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考察报告

城市中的景观艺术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40:19   浏览次数: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地方。风景资源的开发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美的景观可以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景观的问题。

在现代城市里,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远方的地平线,都被遮挡在水泥丛林中;落日和朝阳也被蒙蔽在被汽车尾气污染的空气之中;高耸的摩天楼,蛛网般的高速公路表现了工业化社会的效率,但是在它们面前,人们感到的是浮躁和无奈,不由得开始怀恋竹篱茅舍、悠然南山的情怀。那么,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呢?这就要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和需求,因循自然元素,显露自然本色,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景观的艺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艺术家开始参与了生态景观的设计。他们设计或创造出生态艺术品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的自然审美问题。他们还通过各种媒介,如摄影、绘画、雕塑和多媒体装置等,来宣扬景观中的美学。在南斯拉夫,一位名为哈里森的艺术家与其合作者共同研究了萨瓦河及其毗邻的土地,他们通过地图和照片表现了这块土地的种种细节。这件艺术品具有剧烈的视觉冲击感,引起了有关市政机构的关注,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反应。在设计师约翰逊所创造的“花园”中,他引进了土生植物、动物、雕塑走廊等元素,让参观者能亲历自然景观。这些艺术作品的共同点是,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形式,表达了充分的尊重。一个艺术家强调生态系统的自发性,其实就是增强自然本身的力量。

我们所在的地球,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通过劳动将原本荒芜的土地开发为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环境也被人类破坏,而失去了自然平衡。如今,人类在努力挽回这一后果,将自身的生存与大自然的变迁融为一体。生态景观不是隔离自然的各个层面,而是将它们融汇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同属一个地球村,我们要重新定义我们原先与地球的关系。

不论是人类自身,还是人类和自然,都存在内外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我国古人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各种风水之学。在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城市内部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空间形式。在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小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的内外关联。

生态景观的新理念认为,城市的居住者不仅是人,还有植物和动物。这种新理念大大拓宽了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新思路。生态艺术力图弥合城市与自然之间不断扩大的裂痕。在修复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重新确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家们首当其冲,他们成了社会活动家。通过各种艺术作品,宣扬他们的思想。科学家、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也加入进来,他们与艺术家合作,一起进行各种研究,开发各种创新的项目。

以雕塑为例,雕塑是人文景观的重要一环。日本艺术家菊竹清行创造了一座雕塑名为“翼”,它可随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形态。这是菊竹清行与日本的一家环境研究所合作创作的。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人类正在极力减少排量的温室气体,通过这座雕塑,公众可以关注到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威胁。菊竹清行倡导的交互式生态艺术作品,是有机地把艺术、科技和自然世界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还有一座办公楼前的“智能人”,当有人经过门口时,它会通过声音、旋转等方式来表示欢迎。

景观艺术的宗旨离不开生命这一主题。其深层思维涉及到生命、死亡及再生等美学哲理。巴黎艺术家欧内斯特和生物工程学家合作,创作了一个雕像名为“生命雕像”,他以聚胺脂和极微小的藻类混合为材料,塑成这座雕像,这些原料本是河流中的污染物。其中的藻类,是活的生物体,在阳光、水分、气温等条件变化之下,藻类的繁殖是不确定的,条件恶劣时,甚至会死亡。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雕像的颜色和形态会时刻发生微妙的变化,只有每天往雕像上浇水,这雕像才能“活”着。

城市景观资源的开发其实是创造一种自然化的人居环境,人们只有保护风景,才能享受生活。因此,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不仅包括客观事物,如动物、植物、水体等,更蕴涵着无形的文化内涵,以及城市在漫长时间跨度内逐渐形成的历史轨迹。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多样性”的追求。所谓多样性,人们最常提到的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生态学关注的最大问题,毕竟,人类不能独存于地球。

相关链接:

生态技术应用于建筑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其实,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均筑物。

目前,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代表性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等等。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

[责任编辑]李 金

推荐访问:景观 艺术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