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国际航运中心的时空变迁规律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4 08:45:23   浏览次数:

[摘要]国际航运中心是港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变迁有着清晰的轨迹。从时空变迁上看,国际航运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到美洲、东亚的跨越;从功能变迁上看,国际航运中心不断趋向综合化。国际航运中心虽然在地理位置上随着经济中心不断东移,但高端航运服务业基本没有转移。究其原因,除了港口的地理环境因素外,货物、科技和人才等原因也不容忽视。中国作为一个航运大国,在航运中心不断东移趋势下,必须积极谋划、沉着应对。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时空变迁;功能变迁;规律

[中图分类号]F55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国际航运中心概念

“国际航运中心”这个名词首次出现是在1995年国务院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自此国内各界学者展开了对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目前国内对国际航运中心的理解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航运的交通枢纽,主要研究港口优势、集疏运体系、航线优化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种认为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交通枢纽,而是以港口为依托,包含国际金融、保险、仲裁等因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目前界内对国际航运中心的理解更倾向于第二种。

国外对于国际航运中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几种表达方式:“ShippingCenter”、“CargoCenter”、“LoadCenter”、“MaritimeCluster”。其中“MaritimeCluster”更符合当今国内对于国际航运中心的理解。

1.2 首个国际航运中心

中国的航海史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用于大规模运输和海上作战;盛唐是中国航海的繁荣时期,有胶州、广州、泉州、扬州、登州等名扬中外的滨海贸易港口,并开辟了前往西北太平洋、印度洋、红海以及东非等地的航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里程碑,航海规模和技术都是当时无可匹敌的。可惜,为了抵制外敌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明朝并没有沿着郑和开辟的航道向海上强国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戛然而止,悄然退出了世界航海的领先地位。

纵观西方航海史,公元前4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在地中海与克里特岛之间进行航海贸易。15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探险兴起,大量开辟国际航线。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爆发,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和贸易中心。随着工业品的大量出口和原材料的大批进口,伦敦成为连接欧洲、美州、非洲的商品和贸易中转中心。同时,伦敦凭借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英国商船队,成立了班轮公会、波罗的海上交易所等组织。由此,伦敦成为首个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

2 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变迁

2.1 时空变迁

从地理空间上看,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变迁:从西欧转移到美洲,又从美洲转移到了亚洲。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崛起,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北美转移,美国逐渐代替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同时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美国加强对海上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的建设,掌握了大西洋、太平洋的多条航线,成为海上霸主。在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政府推动下,纽约港迅速成长为联系五大洲的海上枢纽,代替伦敦港成为又一个国际航运中心。

20世纪中期,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一些条件优越的港口在政策、技术等支持下迅速成长为国际航运中心,例如新加坡港、香港港等。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东亚航运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英国劳氏日报公布的2016年世界集装箱港口排名榜单中,中国港口占据前十中的七个,分别是上海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广州港、青岛港和天津港。由此说明亚洲特别是东亚成为新的国际航运的中心。

2.2 功能变迁

从时间上看,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形成、发展、变迁直至衰退。随着时间变迁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航运中转型、加工增值型到综合资源配置型。

航运中转型航运中心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条件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成为国际货物调度、存储、集散和配送的重要场所,例如西欧的鹿特丹、伦敦。加工增值型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于二战以后,在中转型基础上,产业链延伸至港口及临港工业园的加工增值服务。同时,港口管理通常采用更为自由化的管理手段,即自由港管理模式。纽约是加工增值型国际航运中心的代表,它依托美国的制造业、铁路交通以及纽约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使得纽约不仅仅是国际货物的中转站,而且成为全球航运贸易和服务中心。综合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与加工增值型国际航运中心相比配置资源更丰富,信息化程度更高,产业链更长。新加坡港就是综合资源配置型的典型,新加坡港虽然建设初期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但是之后其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新加坡港建设TRADENET和PORTNET电子信息系统,成立海事和港口管理机构,推进航运金融、保险、船舶交易以及燃料油供应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更加完备(见表1)。

