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关爱庇佑半边天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41:06   浏览次数:

【摘要】同妻指的是同性恋者的妻子,在中国,这个群体数量惊人,却一直都是无声的在场者、是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势群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同妻身份,她们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对外要维护自己贤妻良母的形象,对内要独自承受没有温暖和关爱的冷暴力,生活在压抑和委屈之中的她们如何战胜现实,走向幸福是我们法律所要关心和关注的。本文讨论了中国同妻现象存在的原因、同妻们的生活现状,思考如何帮助这一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走出困境、走向幸福。

【关键词】同妻;婚姻;立法保护;同性恋

“难于启齿的不光是自身得不到性与情的满足,羞于见人的更是丈夫的同性恋身份。”

“因为要挟,不止一个人是净身出户,离婚后得不到任何财产。但也有成功逃离了令人窒息、充满暴力的家庭,得以自由呼吸。”

这是同妻的呼声,是一群生活中既有无性、无情、冷漠、敌视甚至是暴力,也有无知、无奈、无助、容忍、受骗的女性的底层和边缘的真实写照。作为弱势群体的男同性恋同胞,在他们周围,有一个更弱势更隐秘的群体,就是同妻。被传统文化打压,为孩子而忍辱负重,不敢大声申诉,她们数量庞大,年龄各异。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至少有2000万。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估计男同性恋者90%以上会选择结婚,其中80%会进入婚姻或已经在婚内,那么,中国的同妻数量至少在1600万名以上。

同妻作为一个最富中国特色的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很少见到,因为其他国家的同性恋者或者独身,或者与同性同居,或者与同性结婚,很少进入异性婚姻。而中国文化则特别强调结婚和生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逼着一批男同性恋者与女人结婚,生下小孩。很多“男同”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些“男同”婚后仍然保持着男男性关系。为了不再被家人催促,为了得到一份表面的安宁,他们把家庭和妻子当成了社会舆论的挡箭牌,从而催生了“同妻”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使她们遭受着婚姻生活中情感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多数“同妻”在知道丈夫是“男同”这一真相时,往往会选择默默承受。因为一个单亲母亲要承担的社会、经济压力难以战胜,更何况,出于对孩子的考虑也让她们对自由望而却步。一些同妻为了尽快告别旧生活,选择放弃财产甚至是孩子,所以能够选择离婚的同妻多为没有孩子和经济独立者。

虽然《婚姻法》规定,正常程序下,离婚受害一方可能会多一些补偿,然而涉及同妻离婚的现实情况就是同妻根本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这其中包括同妻在实际的法庭对峙中,大多同妻不会选择泄露丈夫同性恋的身份。以丈夫是同性恋的原因离婚,大多数人难以启齿,而且几乎无法取证,很多丈夫可以对妻子承认,但在法庭上却不会对外人承认这一点。何况有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并不打算放弃婚姻。即使成功离婚,财产分配也是极有限的。

同妻沦为“弱势”的原因,最核心的问题是立法的空白。由于《婚姻法》中并无双方在婚前必须公开自己性取向的规定,真正诉诸法庭时,丈夫的欺骗行为也只能通过道德来衡量。实际上,在大多数的同妻离婚案中,因为离婚大都由同妻先提出,丈夫反倒显得“最委屈”。在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里,丈夫的“出轨”行为和婚前隐瞒一般很难用法律责任的形式去追究,是个法律缺失问题。

我们常常将一个家庭中的女性称为“半边天”,因为在中国,身兼着妻子、母亲、儿媳等多重身份的女人在家庭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女性支撑起的半边天丝毫不亚于男性,因为这半边天关系的是家庭的和睦、幸福,更是一个社会稳步前进的基本动力。而今,面对着这样一群饱受伤害的女性,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她们呢?

“不能因为支持弱者发声,而伤害另一个群体”,就像张教授说得,我们不能因为对同妻问题的声张而强化社会对于男同性恋者的歧视。

最近,在浙江某县级市,一个高一男生,因为向同学坦白了自己的同性取向,被勒令检讨并强制退学。在农村地区,倘若一个男人三四十岁了还不结婚,可能被唾沫星子砸得不敢出门,而在城市,面对着指望早日含饴弄孙的父母,很多男同们亦可能违心走入婚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面前,男同和同妻们又是一体的。因此,同妻问题的部分解决,有赖于同性恋者平权运动的进展。如果从教育和法律手段,能较好地尊重和保障男性同性恋的权益,那么,同妻会大幅减少。

在2008年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性健康教育学》中,张教授详细论述了关于同性恋的科学成因。同性爱是人类性取向中的一种,除少数人在幼儿或童年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性取向混淆外,大部分同性恋者均为先天生物学激素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的性学主要创建者都认识到,偏爱同性不应当受到惩罚,同性恋与道德无关,属于少数人的正常现象,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197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首先把同性爱从疾病范畴删除。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与相关问题统计分类》把同性爱从心理障碍中删除。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分会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一书中,确认良好认同自我的同、双性爱者不再归入精神障碍,该书并废弃了“性变态”一词。

就像社会学者李银河一直呼吁的那样,我们可以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这类特殊群体。以免让更多的同性恋者被压迫走向婚姻,因为这造成的是更多女性们终生的悲剧。作为国内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儿子同性取向的母亲,64岁的吴幼坚认为,如果父母不能正视孩子同性恋的事实,逼迫儿女结婚生子,只会造就越来越多悲剧。2011年11月,吴幼坚被多所大学邀请为大学生讲授同性恋问题,而她那句“其实不是同性恋的问题,这是关于什么是幸福问题”的高调言谈也随即在同性恋人群传播。是的,这是一个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什么是人权的问题,在尊重的基础上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保留,也许这是我们能对避免同妻现象所做一点努力。

参考文献:

[1]《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第36期《没有性哪有爱》 邢人俨

[2]中国同妻家园网

[3]粉色空间性文化发展中心

[4]《性健康教育学》张北川

[5]《中国女性的性与爱》[M],李银河

推荐访问:庇佑 半边天 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