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调研报告

复调书法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9 09:53:16   浏览次数:

沃兴华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书法创作和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有:《敦煌书法》、《敦煌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上古书法图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通论》、《怎样写斗方》、《从临摹到创作》、《沃兴华书画集》、《沃兴华书法作品集》、《沃兴华书法》、《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VCD三碟)、《民间书法研究》、《书法构成研究》、《书法观止》、《金文书法》、《碑版书法》、《临书指南》、多卷本《金文大字典》(合著,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

很久以前,我就有种感觉,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是通过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的。一条是笔势,牵丝映带,上下连绵,随着时间的展开,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合离合断续的变化,产生一种节奏,具有音乐的特征。另一条是体势,每个字大小正侧、左右摇曳,通过上下左右字的相互穿插避就,顾盼呼应,组成和谐的空间关系,产生出绘画的视觉效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好的作品都是笔势和体势兼顾的,人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视线不仅循着笔势绵延而上下浏览,同时也循着体势摆动而四面环顾,在体会复杂的组合关系时,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前几年,研究中国书法史,发觉笔势力体势兼顾的传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从发展趋势来看,两者的表现日益强化,两者的融合日益紧密。以草书为例,王羲之的《十七帖》字字独立,孙过庭的《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放纵,有渴猊游龙之势”(王世贞《艺苑卮言》),用笔放纵,节奏感强了,但还是字字独立。从张旭《古诗四帖》开始,作品中所有字都上下相属,连绵不断,节奏感成了第一视觉要素。但是,因为横撑的笔画过多,竖画又太直,所以造型不够圆通,节奏不够豁畅。怀素《自叙帖》在此基础上,将妨碍运动节奏的平横和直竖全部变成圆转的弧线和斜线,用笔纵横使转,“奔龙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势入座,”草书的节奏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物极必反,宋代的草书转而强调空间关系,黄山谷将点画两极分化,要么长线,要么短点,点线结合,将原先的纵向连贯改变为左右上下的穿插避就。如果说强调时间节奏为正,那么强调空间关系就是反,一正一反,到明代开始走向综合,祝枝山和徐渭将怀素和黄山谷的风格结合起来,点画线条盘旋跳荡,结体造型大小正侧,章法上没有行和列的区别,通篇上下连绵,左右穿插,时间节奏与空间节奏融为一体,“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

活兴华书法作品

近几年,追求形式构成的书法特别注重章法,注重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特别强调笔势和体势的表现。其创作原则就是:从时间角度来看,节奏是否流畅,让点画线条的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传导出生命的旋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关系是否和谐,让造型元素的大小正侧、左右避就、上下穿插反映出世界的缤纷。我觉得这样的创造摆脱了写字的局限,用纯视觉艺术的眼光,从笔势和体势中抽象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可以使书法艺术与绘画和音乐相通,与文字和哲学相关,成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

我一直想为这种兼顾笔势和体势的表现形式寻找一个名称。曾经看到一位好朋友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章,他引用了巴赫金的观点,认为陀氏小说在描写人物对话的同时,还隐秘地展开着一种心灵的对话,这种双重对话借用音乐上的术语叫做“复调”。对这种说法我很有兴趣,进一步去看音乐书籍,发现有许多理论与书法这种表现形式相同。在音乐中,所有的音各自按照在音阶上的位置而同别的音发生关系,或者用连续发出的音组合成旋律(类似上下连绵的笔势),或者用连续发出的音组合成和声(类似左右呼应的体势),经过两种组合,每一个音同时处在两种不同的关联中,它不仅在以先后次序排列的旋律中占有一个位置,而且在同时性的音调形成的和声中占有一个位置。这种组合的结果,便长生了复杂的现代复调音乐。

根据这种音乐理论,我终于为兼顾笔势和体势的表现形式找到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名词——复调书法。

推荐访问:复调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