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关注新市民子女实际,,优化地方教育供给侧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5 08:44:29   浏览次数: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公平和立德是教育质量中最本质的内容,而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关于新市民子女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他们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也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我校地处举国闻名的红色热土沙家浜,本着传承与发展、探寻学校历史与着眼未来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校大力推进地方教育供给侧改革,积极构建以沙家浜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为新市民子女提供幸福和谐的校园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新市民子女教育实际需求与沙家浜地方教育供给侧现状分析

我校新市民子女日益增多,目前比例已超40%,不少新市民家长奔波于生计,能给子女丰衣足食是更多家长的努力方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时间寥寥无几,几乎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于学校。新市民子女在缺失优良家庭教育的背景下,成为学习的奴隶。受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的限制,受家长追逐社会潮流的影响,新市民子女心理负担过重,往往满足于学业的简单完成甚至应付,不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课堂态度消极懈怠,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导致恶性循环,对自我的未来迷茫。

新市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其需求侧。大部分新市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有的三四户家庭群租一套房子,有的居住在拆迁小区的车库,而且不少家庭中有好几个孩子。由于这些客观环境的制约,不少家长疏于对孩子的学习和道德的教育培养,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导致一些孩子学习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差,道德观念缺失,法制观念淡漠。新市民子女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再加上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家庭教育中,方法简单,情绪化严重,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造成新市民子女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偏激等特征,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疏导,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一方面由于所处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周边无证网吧、棋牌室、游戏厅等随处可见,不少成年人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也都很差,这些都对孩子们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学生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穿马路、满口脏话等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不少新市民由于生活压力重,工作时间长,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等于是放任自流。因此,改革教育供给侧,加强对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首先需要立德树人,引导新市民子女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新市民子女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支配的附属品,他们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其生命具有完整性,同样也在追求着幸福。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育应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这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长期以来,“教学质量”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也发生了偏颇,认为“教学质量”就是分数,将考试成绩成为对新市民子女的主要评价依据。考什么教什么,学校变成练兵场,新市民子女缺乏幸福感,远离应有的幸福。因此,改革教育供给侧,还需落实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均衡与公平,提高新市民子女的教育质量和效率。

沙家浜地方教育供给侧现状分析和展望。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沙家浜吸纳了大量新市民子女,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行为习惯差异较大,对学校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教育供给侧中我们拥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供给优势,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内,弘扬沙家浜精神,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平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新市民子女发展提供支持和促进,为他们快乐成长奠定身心基础。作为全国闻名的红色热土沙家浜,学校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以“沙家浜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创新驱动,在培养方式、学段衔接、课程设置、考试评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众多领域,将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侧中的僵化、单一、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新市民子女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爱好和成长的做法,迈向育人减负的降成本和高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优化地方教育供给侧,构建新市民子女良好的教育生态

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只有尊重和贴近新市民子女,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的需要,继而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

优化沙家浜地方教育供给侧,就要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就要为新市民子女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服务模式和面向新市民子女的课程设置和拓展资源的社会实践。这样,才是对新市民学生需求的最大尊重,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协调、持续的良好教育生态。

融合地方行为规范与精神文化,优化沙家浜红色文化教育供给侧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承沙家浜精神、育芦苇荡新人”,期望为包括新市民子女在内的每一位孩子的幸福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当年,“江南抗日游击纵队”向西转移时,在阳澄湖畔的芦苇丛中留下了36名伤病员,演绎了一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传奇。学校致力于继火传薪,在红色文化引领下,培育“芦荡火种”新传人,成就他们的自信人生、智慧人生和快乐人生。我校把“传薪、积薪”作为学校校训,校风“养正气如松挺拔”、教风“育桃李如苇坚毅”、学风“展自信如霞多彩”,充分体现了学校寻根、扎根、活根和壮根于沙家浜红色文化。在学校制度的生成和执行过程中,加快布局合理、功能错位、共建共享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联合旅游、文化等部门建设一批实践教育基地,体现我校“鱼水情深、敢于胜利”的学校精神,师生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和共乐。在运用制度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更加重视尊重人、帮助人、激励人、发展人。

我们把沙家浜精神文化融入到每一次升旗仪式、每一次传统文化活动、每一个节日纪念日、每一次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每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促进精神文化与行为规范的和谐共存。学校确立“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快乐、在快乐中发展”的新市民子女德育工作理念,把德育活动作为“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节目,天天有快乐”。

融合地方教育环境与物质文化,优化沙家浜红色文化教育供给侧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在校园基础建设上我校充分利用教学楼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建有沙家浜红色文化主题墙,为教学楼创设主题文化楼名:青松楼、朝霞楼、春来楼、东进楼和稻香楼。设立了鱼水廊、芦花亭,校园内的场景处处都有“红”的标识。走进学校大门,校训石上红色的“传薪、积薪”夺人眼目;一路过来,学校三风和学校精神醒目上墙,以及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和各个专用教室墙上的标语和文化布置,校园的标志文化,学校创办的教师刊《传薪》和学生刊《积薪》,我们谱写的校歌《继火传薪》,彰显着我校红色文化的学校特色。学校深入规划这些物化的文化形态,挖掘沙家浜红色文化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引导校园文化生活,逐步形成文明健康、师生凝心聚力共同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融合素质教育与地方课程文化,优化沙家浜红色文化教育供给侧

我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沙家浜红色文化特色资源,积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加强实践养成教育,开展拓展训练特色主题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开设了沙霞之音、芦荡小报、芦花书社、春来诗社、芦芽文学社、映湖摄影社、沙家浜小导游等15个学生社团,形成序列完整、科学有效的新市民子女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为新市民子女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照与标准,使得新市民子女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乐学、敢于发表、善于参与的局面,提升和推进他们的初中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达到课程多元、分层和个性化目的。以丰富的课程设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积极推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多元化课程评价。

一方面,在日常管理和学习中,积极开展星级学生评选活动,通过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星级评选活动,树立新市民子女学习榜样,提高他们信心,增强荣誉感,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对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绿色评价,培育他们拥有勇气、仁慈、爱、正义、修养与节制等优秀品质,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评价内容。通过多元评价,全面反映新市民子女的综合素质状况和个性特长,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融合共同发展与学校师生文化,优化沙家浜红色文化教育供给侧

学校夯实沙家浜红色文化鱼水情深的时代内涵,大幅度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以师生鱼水情深共同发展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学校通过有效开展专家指导、教师论坛、自我反思、读书活动、案例研究、师德培训、学科培训和各级课题研究等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教师的幸福力。《中国教育报》宣传推广了我校教科研网络管理成功做法。学校市级骨干教师比例高达40%以上,居全市前茅,打造了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能力精湛、勇于创新、团结和谐、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教师队伍。

厚重的沙家浜精神熏陶下,学校努力培育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勤奋努力的上进精神、团结奋进的创新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实现“尚红、励志、修身”的发展目标,促进新市民子女在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行为习惯等心理和学习品质的提高,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打造有灵魂的教育。学校开设丰富多姿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主题活动,依托学校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传统节日等媒介,保证新市民子女在校期间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器具,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为新市民子女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舞台。我校在学科、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生。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分数意义上的“成绩”和功利意义上的“成功”,更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从而提升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一项渐进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力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共同探索地方特色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景,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学)

推荐访问:供给 子女 市民 优化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