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心得

转变与瓶颈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9 08:46:20   浏览次数: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育则是义务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相比打造名校,薄弱初中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提升,直接关系义务教育能否优质均衡发展。自2012年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实施了“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旨在促使薄弱初中抓住机遇,发展提升。截至2014年,全省已有百余所学校成为项目建设学校。

笔者因工作之故,曾观摩相关答辩会、研讨会、推进会,并实地走访调研了数十所项目学校,对该工程产生了如下认识:“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教育施政理念、学校发展策略、教师工作状态、学生精神面貌的积极转变,但在资金到位率、对工程内涵的理解、合作交流、与社会的结合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透彻地理解项目内涵、注重项目建设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有助于提升项目建设水平,促进省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施政理念的转变

绝大多数薄弱初中地处偏远地区,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硬件设施、师资结构、生源水平等方面,均明显处于弱势。不可否认,在依旧重视考分的当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活动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了本区域内的大校、名校更多的倾斜,以期确保升学率保持在一个相对高位。这就极易导致薄弱初中陷入“少关注——低质量——更少关注——更低质量”的非良性循环发展的怪圈。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彼得原理”,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会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教育同样如此。“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使得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施政理念发生了转变。他们意识到:要想提高本地区初中教育的整体水平,固然要努力打造名校,但更要关注一般层面的,尤其是底子薄、基础弱的学校。为此,他们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委派专人负责,并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选择本区域内的优质校与项目学校结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比如,丹阳市马相伯学校的“结对帮扶校”丹阳市实验学校、连云港市朐山中学的“结对帮扶校”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等,都是各地初中学段的龙头校。泰州市医药高新区明珠实验学校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结对,两者间实现了40%的教师交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资分布不均所导致的对学校均衡发展的限制问题。

学校发展策略的转变

由全面铺开转变为以点促面 薄弱初中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与区域内其他学校存在差距。全方位用力并非最佳选择;因而项目学校往往选择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为突破点,再将提升成果辐射到其他方面,以点促面地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仪征市月塘中学由于英语教师学科素养不高、教学经验欠缺,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于是选择把英语学科作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该校英语学科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在此基础上,该校与“结对帮扶校”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沟通,又将数学学科列入帮扶计划,使课程建设向多学科、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由千人一面转变为打造特色 绝大多数薄弱初中在项目建设中,在以质量为本的前提下,注意到了项目的特色化,用心挖掘身边的独特资源,从而使得项目呈现出独特鲜明的特点。比如,同为语文课程项目,泗洪县陈圩中学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三色”资源:“红色”,陈圩曾是新四军四师师部所在地,革命故事、革命传统是独具特色的语文资源;“绿色”,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洪泽湖畔,紧邻杨毛嘴湿地保护区,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是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古色”,陈圩自古就有耕读传统,学校以“国学经典”为主线,实施国学教育。而徐州市铜山区单集中心中学,则是深入挖掘禅河文化资源、汉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建设内容。

由内部挖潜转变为多力并举 这里的“内部挖潜”特指教育系统本身,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资源。而不少项目学校则是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提升了项目建设水平。比如,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聘请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吴文化专家学者、苏州工艺大师等作为客座教师,以他们的学术和专业技能推动“姑苏文化课程”项目建设。

教师工作状态的转变

扎实做好教学积累 薄弱学校的不少教师起点较低、能力较弱,项目建设促使他们跟上节奏,扎实做好教学积累。比如,宜兴市太华中学要求语文教师做到学习一本专著、摘抄一组理论笔记、上交一篇教学设计、形成一则有价值的案例反思、做好一次组内经验交流、上好一堂研究课等“八个一”;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要求教师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等。尽管有些仍是以学校规定的形式出现,但客观上改变了教师慵懒、无求的面貌。

尝试涉足教育科研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曾多次指出:“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模型建构。为此,教师在参与项目时,必须从积累向研究迈进,为理论建构贡献力量。不少学校和教师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盐城市盐都区中兴实验学校教师施东,曾为全区教师做了题为《版画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专题讲座;东台市时堰镇中学引导教师开发了《眺望处彩霞满天》等系列校本教材;常州市新闸中学的“共建数字化展评学习中心”科研成果,甚至影响到了新疆的兄弟校。

