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汇报

浅谈如何让美育回归初衷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4 08:49:13   浏览次数:

摘 要: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塑造完整的人格,而目前的美育教育却离“完善人格”这一初衷越来越远。本文从分析美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试图找到让美育回归初衷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美育 存在问题 实践路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与现实的多种途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进而涵养人的精神,培养塑造人的完整的人格。美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化育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目前的美育教育却离“完善人格”这一初衷越来越远。

一、美育的内涵与功能

美育的概念最早由席勒提出来的,他在《美学书简》中谈到,美育可以培养人们纯洁的灵魂,进而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此后,美育的内涵不断为后人所丰富,但其核心并没有改变,即美育是致力于涵养、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教育。

1.美育有助于促进智育的发展

美育有助于培养、发展、提高、激活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我从小没有学习音乐,也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储存的大量丰富的直观形象能够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正如里德(H.Read)所说:“人的个体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一些家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孩子小的时候会给孩子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为的就是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2.美育还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

我们经常说“某某身上有一种美德”,说明良好的道德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美。良好道德的形成有赖于情感、思想和意志。而美育对人的情感、思想观念和意志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发现了音乐、文学的道德教育价值,孔子讲的“尽善尽美”,韩愈提倡的“文以载道”,都试图让道德教育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完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3.美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塑造人的精神品格

“美是使人成为主体,彻底摆脱动物界的最后環节,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实现的标志。”美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培养人们高贵的精神品格。如果美育的这部分功能缺失了,那么作为社会最大共识的核心价值观难以得到普遍认同。

二、当前美育存在的几大问题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根据美育教育实施的主体不同,把美育教育分成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部分。目前,从家庭美育来看,很多家长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育目标过于功利化。从学校美育来看,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美育教育流于形式。从社会美育来看,整个社会缺少审美教育氛围。

1.家庭美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很多家长对美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以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让孩子上个美术辅导班或是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就认为是美育教育。这种理解严重窄化了美育的内涵。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对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的欣赏同样也是美育教育的部分。对大自然中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的欣赏属于自然美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了解人的心灵之美、行为之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属于社会之美的教育内容。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的教育对陶冶孩子的性情,涵养孩子的精神同样重要。还有的家长对美育目标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美育教育究其根本是情感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并不是为了考级和在应试教育体系中获得加分,而是能够让孩子欣赏音乐之美,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美育是最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的。

2.学校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唱响了很多年,但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这一事实,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一是学校的美育课程师资配置不合理。2015年据全国统计,我国从事美育教师的总数与美育课程的课时量之间是不匹配的,存在着由6.5%的教师承担9%的课程这样一种状况。二是学校以应试为指挥棒,对美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对学校现有美育教师的培训。甚至在一些地区,“主科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都优于美育教师,这就挫伤了美育教师任课的积极性。三是美育课程设置滞后。尽管国家2001年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并没有一个美育大纲。学校也只有具体的艺术课程如音乐课、美术课的教学大纲,并没有对美育有一个总体的规划设计。这就导致了在美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艺术教育代美育,仅关注于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培养。

3.整个社会缺少审美教育氛围

当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型文化,这种文化虽然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相适应,但却使人们越来越不耐。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更倾向于那些给予直接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而对那些高雅而极具艺术内涵的活动缺乏兴趣。因为欣赏那些高雅的艺术需要一定的审美感知力,而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现代人的不耐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处于比较肤浅的阶段。反过来,这种肤浅的审美感知力又不断地被市场迎合。以电视媒体为例,一些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和泛滥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在当下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造成人们审美感知力的钝化与衰退,审美创造力的缺失,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降低。

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增长有着超乎寻常的迷恋。一家企业的成功系于营业额或者利润的增长,一个城市的发展要看GDP是否增长。这种对增长迷恋的背后是对物质文化单向度的追求,最终会导致社会上缺少一种精神文化氛围,一种追求美、向往美的氛围。

三、让美育回归初衷的实践路径初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美育的功能时这样说,“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这也正是一直以来美育教育的初衷。当前如何让美育教育回归这个初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家庭美育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美育教育的最初场所。家长的认知水平,审美素养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家长应认识到家庭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美好人格,而不是获得一种艺术技能。美育教育不是让孩子学习怎么画一棵树,如何画一栋房子,而是要让孩子有一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引导孩子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微风的拂动,感受树木在春天生长的那种生命力,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助的那种美好。其次,家长要转变家庭美育教育的功利性倾向。由于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一些学校对艺术特长生有分数上的倾斜,一些家长出于功利目的,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在升学中占有优势而选择相关的艺术课程的学习。这种不是从孩子兴趣出发的艺术学习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有的时候还会导致孩子对艺术的反感和抗拒。最后,家风建设是开展家庭美育的有力辅助。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小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农业社会的中国,许多家族都有耕读传家的家训,有的家族还修有家训传世,以规范家族中后辈子侄的行为举止。比如广为流传的《朱子家训》,其中就有培养后代子孙要尊敬师长、邻里和睦等。在今天来看,这些家训就是家庭美育的一个部分。

2.学校美育

学校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在中国将美育付诸实践的第一人,他曾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

首先,树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当前学校美育面临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美育在升学、就业压力面前不值一提。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美育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美育除了包括艺术美外,还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可见它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广阔的多。现阶段的学校美育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将美育教育过程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这就大大局限了美育教育。美育不仅是在认知层面上的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上和行为上的引导。第三,加强学校美育课程的体系建设。明确美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优化美育资源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最后,构建多元化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打破现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和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美育实践方面的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比如参观博物馆、聆听音乐会等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美的理解。

3.社会美育

就一个人的美育过程来看,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都是阶段性的,只有社会美育是终生的。社会美育是通过社会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环境对人施行美育。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对人们进行美育教育。社会公共美育机构主要指的是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等等。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对人们进行美育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直接,它能够通过音乐、美术、电影等作品开阔人们的眼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力。二是比较集中,它通过特定的场所对所有置身其中的人进行美育教育。正是这两个特点使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可以与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相结合,形成美育教育的合力。

其次,通过对社会生活物质环境的美化来实施美育。社会生活物质环境的范围极其广阔,大到一个城市的所有外部环境,如城市建筑、城市绿化、城市雕塑等,小到一块口香糖的包装,都可以给人带来审美享受。举个简单的例子具体描述一下社会美育是如何发生的。由著名艺术家潘鹤雕刻而成的拓荒牛,如今已经成为深圳的城市象征,人们在拓荒牛雕像面前驻足,感叹于艺术家对力量的惊人表现力的同时也被当初深圳人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感染。社会美育正是在人们审美享受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的。

第三,以党风建设促动良善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来涵养美育。社会风气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的整体氛围。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引导社会成员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进而在社会中形成人人向善、向美的良好风尚。党风和社会风气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加强党风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习近平同志看到了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并对党风建设进行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科学探索,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判断标准。当前的党风建设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过程也是涵养社会成员美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郭成、赵伶俐.大美育效应——美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证.2017年版,第12页.

[2]冉乃彦,吕艳芝.和家长谈美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页.

[3]索雪瑞.美:人生价值的最高形态.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2期.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35页.

作者简介

刘蕾(1976.11—),女,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美育 浅谈 初衷 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