3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变迁的影响因素

3.1 地理位置是国际航运中心形成的基础

国际航运中心一般形成于交通便利的港口城市,位于国际主航道附近,例如新加坡、纽约等。对外有多条航线与世界各地相连,对内与陆上通道相连,具有便利、完备的海、陆、空、水集疏运系统,满足各地区的货物运输需求。另外還应具有较深的航道和码头,现代航运业船舶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建设深水良港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货物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和变迁的关键

航运中心形成初期,港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货物,航运产业兴起,一些船东和船东组织应运而生。港口货物主要有两个来源:外来运输和经济腹地的供给。例如新加坡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际货物的中转站,香港航运中心的形成则是依赖于中国大陆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货物的往来运输带动其他航运产业的发展,例如伦敦,大量的商品流动促使航运金融、保险、仲裁等衍生服务在此扎根,这也是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3.3 科技和人才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驱动力

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和人才始终是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18世纪末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强大航海、造船技术和航海人才。之后航运服务业在伦敦兴起,伦敦逐渐集聚了大量的航运法律、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与航运相关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目前仍然在伦敦航运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新加坡也比较注重科技和人才,1972年新加坡政府为培养航运专业人才推行“五年学徒计划”,1990年新加坡政府又建立EDI贸易服务网,推进航运贸易的信息共享化和港口运作的高效化。

4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变迁规律

4.1 航运中心变迁与经济中心一致

国际航运中心的变迁与世界经济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是一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欧成为国际经济中心,也为欧洲的航运事业提供了经济支持,伦敦成为第一个国际航运中心。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美洲,蒸汽机被内燃机代替。纽约作为美国的重要港口,继伦敦之后成为当时国际航运中心的代表。二战以来,亚洲经济崛起,亚洲航运业也不断的发展,新加坡港、香港港、上海港等一批新的港口不断涌现,东亚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由此可见,国际航运中心随着经济中心的变迁而变迁,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基本一致(见表2)。

4.2 高端航运服务业转移缓慢、甚至不转移

表3是伦敦、香港、鹿特丹、新加坡、上海五个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比较,将服务水平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服务能力越强。从中可以看出,伦敦尽管在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中处于50名之外,但是在船舶经济、船舶检验、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和法律、航运信息咨询与发布、船员培训等方面依然具有行业标杆的作用。为什么伦敦在航运基础产业外迁的情况下,航运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却得以稳固下来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伦敦相对稳定的人才和制度优势。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服务成本,扩大了航运高端服务的辐射范围,强化了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三是伦敦作为老牌国际航运中心,在业内更具有权威性和话语权。

5 中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思考

5.1 继续发展基础产业

从发展历程来看,每个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虽然处在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航运业的制度条件和产业环境还很不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航运业应该继续发展基础产业,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系统,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经济腹地,积累资本,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2 加快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

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在不断变迁,现今航运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高端服务业之间的竞争。我国港口在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基础发展之后,产业转型必然是未来发展的主题。将发展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注重硬实力转向追求港口的软实力。在保证基础业务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航运金融、保险、仲裁、信息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我国在国际航运业的影响力。

5.3 大力发展智慧航运

将电商服务和物联网技术融入航运中,有利于降低航运交易成本、提高航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对航运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建设意义。因此中国应该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航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大力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行业数据和及时信息。同时建设智慧港口,提升港口设备智能化水平,提高港口运行效率。另外,培养优秀的高端技术人才和航运复合型人才,为智慧航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智力基础。

6 结语

近期,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航运业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来,各港口也纷紛效仿,例如广州、深圳、大连、青岛等。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高端航运服务行业中。因此在全球航运业东移的形势下,中国各港口必须把握机遇,立足世界,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航运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杰.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若干理论研究[D].大连: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07.

[2]王学锋,陈扬,金琳.国际航运中心的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史料的案例分析[J].科学发展,2013(6):28-43.

[3]任威,李景芝.船舶与航运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陈汤斌.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的关联性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5]张颖华.港航产业成长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6]林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建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郭胡斌.新加坡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科技物流,2013(6):17-21.

[8]李剑,姜宝,部峪佼,等.基于自贸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7(1):41-53.

推荐访问:变迁 规律 时空 国际航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