世救国救民的思想热潮。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京剧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君主尊卑束缚,重点突出了抵抗外族入侵、奋勇反抗等历史。其中程长庚、余三胜以及王九龄在舞台上将蜀汉将士反抗曹魏的表演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民众反抗外族入侵的热情。

(二)歌颂英雄勇士

晚清京剧作品在重现抗争历史的同时,也对个人英雄勇士进行了歌颂褒扬。京剧作品从具有说教性质的政治人物开始转向就有领袖气质的英雄勇士。比如张胜奎塑造的诸葛亮、张二奎塑造的关羽形象,对这些英雄人物拿捏到位,通过改编方式让英雄勇士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歌颂为国家舍义的英雄勇士也成为了京剧作品的重要转变。清末京剧是中国戏曲的缩影之一,中国其他民间戏曲也突出了英雄勇士的歌颂,比如说评书《岳飞全传》,生动描绘了岳飞抗击金人的英雄事迹,对秦桧进行了鞭挞,弘扬了国家大义。

(三)与时代相契合

不同时期的京剧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清末京剧作品始终与时代特征相契合。清末国家动荡、民族危机、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后,清末京剧作品开始转向国家、民族作品,主要体现为大义,而表演爱恨情仇的作品数量则大幅减少。在鸦片战争时期,京剧作品主要反映的是鸦片流入我国,民不聊生的情况。在维新改良时期,京剧作品剧本也主要体现了改良精神。总之,京剧作品始终与时代内容相统一,始终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四)表现形式更加饱满

京剧作品表现形式相较于之前更加饱满,内容也更加丰富。清末京剧作品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高度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武生角色也开始受到名家重视,这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保卫国家勇士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京剧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角色。

二、民族国家复兴在清末京剧中表达

(一)宣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团结抗外的传统文化,京剧自古传承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清末国家民族矛盾加剧,国家危机加重,呼吁国人反抗外族入侵成为了晚清京剧的文化之一,晚清京剧文化成为了民族国家复兴意识的载体。其中《四郎探母》再现了辽国南下攻打北宋,佘老太君激励杨四郎舍身卫国、勇杀外敌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种族矛盾,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于激发民族认同感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二)凸显富国图强的理念

京剧自古以来就有富国图强的精神理念。在清末,国家面临瓜分、民众尚未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富国图强精神的文人群体开始呼吁强国理念。其中张胜奎的《渭水河》对姜子牙实施的富国强民政策进行了大力宣扬。薛印轩的《马嵬行》,对唐玄宗因为不理朝政而误国误民进行了描述,也对李光弼等名将进行了渲染,在戏曲行掀起了抗敌富国的精神理念。

(三)京剧改良运动

清末维新运动开始后,改良热潮迅速席卷艺术领域,其中包括京剧作品。京剧改良作品指导思想主要微纤维反对满族的种族主义和民主革命追求,其中以梅兰芳作品为代表。《党人碑》展现了维新失败后戊戌六君子的结局,鼓励民众发奋图强,成为了维新改良运动的代表之作。京剧改良运动不仅仅局限于剧本的改造,同样对于京剧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改造。在维新改良运动之后,大量具有维新思想的京剧剧本开始涌现,同时京剧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比如说舞台表演效果也更加明显,成为了这个时期京剧重要的变化。

三、清末京剧作品责任担当

(一)审视民族危机

清末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民族危机加重,京剧艺术与民族危机巧妙结合在一起。其中谭鑫培出演的《洪洋洞》,体现了民族危机的责任担当。这场京剧主要再现了宋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事背景,表现力宋朝将士无畏强敌,保护中华的场面。该剧表现出了杨四郎鼓励众人、请缨出战的豪情,其表现手法和技巧让人拍手叫绝。

(二)揭露国家困境

杨鸣玉主演的《荡湖船》,在该剧中描述了一批恶势力群体,对烂收杂税等行为进行了批判。在思想内涵上相当大胆,通过这种间接揭露国家弊端的方式,揭露了当时国家处于外族分裂国土、民族主权沦丧的困境。这种揭露恶徒行径与国家治国安民的理念相互融合为一体,营造了鲜活向上的斗争诉求。

(三)鞭策民众觉醒

《烟鬼叹》京剧主要描述了道光年间,英国入侵东南地区,鸦片流入国内,造成生灵涂炭的情节。通过借古说今的方式,强化了民众糜烂堕落的现实,如在该剧第九出的“觉知”之中,由薛印轩饰演的私塾先生陈立同因为无钱购买鸦片、只得向在英国人开办的洋行中充当买办的同窗严钱开借食,而严钱开则对陈立同百般刁难与侮辱,叱骂其为“病鬼骨头、清奴贱民”,并要求其跪于其脚下来接受鸦片。陈立同难忍其耻、高声疾呼:“这恶物伤我民之身、毁我民之神,泱泱中华竟养了些烂泥烟鬼,何谈那兴国强邦、安居乐业?我倒是醒了觉了这毒害,我族同胞呵,折了这烟枪,且做堂堂好儿郎”。立定将严钱开手中的鸦片拍落踏碎。无形中激励了民众,鞭策民众觉醒。清末京剧不再仅仅是王权贵族的特权,京剧开始走向茶肆饭馆,开始走向民众,成为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

(四)改变传统陋习

清末原有的传统陋习依旧存在,比如说男女不同台、男尊女卑的现象,清末京剧作品中逐步改进传统陋习,梅兰芳大师开始接受女弟子,男女同台也成为了常态,这对于改变清末原有的传统陋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京剧具有传播广、影响人数多的特点,因此京剧对传统陋习的改变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的。

结论

清末京剧与国家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民族陷入危机之时,京剧艺术作品开始融会贯通,成为了鞭策民众觉醒、揭露国家困境的有效载体。中国民间戏曲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清末京剧是中国民间戏曲的缩影之一,无论是评书、昆曲还是黄梅戏等戏曲形式,都承担了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德林;开拓京剧艺术在新世纪的生存空间──大学生京剧教材《京剧概论》前言[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2】赵遂平;京剧艺术与中国文学[J];中国戏剧;2001年10期

【3】袁野;高校弘扬京剧艺术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4期

【4】陶军;令人痴迷的京剧艺术[J];当代戏剧;2003年06期

【5】文华;振兴京剧的有益启示——读《京剧艺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J];中国戏剧;2003年07期

作者简介:

兰继洲(1985.5-),男,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导演。

推荐访问:清末 戏曲 京剧 看中 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