学生精神面貌的转变

“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指向是学生——力求让学生通过互动式体验,找到发展的最佳路径。通过项目建设,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转变,尤其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示,改变了以往的游离状态,真正融入了课堂。比如,连云港市朐山中学建成了数学实验室、数学趣味室、数学研讨室、数学活动室、数学体验室,购置或自制多种实用的数学教学器具或软件。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实验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建湖县高作中学打造了英语剧场等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一些项目学校还将独特的地方教育资源和书本知识有机融合,一方面使学生不感到陌生,自然地产生亲近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深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价值,从而将学习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比如,南京市河西新城指定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唯一公办初中校——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初中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在“融合”思想的引导下,学生消除了隔阂,融入了社会,成长为昂首挺胸的现代南京人。

未来发展面临的瓶颈

资金到位率参差不齐,制约了项目推进速度 为使“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顺利实施,省财政为每所项目学校提供30万元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拨付60万元的建设经费,并鼓励项目学校自筹经费。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区的资金到位率参差不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的有效保障,硬件设施无法配备,教师培训无法落实,项目活动无法开展,项目建设的进度与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对工程内涵理解不深,制约了项目建设质量 一是把课程基地与学科基地简单画上等号。相比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课程基地的字样,但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项目学校同样应该以课程基地作为标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着眼点还是放在了具体学科上。马斌处长表示:“课程基地是以创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具体学科,德育、文化等内容同样可以作为建设项目。相比之下,学科基地的范围和内涵要相对狭隘。因此,不能将课程基地与学科基地简单画等号。在这方面,项目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二是顶层设计与模型建构尚不十分明确。“顶层设计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含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将系统理念贯穿于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中,每个子系统同样需要经过提炼的理念并向下一级系统延伸,直至阐明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止。”“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的推进同样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并建构好相应的模型。但是,有些学校这一意识不强,导致项目建设的条理性、梯度性、延续性、整体性缺失。对此,专家引领是有效的途径,学校要借助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以及和项目内容相关的领域内的专家力量,推进项目高层面、高质量发展。三是环境布置与活动培训尚需考虑师生。“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目的是带动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因此,项目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是否契合师生实际。比如,有的学校展板布置得过高,字迹不很清晰,师生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教师培训没有广泛吸纳教师意见,命令式色彩较浓;学生活动不够鲜活有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等。这些,都制约了项目效果的发挥。

合作与交流尚不充分,制约了项目辐射效果 一是部分项目学校与帮扶校之间的合作帮扶尚处于浅层面,甚至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合力”;二是项目学校与项目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不充分,信息交流的不畅使得各个学校(尤其是相似度较高的项目学校)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相互之间不能充分取长补短,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些矛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开辟了课程基地专题网页;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下属的《初中生世界》杂志从2014年5月起,在“初中教学研究”版定期刊发“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报道文章;2015年11月,江苏省课程基地“融合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现场会,在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召开。这些都为各项目学校提供了交流、展示、沟通的平台,有助于项目成果的充分辐射。

与社会生活结合度低,制约了项目后续发展 尽管不少项目学校意识到要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校本教育资源,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提升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但是做得并不够,较为机械,程式化色彩较重。项目建设只有充分依托社会资源,与社会生活有效融合,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结束语

当然,要想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还需从以下三点着力关注: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资金保障、人员调配、绩效考核等,解除项目学校的后顾之忧;二是深入透彻地理解项目内涵,使得项目建设定位精准,不走弯路;三是注重项目建设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不仅考虑当下的目标,更关注其对师生、对学校的持续正影响,避免“检查结束,一切如故”的情况发生。这样,初中教育发展瓶颈的“细腰”现状才会得到根本改变,江苏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就会更加优质均衡。

参考文献

[1]马斌.课程基地领跑高中学习的革命——关于开创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1(10).

[2]纪大海.学校发展需要“顶层设计”[J].人民教育,2009(23).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推荐访问:瓶颈